不支持Flash
|
|
|
景德鎮:千年瓷都之殤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 17:25 財經時報
本報記者 王海珍 李一鑫 編者按2006年9月,一批從越南金甌島附近打撈出水的雍正年間瓷器在上海展出,引起國內外關注。從形狀和圖案上,可以分辨其精湛的工藝技術。明年年初,該瓷器中的7.5萬件將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拍賣,總估價達200萬歐元。近年來各大拍賣行屢創新高的中國瓷,一再被國際買家爭搶,讓人困惑的是,中國如此豐厚的瓷器文化背后,卻沒有傳承或衍生出一個享譽國際的現代商業品牌…… 在結束不久的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上,來自美國、英國等38個西方國家的陶瓷廠家展出了各自的陶瓷品牌,而擁有瓷器之都稱謂的景德鎮不過是一個地區品牌,而且沒有其獨特的商業品牌,這不得不讓人深思。 大師落寞技藝流失 熊景宏出生于陶瓷世家,本家長輩親戚或從事制瓷業,或從事陶瓷教育工作,唯有她成了陶瓷行業的局外人。“我的工作和瓷器并沒多大關系,但是我喜愛陶瓷,熱愛陶瓷文化。”作為這次博覽會論壇聚會的主持人,她忙里忙外,說能為瓷器做點事,內心無比高興。 熊景宏的家就位于湖田古窯遺址旁,她說小時候,地上俯首皆是古瓷片,那時不知道是文物,隨意亂扔。 上世紀80年代后期,湖田古窯遺址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彼時,景德鎮許多瓷器廠改制,下崗工人愈來愈多。與她同時代的人大都選擇了其他行業。在景德鎮人看來,以瓷器為生似乎只在故事中。 而歷史上,還從未有過一個城市與一種行業,像景德鎮與陶瓷業那樣有著如此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景德鎮瓷雕藝術家劉遠長感嘆,如今只能看到很少的幾個作坊,而更讓人擔憂的是,隨著諸多工藝大師的老去,景德鎮精湛的工藝技術也在流失。 景德鎮瓷以“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聞達于世。劉遠長認為,“若是說日用瓷的工藝技術,中國并不落后,但是現在景德鎮小型工作坊太多,且大都致力于仿古瓷的制作,在藝術上并無創新之作,工作坊的弊端是沒有行業標準,造成瓷器品質參差不齊。” 劉遠長認為,“做仿古瓷意義不大,中國瓷想要提高競爭力,必須要有創新。”熊景宏對此卻有自己的看法:“國營廠倒閉,許多人不得不靠仿古瓷掙錢,在沒有溫飽的基礎上如何談藝術創造呢?”自主研發,藝術創新都需要一定資金積累,許多人迫于生計不得不以仿古瓷為生。 故宮博物院陶瓷鑒定專家楊靜榮多次去景德鎮考察,對仿古瓷現象深有感觸:“景德鎮的所謂藝術瓷,多是以瓷器為載體表現中國畫的感覺,而沒有強調陶瓷本身的材料語言。 瓷都品牌全線失落 現代景德鎮個體窯廠已多達三五千家,基本都在生產藝術瓷,仿古瓷器是其主要產品,推崇的還是‘珠山八友’這樣的古瓷器,多數粗制濫造,長此以往,瓷器生命力何在?“ 對于瓷器發展現狀,他深表憂慮:“歷史上景德鎮是個非常開放的城市,甚至連城墻都未修過,這在古代是特例,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景德鎮人兼容學習的本領,可是現在,景德鎮人的思想保守,一味沉溺在歷史中,景德鎮瓷何談輝煌再現?” 據楊靜榮介紹,陶瓷分三大類:建筑陶瓷、工業陶瓷、日用陶瓷。除此外還有藝術品陶瓷。就建筑陶瓷與工業陶瓷而言,中國發展并不落后,但是,代表瓷器發展最高水平、最具有藝術價值的日用陶瓷卻遠遠落后于歐洲國家。 在美國留學的CINDY則認為,在美國,高檔日用陶瓷商品的柜臺如今大多被法國、英國、德國等產品所占據,中國瓷器往往是被放在最廉價的地方。反觀國內市場亦是如此。在高檔商城內也幾乎難覓國產瓷器的身影。 中國陶瓷協會副秘書長、高級工程師黃芯紅告訴《財經時報》,國際上流行的日用瓷器正向兩極發展,要么走精美之路,巧奪天工,找不到一絲缺憾,如英國的皇家道爾頓和維基伍德等骨瓷;要么走花樣翻新之路,如一些日本瓷,日本瓷器的花樣翻新速度非常快,常常是新的剛出來,他人去模仿,可還沒有模仿出來,人家又出了新的花樣。而我國瓷器的材質卻是“半吊子”,精美上不去,時尚方面卻跟著別人后面走。 而想做規模的企業為了盡快創產值,心甘情愿地成為國外瓷器品牌的貼牌的“打工者”。黃芯紅說,現在中國陶瓷模仿國外的設計已經成為了一種風氣,一個普通的瓷器,只要貼上國外的商標,身價就可以翻幾十倍、上百倍之多。而中國只能賺取微利的加工費。 但是依然有企業為國外的貼牌生產趨之若鶩,原因是做貼牌生產利潤有保證且無風險。 資源豐厚無所作為 近幾年來,關于景德鎮瓷器屢屢碰壁的報道時有發生,拉出國門參加展會的瓷器因為賣不出去,只能在國外就地摔碎。 劉遠長說:“這也暴露了我國瓷器發展中的另一個瓶頸所在,中國瓷器缺乏有效的營銷策略,瓷器人才結構相對單一,工藝人才不缺,但是營銷人員匱乏,而品牌意識更為淡薄,瓷器業的發展需要體系。當前,重要的一點是要讓更多的人意識到自主研發的重要性,不要為了當前利潤而忘記了整個行業的發展,那樣,我們與國外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中國陶瓷業還有個特點是,沒有名牌有名師,沒有名廠有名產區。比如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廣東石灣和楓溪、江蘇宜興、山東淄博等,都在瓷器發展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 中國的高檔名瓷還停留在大師藝術作品上,藝術品未能很好地轉化為生產用瓷,造成了品牌一直樹立不起來。 文物鑒定大師史樹青在接受《財經時報》專訪時說了一個細節:湖南醴陵土質地優良,法國至今都在用醴陵的土。 品牌之路勢在必行 黃芯紅認為,中國現代日用瓷沒落也有歷史原因,“清晚期,景德鎮官窯解散,瓷器發展開始走下坡路。再加上其后戰亂不斷,影響了制瓷業發展。 之后盛行拿來主義,或者一味追求生產數量和利潤就沒有考慮到設計、管理和塑造品牌的重要性。 可喜的是,現在已有企業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上海漢光陶瓷自主研發的日用瓷已成為中國瓷器的驕傲,開始打入世界高端市場。漢光瓷以其“白、透、潤、細、純”的高貴品質讓世界陶瓷業對中國瓷器再次刮目相看。 由于其優秀的工藝品質和藝術價值,中南海紫光閣、國家珍寶館都收藏了漢光瓷作品。 然而擁有自主研發的瓷器品牌畢竟鳳毛麟角,景德鎮環球陶瓷企業董事長董克勤對貼牌生產體味深刻:以前,環球陶瓷為著名品牌宜家、麥德龍做貼牌生產,但是今年,在與麥德龍合作過程中,董克勤明確表示,50%的產品必須打上“環球”的LOGO,環球已經從貼牌生產向自主研發跨了一大步。 董克勤說,“中國若是多幾個李宇,振興中國瓷器品牌的日子也就不遠了。”環球陶瓷企業近年來在研發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我們已經從貼牌生產逐漸到擁有了自己的品牌。中國瓷器品牌發展之路任重道遠,但是品牌之路勢在必行。” 看來,中國瓷器品牌復興之路并不會太過遙遠。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