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組織修煉的視野:系統思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6日 06:58 《管理學家》
彼得·圣吉提出的五項修煉,其核心是系統思考。系統思考,是五項修煉的基石。圣吉試圖用這種方式,在管理迷宮中引導出一條新路,讓人們由只看片斷轉變為整體觀察,從對現狀做出被動反應轉變為創造未來,從迷失于復雜細節轉變為掌握動態的整體均衡。管理最終的走向是找到“四兩撥千斤”的高杠桿點,產生以小搏大的組織力量。 圣吉認為,自從管理學誕生以來,就管理哲學而言,一直沒有擺脫西方傳統的、局部的、功利主義的思考方式,從而限制了管理實踐的整體創新。企業往往關注于細節和局部,為利潤率和市場份額傷神費力,時刻追蹤競爭對手的一舉一動。企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常常是解決了一個問題,新的問題又接踵而來,甚至解決老問題的措施,恰恰是觸發新問題的前導。所以,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開宗明義就從“系統思考”出發,顛覆舊有的機械、片斷、靜止的思考方式,將企業看做一個有機的整體,以有機思考代替機械思考,以整體思考代替片斷思考,以動態思考代替靜止思考。這樣,圣吉強調的就不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直逼根本,通過全局性的一套修煉辦法來提升企業的“群體智力”。 圣吉的批評直指非系統思考帶來的問題。這種非系統思考有以下表現。 (1)今日的問題來自昨日的解決方案。這種現象屢見不鮮,相當多的企業機械性地重復著同樣的錯誤。比如,隨著業務的迅速擴展,企業不得不招聘大量新手,而大量新人的進入又帶來日益突出的員工培訓和經驗積累問題。警察成功地抓獲了一批毒品販子,卻帶來了毒品短缺和價格上漲,甚至引發吸毒者鋌而走險,犯罪率不降反升。這說明,如果不能系統思考,那么我們必然為明天制造“工作”。 (2)很多企業和個人都有過“補償性回饋”的經驗。當一項產品在市場突然失掉吸引力時,積極促銷,加大廣告投入似乎是一個“刀下見菜”的辦法。這很有可能暫時拉回來一部分顧客,但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割肉補瘡的結果只會導致服務品質下降。就長期而言,公司越加熱衷于促銷而不是著眼于服務品質的改善,在未來失掉的顧客越多。國際組織在非洲的撒哈拉地區提供糧食解決饑荒,但糧食增加的直接效果是生育率上升和食品更加供應不足。推力越大,這種“補償性回饋”的反彈越大。這種反彈往往有一段時間的滯延,所以,經常會導致短期獲益而長期受害。 (3)顯而易見的方案往往無效。人們解決問題時,往往采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但這種方法不見得管用。就如同在路燈下找遺失的鑰匙,人們已經習慣于在有光亮的地方找東西,殊不知鑰匙可能遺失在路燈照不到的陰暗角落。 (4)舍本逐末,采用的對策可能比現有的問題更糟糕。如有的企業把市場交給經銷商去做。久而久之,經銷商掌握了產品銷售的脈門,反過來與企業討價還價,甚至攪亂產品價格體系。面對麻煩的人事問題,經理請來了管理顧問,管理顧問確實有效地解決了人事管理的難題,但經理如何再接手則是更大的難題。 (5)欲速則不達。人們熟知龜兔賽跑的故事,但人們總是情不自禁地去爭當那只兔子,因為兔子在眼下跑得比烏龜快。企業界往往對成長速度有著不斷加碼的追求。快→更快→最快,這種追求往往導致系統崩潰。 (6)因果在時間上并不緊密相連。由于時間滯延效應的存在,行動與結果在時間或者空間上產生分離。就像有名的混沌理論中所說的“蝴蝶效應”一般,美國佛羅里達的暴風,是由于北京的一只蝴蝶翅膀揮動一下引起的。 (7)歸罪于外。在管理中,最常見的是每個人都把產生問題的根源歸結為別人。然而,系統沒有絕對的內外之分。圣吉自己十分熱衷于一個銷售模擬—“啤酒游戲”。在這個模擬游戲中,由于一個偶然的機會引發了零售商那里某種啤酒銷量的增加,零售商開始向供應商追加訂單,供應商向生產廠家追加訂單。但增加供應需要時間,而這種時間差導致各個環節為了彌補庫存常量而放大訂貨數量。最后,產能大大增加了,積壓也開始了。在這個模擬實驗中,罪魁禍首恰恰是自己,是系統內部各個環節都致力于解決自己面對的問題所產生的效應。 上述這些問題,只有通過系統思考才能消除。在系統思考情景下,組織和個人需要達成“看見整體”的修煉。它是一個架構,能讓我們看見相互關聯而非單一的事件,看見漸漸變化的形態而非瞬間即逝的一幕。系統思考可以使我們敏銳覺知屬于整體的微妙“搭配”。因為搭配的不同,許多生命系統呈現出他們特有的風貌。事物的復雜性容易破壞人們的信心與責任感,而系統思考能幫助人們克服面對復雜問題時的無力感。它讓復雜背后的結構顯現,提供一種新的范疇來重新構建思考方式。 為使系統思考具有規范性,圣吉還提出一套系統語言,以促進思維的轉換。而組織如果不轉換思維,那么很容易鉆進牛角尖,造成不必要的對抗和沖突,不利于組織的成長。在解構復雜性上,圣吉認為首先要廓清“細節性復雜”和“動態性復雜”,而組織實際上最重要的是面對后者。企業常常必須花許多人力才能制造出產品,花好幾個星期才能擬出新的促銷辦法,花好幾個月才能培訓出新人,花更長的時間才能研發出新產品。所有這些過程都在不停地互動,其中蘊含的復雜性可想而知。解決這種動態復雜性問題,需要關注“反饋”,發現環狀的因果互動關系,求得“高杠桿解”。他認為其次要學會區分兩種反饋,一種是類似滾雪球效應的“增強反饋”,另一種是類似自然界食物鏈穩定效應的“調節反饋”。這兩種反饋的效應是不一樣的,增強反饋會產生放大和震蕩,而調節反饋會產生穩定和僵滯。這兩種反饋都很容易在企業運作中找到原型。圣吉最后認為要關注時間滯延。管理中一個變量影響另一個變量,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得出情況的發生。把這些方面統統考慮到位,才能夠稱得上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的方法論體系是找到一再重復發生的結構形態,建立系統的基本模型。運用系統基模(archetype)可以發現,組織面臨的各類復雜管理問題都有其相通性。圣吉認為,建立系統基模的目的在于重新調整我們的認知,以求找出事物結構的運作形態和事物動態發展中的杠桿解。圣吉通過發現,企業中最常出現的有兩個系統基模。 成長上限(Limits to Growth)所謂成長上限模式,實際上就是經濟學中的邊際效應遞減模式。圣吉用了一個談戀愛的例子來說明:人們在戀愛的開端往往感覺極好,而隨著了解的加深,互相都看到了對方的短處,情感慢慢降溫。最后,雙方的眼里全是對方的缺點,情感終于冷卻而終止成長。運用系統基模來看,最初的成長來自于這一系統的“增強反饋”,而增強反饋運行到一定程度就會遇上抑制成長的“調節反饋”。管理中,類似的現象比比皆是,企業的成長總是間歇性的,成長中會遇到各種限制和瓶頸。大多數人或者企業在遇到成長上限時,會嘗試更努力地向前推進,希望繼續成長。例如,一旦“調節反饋”發揮作用,管理者往往會繼續加大“增長反饋”的刺激力度,而這種力度的增大,會產生系統劇烈起伏式震蕩。許多企業在快速成長遇到上限的時候,沒有適時把眼光轉移到調節反饋上來,結果在這種調節機制面前碰得頭破血流,直至倒閉。例如,小型企業和大型企業都有可能遇到資金瓶頸,但這種瓶頸分別屬于增長反饋和調節反饋。如果企業家在起步階段有著借助擴張帶動資金周轉的成功經驗,很有可能在企業做大以后遇到資金限制時,仍然采用加快擴張步伐以突破瓶頸的冒險舉措。但這次就很有可能撞到調節瓶頸的南墻上,以破產告終。 當然,當你著眼于“調節反饋”,消除了企業發展的限制因素后,“增強反饋”會再度發揮作用,企業又會進入一個成長周期。“上限”之外仍有“上限”甚至“極限”。可見,這種杠桿解的取得也是一個動態過程,千萬不可追求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舍本逐末(Shifting the Burden)所謂舍本逐末模式,是指在一個系統性的復雜問題中存在多個解。最明顯的解往往也是最表面的解,潛在問題常要等到癥狀明顯時才引起注意。例如,隨著企業的規模增長,原來不曾出現過的問題浮現出來,而人們往往看到的只是癥狀,對病根缺乏直觀感受。采取的措施無非是緩解癥狀之舉,暫時解除了壓力,但不久問題再度出現,再度重復前面“行之有效”的舉措,最后自己給自己釀造出無法下咽的苦酒。最明顯的例子,如以喝酒來暫時緩解心理上的苦悶,下次可能要喝更多的酒。最后,形成了酒精依賴,苦悶只是一次次緩解,而自己卻變成了不可救藥的酒鬼。針對舍本逐末,圣吉推出“增強治本的反應與減弱治標的反應”這一杠桿解,主張通過建立共同愿景來治本,具體做法就是通過坦陳“癥狀解”的真相,一步步追究到最根本的原因,描繪出更長遠的系統反應和演變前景,從而減弱治標可能帶來的長期損失。 系統思考在理論上并不復雜,甚至可以說沒有多少新的理論含量,但是在實踐中卻至關重要。圣吉舉了制造飛機的例子來說明系統思考的作用。當萊特兄弟成功上天的時候,飛機就已經發明了,但這時的飛機并不具備商業價值。直到30年以后的1935年,麥道公司推出MD-3,真正的飛行才問世。MD-3不是技術意義上的發明(invention),而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創新(innovation)。它的技術當時已經是現成的,包括可變間距的螺旋槳、伸縮式起落架、輕質機體、氣冷式引擎、擺動副翼五項,缺一不可。MD-3的貢獻,不是做出單項發明,而是整合了五項發明,這就是系統性貢獻。企業經營中,需要的是這種系統眼光。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