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購買力只能靠真實經濟的增長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1日 10:15 財經時報
鄧新華 1月24日,法國爆發了40萬公務員參加的大游行。游行公務員抗議政府削減工作機會,并針對總統薩科齊的私生活喊出了“我們不要塞西莉亞,我們不要卡拉,我們只要購買力”的口號。一招“提高購買力”,贏得了很多法國人的共鳴。 在CPI持續走高的情形下,中國老百姓對“提高購買力”更是深有感觸。有些專家還在作物價“結構性上漲,不是全面通脹”的安慰之語,但這改變不了老百姓對手里貨幣購買力下降的實際感受。在通貨膨脹剛引起關注的時候,有論者說,治理通脹的根本是提升貨幣購買力,這其實是同義重復。治理通貨膨脹和提高貨幣購買力,本來就是一回事。 究竟該如何提高購買力呢?發改委近期不斷出臺限價措施,比如,對糧油限價、對成品油限價等等。直觀上看,限制漲價,老百姓就可以以較低價格購買到生活必需品,這表達了政府通過行政干預提高貨幣購買力的良好愿望。但有了良好愿望,貨幣購買力并不會自動提高。 行政限價,供應方的供應意愿就會降低,因為他們也受到自身的成本約束。在計劃經濟時代,商品名義價格都低,但拿錢買不到東西,貨幣的真實購買力和商品名義價格之間就隔著一條鴻溝。年初,廣東還有人大代表建議,恢復糧票、肉票,憑票供應。如果貨幣還要輔以票證才能買到東西,其購買力可想而知。“治”住名義價格,不是“治”住了通貨膨脹。從根本上說,老百姓要的是購買力,而不是名不符實的名義價格。 沒有供應,就沒有購買力,發改委也深知這一點,所以,可以看到一個有規律的有趣現象:發改委對什么商品發下一道限價令,相伴隨的,往往就有一道命令,要求各地政府保障這一商品的供應。從去年底到今年初,要求保障成品油供應、要求保障食用油供應、要求保障電煤供應……等等文件,都紛紛隨限價令之后發出。 問題是,地方政府又如何保障供應呢?要想保證供應,就得有供應者。從市場上無法找到足夠的供應者,就免不了病急亂投醫,有些地方政府就限制本地緊缺商品出省,希望把供應“留”在本地。這樣,地方政府就和中央主管部門玩起了博弈游戲。中央政府從經濟全局考慮,自然不能容忍這種行為。1月27日,溫家寶總理在全國煤電油運保障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就強調,不得限制煤炭出省,可見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真實供應短缺,怎么調撥都無法解決缺口。要從根本上解決購買力問題,還得回到市場,如經濟學家錢穎一所說,“把激勵搞對”,讓企業煥發出增加供應的熱情。而這,一方面需要一個穩定的貨幣大環境,另一方面,恰恰需要政府減少干預。多年來積習難除的行政壟斷,也應為供應讓步了。 法國人要求提高購買力,但購買力的提高又要求讓市場發揮作用,而這恰恰要求政府削減開支。背負龐大的政府負擔的市場,效力大大降低。政府自身不事生產,不提供商品供應,又到哪里去提高購買力?如果法國老百姓不愿意承受改革的陣痛,那么,提高購買力的口號和他們的行為就是永遠矛盾的,政府就只能陷于老百姓制造的吊詭的境地。 從法國的詭境中應該學到什么?我們認為,中國所要避免的詭境,就是,雖然限價令和保障令不斷雙雙發出,卻無法真正提高購買力。提高購買力,靠的是真實的經濟增長,而這是市場的事,非文件所能解決。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