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淪為金融危機的“買單者”
■ 文 / 謝百三*
無錫尚德去年第四季度虧損6590萬美元,毛利率也從21.8%狂跌至0.6%,更爆出裁員數千人的負面消息。無獨有偶,和尚德有密切經營關系的江西賽維(LDK),去年第四季凈虧損也達1.331億美元。
時至2009年的3月,上述兩家光伏企業也并沒有顯示出重振的跡象。中國的光伏產業究竟存在著什么樣的問題?
虧于資源爭奪
中國光伏企業在產業鏈兩頭—原料和市場,都嚴重依賴海外。
光伏企業生產中的主要原料是多晶硅,但需要通過高技術從硅原料中提煉,而這項技術中國卻遠遠落后。
國內的光伏企業大量預期購買多晶硅,但是金融危機襲擊下,過去這些企業吃進的高價原料開始貶值,在高價庫存下,企業只要一開工就虧。
虧損路徑是—先是為原料廝殺。比如無錫尚德,2006年多晶硅價格一路飆升時,與全球大型硅料供應商MEMC簽署了近60億美元合同;半年后,多晶硅黑市價每公斤上漲100美元,翻至300美元;公司再次擴大“胃口”,與美國HoKu簽訂了6.78億美元的多晶硅供貨合同。到了2007年底,黑市價格創下每公斤400美元的天價。
接下來,便淪為危機“買單者”。金融危機后,多晶硅價格由2008年初的每公斤約428美元跌至12月的約120美元。包括無錫尚德在內的那些光伏企業,成了市場最大的輸家。
海外受阻
光電屬可再生能源,其替代的對象是煤、油等不可再生資源。而一旦傳統能源價格下滑,對光伏行業的依賴度和新能源開發的緊迫感會大大降低。當今國際石油價格已暴跌近百元,動力煤價也幾近腰斬,光伏行業的上升動力被嚴重削弱。
中國光伏企業市場主要在歐美國家,過去,光電與普通電價之間差價往往由那些國家的政府補貼。但金融危機下,西方國家削減或取消了對光電的價格補貼,從而導致市場需求急速減少和大規模萎縮。
用技術降低成本
中國光伏行業能否找到出路?
以光電為代表的新能源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是太陽能產業是個國際化的產業,只有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才能生存。面對巨大的市場,全球的太陽能電池和模組制造商之間激烈的競爭在所難免。中國光伏企業首先需要解決的是資源問題。但是,在沒有本地市場支持的情況下與國際廠商競爭,有什么優勢可以憑借?
只有成本。中國太陽能電池產業要想不斷提升全球競爭力,只有先靜下心來攻克多晶硅原材料大規模產業化的高技術難題,爭取更多、更大的市場主動權。
* 作者系復旦大學金融與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