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高盛并購失手背后 遭遇新中國問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0日 23:02 中國經營報

  幾乎毫無懸念。繼美的電器(000527)之后,福耀玻璃(600660)向高盛旗下GSC Capital Partners Auto Glass Holdings定向發行股票,同樣因為后者擬入股價格與市場價格差距過大而最終未能獲得證監會批準。

  “對同類事件,我都不太樂觀。”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會長王巍說。很難想象,和美的電器狀況相同的福耀玻璃會得到另一種結果。2006年11月,高盛旗下公司幾乎同期和美的電器、福耀玻璃、陽之光(600673)達成入股協議。一年多后,這三家上市公司的股價都漲了6倍以上。

  “這讓我們懷疑,中國政府是否不愿意外資參股A股企業,甚至不愿意外資進入未來會在A股上市的企業。”對于中國證監會未能批準美的電器向高盛全資子公司定向增發這件事情,德國開發投資公司中國總裁石泰龍如此評論。

  事實果真如此嗎?

  連連碰壁

  實際上,這類事件并非孤案。上海某投行人士稱,去年他就曾操作某外資投行投資一家上市公司,“當時的股價不過2元,如今也10多元了。”

  但此前一系列這類事件并未引起大范圍的關注,但如果主角換成了高盛,結果自然引人注目。

  自1994年進入中國以來,與大多數其他外資投行相比,高盛一路順風順水。時至2007年,高盛似乎好運用盡。8月29日,證監會駁回美的電器向高盛定向增發的申請,看上去成了高盛在中國的轉折點。此后連續兩個多月,高盛在中國的直投業務連觸“霉頭”。

  10月9日,繼美的電器定向增發被否決后,雙匯發展(000895)發布公告,稱其實際控股人羅特克斯(Rotary Vortex,擁有雙匯發展控股股東雙匯集團100%股權及雙匯發展21.19%股權)的兩大股東股權發生轉讓。原來擁有合資公司51%股權、對雙匯有絕對控制權的高盛集團全資子公司高盛策略投資(亞洲)有限公司,將向另一股東鼎暉Shine轉讓5%的股權。此舉使得高盛失去了對雙匯集團的絕對控股權。

  “我并不認為高盛減持股份,是由于受到政策層的壓力。”一位中資投行人士說,去年年底,雙匯并購案獲得商務部批準,今年早些時候,證監會也對收購報告書出具了無異議函。而本次股權受讓方鼎暉Shine同樣是一家外資公司。況且,股權比例的調整并未影響高盛對雙匯的影響力。

  這位投行人士猜測,出現這一結果,可能是在羅特克斯組建伊始高盛與鼎暉之間所作的安排所致。一位自稱了解內情的人士對記者表示,高盛拱手交出控制權,是為了“幫助鼎暉處理好與投資者的關系”。在高盛、鼎暉入主雙匯之前,淡馬錫(Temasek)一度曾勢在必得,不僅和漯河市政府保持密切聯絡,且有傳聞稱雙匯向其出價8億美元,但最后卻鎩羽而歸。但通過鼎暉Shine投資雙匯的鼎暉中國投資基金II期中,GIC(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是重要投資人,而淡馬錫與GIC系出同門。

  商業事件?

  “不要把這件事情政治化,高-美案與凱雷徐工事件、SEC-蘇泊爾(000032)等其他案例存在根本性的差別。”王巍的理由是,高-美聯姻未獲成功之所以讓很多人大跌眼鏡,是因為價差問題而未能獲得證監會的批準。而后兩起事件卻直接“卡在了商務部”。這意味著,高-美案“定性問題已經解決了,只是定量出了問題。”

  “當時定的價格已經考慮了一定的提前量,但仍然沒有預計到A股市場這種暴漲局面。”接近高盛的人士說。自2006年11月雙方簽署協議至方案報送證監會審批,美的電器價格已經暴漲7倍多,價格問題導致了方案本身的極度尷尬。“如果按照當時的價格執行,那就意味著將暴利機會拱手送給外商。”王巍說,這種狀態下,證監會肯定不會做這樣的決定,“會讓中國民眾出現情感上的反彈”。

  證監會的這種做法,恰好印證了外資對“中國政府相關機構對于外資并購持有謹慎態度”的觀點。但博思艾倫(Booz Allen Hamilton)大中華區總裁謝祖墀博士認為,“政府的目的不在于控制外資的影響力或是控制外來資本”,而是在經濟發展良好的情況下,不再一味追求外來投資量。因此,這個事件不足以說明中國對外商投資的政策走向保守和封閉。

  然而,駁回美的電器定向發行申請,證監會到目前仍未就此給出合理解釋。美的電器在8月30日的公告中,也僅僅說定向增發事宜未獲證監會批準。“我們也在等解釋。”某外資投行人士說,為何在過了將近8個月、標的公司股價被推高了7倍之后,增發方案才進入到證監會審批的環節?“是否能增進審批流程的制度化、透明化?”

  中庸之道制勝

  僅就直接投資而言,盡管高盛在中國買的企業之多頗出人意料,卻沒有招致“門口野蠻人”的評價,因為它幾乎不謀求控股權。在中國所有的投資中,唯有雙匯是通過控制另一方投資機構而實現了絕對控股,其余的占股都低于25%。而在幾乎所有的案例中,高盛都“慷慨地”拉人入伙,在并購雙匯時是鼎暉,而在對無錫尚德、太子奶出手時則找來了英聯投資。

  接觸過多位高盛高層的一位人士把高盛的氣質總結為“收斂但不失銳氣,中庸卻不世故”。或許這就是高盛在中國曾經的成功之道。而最能體現這一氣質的,是高盛通過與高華合資曲線進入中國證券業的舉動。從接觸到最后成功組建高盛高華,高盛前后花了4年多。但高盛高華成立之后的1年內就成績斐然,不僅完成了8只債券的發行工作,而且還參與承擔了北京地鐵20億元債券的發行業務,同時也開始了中國A股的證券自營。

  這種“曲線救國”打入中國的特殊模式,對高盛而言過程也許有點漫長。盡管在像凱雷這樣的專業PE(私募股權基金)眼里,高盛還“不能算是PE”,它賴以安身立命的仍然是投行業務。但在中國,誰也不能否認高盛之前的成功:不僅有高盛高華證券合資公司,還有獨資的不良資產管理公司Archon資產管理服務集團,與中國工商銀行合資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與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成立的合資公司,并因此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兩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人執照與投資額度的金融機構。

  雖然從表面看來,高盛不是“野蠻人”,但作為一個商業機構,高盛所有舉動的背后都是在為自己營造投桃報李的可能性。高盛的高明之處在于,它的商業機會能建立在對方最需要的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回報價值的最大化。因此,早在1994年,高盛就拿到了中國平安(601318.SH,2318.HK)和中國網通(0906.HK)的股權,2000年在牽頭粵海企業有限公司的大規模重組中成了粵海的股東,2006年4月曲線絕對控股雙匯發展。很多人認為,這些都源于高盛此前的表現“贏得了中國政府的認可。”而目前所表現出來的短暫失利,也許僅僅是高盛對中國

資本市場發展估計不足。高盛遭遇新的“中國問題”,究竟應如何求解?

中國經營報記者:鄔靜娜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走進城市 ·城市發現之旅有獎活動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