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占份額不占利潤 中國眼鏡因缺品牌遭洗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9日 07:42 市場報
邊長勇 “我們為外國品牌做OEM,一副眼鏡出口價格是 3 到5美元,但貼上品牌的這副眼鏡擺在眼鏡店中銷售時,價格卻可以達到 70到300美元。”一家國內大型眼鏡企業董事長如此說。 目前,中國眼鏡超過60%產品走向國外,并雄霸世界低端市場 80%份額。但在世界眼鏡市場上,我們只能悲哀地承認,沒有強勢品牌支撐的中國眼鏡仍只是“打工仔”。 品牌之痛 “國內眼鏡品牌沒有起來”,行業觀察人士王汝林表示,“他們都熱衷于出口,為外國品牌提供OEM產品,而忽略品牌打造。” “中國眼鏡企業經過幾年繁榮之后,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重新洗牌的時機到了。”萬新光學董事長湯龍保這樣認為。 近幾年,主要面向全球低端市場的中國眼鏡出口利潤越來越微薄。“此前出口利潤率大約能有20%,而現在只有5%-10%”,湯龍保說,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匯率的變化也讓中國眼鏡受損,“大約損失七八個點的利潤”。同時,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越來越多,而中國企業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中國企業之間經常互相壓價。 中國企業的加工成本也越來越高,拋開近幾年一直增長的原材料成本不說,人力成本增長也非常快。萬新光學1992年工人工資是100多元,現在是2500元,翻了好多倍。 中國眼鏡產業飽受煎熬,但與擁有品牌的外國企業相比像是“冰火兩重天”。 據公開資料,國外知名品牌CK、CD等國際品牌的眼鏡都在中國內地生產制造,這些品牌眼鏡的生產成本一般不超過100元人民幣。而在香港特區的眾多眼鏡店中,這些品牌眼鏡的零售價都在2000元人民幣以上。附加值全留給了人家。深圳眼鏡業的加工利潤大致只占10%左右,分攤到一副眼鏡上不超過10元錢,然而這些眼鏡的銷售毛利率卻能達到500%以上。 中國眼鏡產量大約在 1.2 億副,產值卻只有150億到160 億元;而美國在和中國產量大約相同的時候,產值卻達150 億美元。 前兩次較量 在過去20多年與外國企業較量中,中國民族眼鏡產業幾經沉浮。 “1971年初中畢業后,我就進入眼鏡廠做學徒”,湯龍保回憶說,兩年后成為師傅的他來到剛成立的萬新光學,可仍面臨著中國眼鏡產業薄弱的現實,“當時國內民族眼鏡產業非常落后,只有上海眼鏡一廠、北京眼鏡一廠和蘇州姑蘇眼鏡廠等三家企業在支撐中國眼鏡產業。” 當時偌大一個北京市場只有中國眼鏡總公司下轄的三家店鋪,配一副眼鏡需要30 多天才能拿到,甚至還需要托關系走后門。 “1985年、1986年,中國開始大量進口國外眼鏡,國內眼鏡產業幾乎垮掉,三大國有眼鏡廠也相繼倒閉。”湯龍保回憶說。不過,浙江溫州、江蘇丹陽等地民營眼鏡企業借機獲得了成長。 在上世紀 90年代末期,跌跌撞撞成長起來的民營眼鏡企業,同外國眼鏡產業開始第二輪較量,大量的中國企業依靠成本優勢開始做出口。 民營企業快速的學習能力,讓他們擁有得以生存發展的機會。 “沒有壓力也就沒有動力,不學習就得死。”湯龍保說。當時萬新進口設備,還專門從韓國請來工程師提高技術、員工培訓,之前很少走出國門的一大批“湯龍保們”瘋狂地參加各種國際展覽,如饑似渴地接受外國眼鏡的各種信息。 逐漸成長起來的中國眼鏡依靠價格優勢取得全球競爭的勝利,在中低端市場上曾稱霸一時的韓國企業被擊敗,中國成為新霸主。 目前,中國眼鏡生產企業超過 4000家,有一定規模的驗光配鏡店超過2 萬家。近幾年,中國眼鏡產業年均增幅達 17%。 通過全球性產業轉移,中國眼鏡行業已形成包括鏡片、鏡架、零配件、驗光設備、光學儀器、制造設備在內的一整套完整的工業體系,并已成為國際眼鏡業最大的研發和生產基地。 瞄準中國消費市場 品牌終于把中國眼鏡企業“痛”醒。 “中國眼鏡產業下一步發展最重要問題就是要打造品牌,提高議價能力,只做OEM不但利潤低,而且能源浪費嚴重。”湯龍保這樣說。目前包括萬新在內的一批中國眼鏡嘗試打造更強勢的品牌。 中國眼鏡協會理事長徐云媛也認為,中國企業不能停留在低成本、低價格的階段。如果沒有叫得響的品牌、沒有核心技術,中國眼鏡行業很難有國際競爭力。 行業內逐漸形成共識:打造品牌應該首先從中國市場開始。 中國既是最大的眼鏡生產基地,也是最大的眼鏡消費市場。據中國眼鏡協會統計,中國目前已有 3億左右人口配戴眼鏡。按照市場上每 3年就更新眼鏡的周期計算,中國眼鏡市場每年約需要 1億副眼鏡,中國眼鏡市場的需求潛力是很大的。 王汝林認為,習慣簡單銷售的中國眼鏡企業也要開始學習營銷,并提高裝備和工藝水準、增強設計和原創能力。 萬新希望找到國際伙伴進入中高端市場,經過七八年接觸,美國康寧終于在今年答應和萬新展開合作。 中國企業從OEM提供商到強勢品牌擁有者需要一個發展過程,“但這個過程不應該太長”,徐云媛說。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