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越有期待,政府越要珍視這種期待,加速推進改革;對于官方釋放的改革誠意,民間也應以最大的克制與善意相呼應
傳說中的世界末日過去,太陽照常升起。
雖然早知結果,人們還是愿意追逐其中,與其說是享受“末日的狂歡”,不如說是對新紀元充滿期待。馬云[微博]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就說,12月21日“是一個新世紀的開始,不是一個地球的滅亡,我相信從今年開始,政治、經濟都會有巨大的變化”。
很多企業家都在期待這種變化。同樣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自稱“有點軟弱”的“種地派”柳傳志說,“做企業當然期待一個良好的大環境”;馮侖以他慣用的俏皮話,希望“管住政府那只閑不住的手,不要在企業家懷里亂摸”;劉永好認為“經濟有周期,政治也有周期”,十八大是一個新周期的開始……話語風格各不相同,表達的卻是同一種期待。
十八大之后,高層不斷釋放積極的改革信號。從習近平總書記“新南巡”展示改革決心,到李克強副總理強調“改革是中國發展最大的紅利”,再到中央經濟工作會承諾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動下一步改革,“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提出改革總體方案、路線圖、時間表”,乃至向社會公開七位政治局常委的家庭生活細節……種種舉措,回應了民間的呼聲,也擴展了對未來改革的想象空間。
不容回避,近年來,改革步入深水區,由于利益糾葛過深,一些關鍵領域的改革遲遲未能取得進展,某些領域甚至出現國進民退的倒退跡象,社會空氣由于改革阻滯而陷入沉悶。這一點在企業家群體中表現得相當明顯。
與思潮活躍的上世紀80年代、激情涌動的上世紀90年代相比,21世紀的“黃金十年”,務實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潮。許多企業家藏起了關心社會問題、關心國家命運、關心民生疾苦的“家國情懷”,潛心做好企業的本分,在公開場合也往往只談自己那“一畝三分地”上的事兒。
在一個成熟的社會,“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企業家回歸本分,并非壞事。但在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作為社會中堅力量的企業家群體,對公共事務保持緘默,顯然與人們的期望有一定落差。我們不能苛責企業家,但對個中原由,卻應該深入探究。
社會的期待是國家進步的動力。有期待,才會有變化;有希望,才會有進步。十八大之后,人們對改革寄予極高的期待,官方頻頻釋放改革信號,兩者形成了難得的良性互動局面。不過這只是一個改革的“窗口期”,稍縱即逝。歷史經驗表明,一旦期待中的改革長時間“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民間期待的熱情就會迅速冷卻,甚至會引發對執政者改革誠意的揣測,進而使社會空氣再度陷入沉悶。
改革的共識是用昂貴的代價換來的,改革“窗口期”的開啟來之不易。民間越有期待,政府越要珍視這種期待,加速推進改革;對于官方釋放的改革誠意,民間也應以最大的克制與善意相呼應。唯其如此,才能形成推動改革的合力。
注:本文詳見2013年第1期《中國企業家》雜志,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有意與中國企業家網站的內容轉載等業務合作者,請與市場部聯系(電話:64921616-8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