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羅倫 發自上海
“喝水要申請,上廁所要報告,店鋪丟了東西所有員工 ‘連坐’賠償,孕婦在店里吃東西補充營養被告知‘只要吃一個蘋果,將被記過,吃八個蘋果將被解雇’。”……近日,由兩名古馳(GUCCI)深圳旗艦店的辭職員工列出的100多項曝光該公司限制員工的“虐待”行為,一下子把一家奢侈品企業與“血汗工廠”聯系在了一起。
眼下,雖然隨著勞資雙方的和解,這起備受關注的事件暫時告一段落,但近兩年來,洋品牌在搶灘中國市場中接連暴露的管理問題,卻如同一場頑疾,久病而不愈,引發了行業的深思。
世界奢侈品協會(微博)中國首席代表歐陽坤認為,“(在發展中國家生產)成本比歐洲低廉的奢侈品企業,如果過度追求利潤,很容易使管理體系變形。這次事件給駐華的奢侈品牌敲響了警鐘,讓他們能更好地對待中國的勞動力,而不是只做交易。”
“血汗工廠”成洋品牌頑疾
回眸過去,其實,這并非古馳首次被指是“血汗工廠”。早在2008年2月,美國洛杉磯時報就曾報道稱,包括GUCCI在內的數十個奢侈品牌,在意大利托斯卡那工廠中,雇傭了大量的中國勞工,卻僅向他們支付極低的工資,而且,工作環境也非常惡劣。
無獨有偶,許多知名的洋品牌在近兩年來都曾先后卷入“血汗工廠”的丑聞當中。比如今年7月,運動品牌NIKE旗下的品牌Converse在印尼的工廠被投訴有虐待員工的情況。據香港文匯報報道,虐待事件涉及兩家工廠,其中一家工廠雇傭了1萬多名工人,而這些工人每小時只能拿到50美分的工資,且經常被主管暴力懲罰,工人即使有醫生證明,也請不到病假,還隨時面臨著被解雇的風險。對此,NIKE方面承認,這兩家工廠的工人確實遭受著嚴重的身體和言語的虐待,其他的生產線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今年8月,巴西一個調查性的電視節目曝光了服裝品牌ZARA,指其在巴西30多家外包工廠的工人從事著“奴隸般”的工作——工人在骯臟雜亂的廠房里每天要工作約14個小時,一周工作7天。ZARA公司發言人事后也承認說,巴西工廠確實存在著上述情況,同時承諾,類似事件以后不再發生。
“GUCCI絕非頭一個,更不像是最后一個。”上海大學中國社會轉型與社會組織研究中心教授顧駿表示,類似的“血汗工廠”無疑為不少跨國企業敲響了警鐘,勞工權益的維護和完善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
廉價人力成本令管理失衡
“在跨國企業擴張海外市場的時候,發展中國家明顯的成本優勢就像一把雙刃劍。”畢博管理咨詢公司高級分析師諸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在諸平看來,中國一度靠著“世界上最廉價的勞工”成就了“中國制造”的王牌,且廉價勞動力和人口紅利也使中國得以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這背后的代價“我們心知肚明。”
“別看跨國公司在本國安分守己,但只要是企業,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獲取最大利益。當我們國家的勞動力十分豐富,而勞動者的權益又得不到充分保障時,跨國公司就會暴露出逐利的本性,最大程度地剝削勞動者的利潤,這也就是為何這些企業在中國,乃至發展中國家頻頻陷入‘血汗工廠’丑聞的原因。”諸平說。
對此,一覽英才網某人力資源專家也表示認同。他告訴記者:“跨國公司在本國安分守己,其實也不是真的充當正義使者的角色,能夠主動為廣大勞動者的利益著想,而只是在社會環境和制度制約下,他們沒有別的選擇。”
僅以古馳為例,根據歐陽坤的分析,古馳在中國的產品原料以帆布面料為主,比一些發達國家成本低很多,加上人力成本遠低于這些發達國家,讓其在中國市場的利潤率更高一籌。“一款古馳產品在中國的市場銷售價格中,原材料占5%左右,加工成本10%左右,廣告與公關活動成本10%左右,旗艦店年度成本及團隊成本15%左右,再扣除約20%的綜合稅率,剩下的40%都是古馳的利潤保有部分。”
顯然,高額的利潤無疑對海外的無數企業有著致命的吸引力。2004年,古馳開始在中國市場發力,當時,它在中國內地門店數僅4家,但截至目前,門店數量已達到45家,且這尚未包括部分在建的新店。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而據世界奢侈品協會的預測,到2015年,中國還將成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國。
“如何在成本誘惑和科學管理之間做出抉擇,將是未來許多洋品牌在發展海外市場,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市場時所要解決的問題。”諸平說。
完善秩序是根本解決之道
此次“古馳被離職員工投訴事件”,在深圳市總工會的調解下,離職員工與古馳中國公司經過十余天的協商,10月25日,古馳發表最終聲明稱,“我們很欣慰與幾位前深圳員工達成了和解。在充分考慮前員工的訴求及社會各方的反饋后,最終達成合理的和解方案。”
同時,古馳承諾“將持續加強在中國的企業管理能力與組織結構,改善員工福利、培訓與其他管理系統。”
其實,類似古馳這樣的企業,在本土及全球化擴張多年,本身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人性化管理、員工福利保障、員工與企業的溝通渠道、協商機制等方面也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體系,只需把它們在本土的管理制度照搬到中國,很多問題都不會發生。從這個角度看,洋品牌們缺的不是管理制度或管理水平,而是有效的監管。
“實際上,今天中國勞動者面臨的真正問題,不是具體哪一家洋企業的不良行為,而是勞動力市場秩序的普遍缺失。”談及知名洋企業屢屢在本土市場之外 “犯錯”的原因,顧駿表示。在顧駿看來,中國今天的經濟發展狀況已經大不一樣,雖然仍然需要外來投資,但不再如饑似渴;雖然仍需要學習國外管理經驗,但不再盲目崇拜。
“在這樣的形勢下,公眾對GUCCI等知名公司和品牌的質疑和投訴,凸顯了全社會對外資、外企和外來品牌越來越客觀、平和,以及開始挑剔的態度,人們越來越不能接受任何形式的‘超國民待遇’。”顧駿認為,在中國經營的企業和在中國銷售的產品,不管內資、外資還是合資,都必須在同一個監管體制和法制框架內,承擔起對員工、對消費者、對社會的責任。從立法、執法、輿論到勞動者、消費者,需要共同努力,營造能夠促使企業規范經營、承擔責任、愛惜形象的整體環境。這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是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的要求。
對此,諸平表示認同,并補充道:“當個別人的權益受到侵害時,當事人自己應該尋找解決的辦法;而相當一部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時,如何尋找解決辦法就應該列入政府的工作日程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