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當代藝術品市場告別非理性繁榮,當務之急是啟蒙本土收藏家對此的鑒別力
文 《環球企業家》記者 趙嘉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2009年9月的第三屆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都可能淪為風險事件:全球經濟衰退很可能導致本屆慘淡收場,而且,策展人出身的本屆展會總監秦思源從未操刀藝博會。 的確戶外項目被取消,參展畫廊從百余家減至89家。但結果卻是,展會期間氣氛融洽,并創下可喜交易量。而且,和往年不同,本土畫廊和收藏者代替西方同行成為本屆展會交易的主角,甚至,人們發現這位臨危受命的總監制造了一個足以改變中國當代藝術現有生態系統的亮點。
上海當代展會期間,秦思源倡導的亞太地區收藏家發展項目(CDP)隨之啟動。這看來是個意外之舉。“如果沒有博覽會,我可能不會想到這個項目他對本刊說。
但事實上,秦思源始終在思考如何將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引入更為理性的階段。他認為西方藝術市場的收藏權從西方轉向本土收藏家,而博覽會無疑是挖掘其潛力的最佳平臺。
這位堅信藝術與商業價值等同的總監樂于將CDP項目視為一項長久的啟蒙工作。目前,他已展開和各種金融機構的洽談,以期探尋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盡管無法預制淺露艱險,但他相信中國新興階層終將為本土當代藝術注入活力。“這個群里會令市場的健康程度完全不同。”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