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并沒有彌合中國企業與500強夢想之間的距離。但我們可以縮小差距。只是,縮小差距的希望不能寄望海外并購,而應著眼于國內整合。
夢想的距離
文 / 中國收購兼并研究中心秘書長 高 巖
中國正在成為這一輪全球性并購熱潮的中心。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金融危機直接左右了中國企業的決策。在那些近乎于瘋狂的海外“抄底”嘗試背后,掩蓋的是中國企業幾十年來追求的世界級企業之夢。
危機過后,百業待興,自然需要并購整合,重新配置資源:一些企業會因此而消亡,另一些則會藉此機會,成為行業寡頭、產業巨人——這是市場經濟在經歷災難之后的自我修復。
夢想總歸有照進現實的那一天,但并不是現在。
金融危機給中國下“套”
全球化讓世界經濟變得更加脆弱,世界各地的聯系也更加密集,讓中國企業有希望去大洋彼岸的歐美進行資源整合,成為明星企業。
但同時發生的失敗事實,誰應該為此埋單?
巨額的損失和慘痛的教訓(據商務部統計,2008年全年海外并購損失超過2000億美元,本刊注),只說明了一個問題:中國企業功力不夠——這包括打破貿易壁壘的手段、整合文化沖突的技巧,以及突破蛇吞象后“噎食”窘境的能力。
但新的問題又跳了出來:為什么我們在沒有能力整合的時候,還要如此冒進呢?
因為我們被夢想沖昏了頭腦。
中國企業希望成為通用電氣,希望造出沃爾沃跑車,希望衣服領子后面的皮爾·卡丹商標下面打上四個字:“中國制造”。但我們一直沒有機會。現在金融危機給了中國這樣一個“機會”:歐洲、美國、日本,這里的企業資源物美價廉,有什么理由不來搶購?
客觀地說,此次危機讓歐美日發達國家的企業資源在資本領域變得性價比極高。換而言之,買到手之后,增值的可能性很大。但這種增值僅僅存在于資產領域。而在運營和管理上,卻恰恰相反,并購一家老牌歐美企業,對中國企業而言的管理成本和整合風險,讓它們現在的低價格魅力微不足道。
但許多中國企業還是中了金融危機的“套”,心甘情愿地跳了進去。
我們喊了十幾年的戰略主導并購,在金融危機帶來的抄底機遇面前,居然如此不堪一擊。有些進行海外嘗試的企業家甚至說:“這么便宜,不買沒機會了。”而我要說,買到了,就不是機會。
實現夢想的方式
金融危機給中國最大的好處,是讓中國有機會冷靜下來,進行產業調整與經濟結構調整,以此為基礎,中國企業的機會就不應該立足于海外的低價資產,而應該是進行國內產業布局和產業鏈內的資源整合。
更何況,金融海嘯肆虐過后的歐美發達國家,現下依然是驚魂未定,而中國的地位和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數年之后才真正有機會在國際市場中展現。
想想通用電氣的基業長青,有多少來自于海外并購的幫助?橫向整合——縱向整合——規模化擴張——分拆、集團化經營——強強聯合,清晰的并購方向,最終鑄就了世界第一的寶座。
中國政府主導的經濟結構調整,給了快速發展了30年的中國企業一個極佳的機會。如果能夠在這樣的背景下,在一些行業整合出規模巨大、管理過硬、產業鏈完整的幾個大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將那些因為金融危機而貶值的國內優質資源聚集并產生強大能量,那這些企業就有可能在世界經濟的恢復期中快速崛起,進入世界500強的行列。
金融危機并沒有彌合中國企業與500強夢想之間的距離。但我們可以縮小差距。只是,縮小差距的希望不能寄望海外并購,而應著眼于國內整合。
我們的戰略,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盤棋,運籌帷幄決勝十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