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超越的精義便是學習如何在生命中產生和延續創造性張力。高度自我超越的人會永不停止學習,自我超越不是你所擁有的某些能力,而是一個過程、一種終身的修煉
文/彼得·圣吉
只有透過個人學習,組織才能學習。雖然個人學習并不保證整個組織也在學習,但是沒有個人學習,組織學習無從開始。
有些組織領導者已開始重新思考公司的經營理念,他們深切體會到引導個人學習的重要性。日本京都陶瓷(一家陶瓷技術居世界領導地位的公司,其技術可使用在電子零部件和醫學材料方面)的創辦人兼社長稻森勝夫說:“不論是研究發展,還是公司管理,活力的來源是‘人’,但每個人有自己的意愿、心智和思考方式。如果員工本身未被充分激勵去挑戰成長目標,當然不會成就組織的成長、生產力的提升,和產業技術的發展。”
什么是自我超越?
而當自我超越成為一項修煉,它的背后包含兩個動作:首先是不斷厘清到底什么對我們最重要。我們常花太多時間來應付路上遇到的問題,而忘了我們為什么要走這條路。結果對于我們真正重要的,反而模糊不清。其次是不斷學習如何更清楚地看清目前的真實情況,人們往往會在情況已經惡化之時,自欺欺人地佯裝每件事情都沒有問題,最后一敗涂地。當我們將“愿景”(vision,愿望的景象)與一個清楚的“現況景象”(相對于“愿景”的目前實況景象)同時在腦海中并列時,心中便產生一種“創造性張力”(creative tension),一種想要把二者合二為一的力量。自我超越的精義便是學習如何在生命中產生和延續創造性張力。高度自我超越的人會永不停止學習,自我超越不是你所擁有的某些能力,而是一個過程、一種終身的修煉。
當領導者決定要接受并力行這個理念時,這勢必是組織演進過程中一個樞紐的時刻,也就是組織開始表明對其成員幸福、真誠誓愿的一刻。傳統上這是一種契約關系:以一天的辛勤工作,交換一天對等而公平的報酬。現在,員工與企業之間可以建立一種不同的關系。一位《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記者,在訪問日本松下公司時觀察到:“有一種近乎宗教的氣息彌漫著這個地方,好像工作本身被看作某種神圣的事情。”京都陶瓷的稻森勝夫說,他對自我超越的誓愿,是從傳統上日本人對終身雇傭制的承諾演化而來。
要發展“自我超越”,必須把它當作一項修煉——透過實際應用來驗證的一系列練習。就像要經過不斷練習而成為藝術大師一般,以下的原理與練習是不斷精熟與擴大自我超越的基礎工作。
一、建立個人“愿景”
個人 “愿景”發乎內心。大多數人對于真正愿景的意識都很微弱。在被問起想要什么時,許多人都會提到他們眼前想要擺脫的事情,例如,想要換一個更好工作、想要遷居到環境較佳的地區。
目前看來,人們使愿景逐漸消逝的一種微妙形式就是專注于“手段”,而非“結果”。譬如許多高級主管選擇“高市場占有率”作為他們愿景的一部分,因為他想要公司獲利。有些人可能認為獲利就是最終結果。但是,對有些領導者而言,利潤是達成一項更重要結果的手段。
或者領導者可能想要保持公司實力,以維護創業時的宗旨。上面提到的這些目標都是正當的,然而最后一項“忠于創業的宗旨”,對某些高級主管而言,具有最重大意義,其余的都是達成目的的手段,而手段在特殊情況下可能會變。把焦點放在真心追求的終極目標,而非僅放在次要的目的,這種能力是“自我超越”的基石。
蕭伯納曾說:“生命中真正的喜悅,源自當你為一個自己認為至高無上的目標,獻上無限心力的時候。它是一種自然的、發自內心的強大力量;而不是狹隘地局限于一隅,終日埋怨世界未能給你快樂。”
在學習型組織中,“愿景”是一種內心真正最關心的事。當面對挫折時,他們堅忍不拔,因為他們認為那是自己份內該做的事,覺得很值得做,意愿很強大,效率也自然提高。
二、保持創造性張力
即使愿景是清晰的,人們對于談論自己的愿景仍常有困難。因為我們會敏銳地意識到存在于愿景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如:“我想要成立自己的公司,但沒有資金。”這種差距使一個愿景看起來像空想,從而使我們感到氣餒或絕望。相反的,愿景與現況的差距也可能是一種力量,將你朝向愿景推動。由于此種差距是創造力的來源,我們把這種差距叫做“創造性張力”。
假想在你的愿景與現況之間有一根拉長的橡皮筋。拉長時,橡皮筋會產生張力,代表愿景與現況之間的張力。張力的紓解只有兩種可能途徑:把現況拉向愿景,或把愿景拉向現況。至于最后會發生哪一種情形,在于我們的愿景是否堅定不移。
創造性張力是自我超越的核心原理,它整合了這項修煉的所有要素。然而大部分人對它有誤解。由于創造性張力常常夾雜著焦慮、悲哀、氣餒、絕望或擔憂等,以致人們易于將創造性張力與這些情緒混淆,甚至以為創造過程就是處于焦慮狀態。所以,我們要了解因創造性張力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并不是創造性張力本身,而是所謂的“情緒張力”(emotional tension)。
消除情緒張力并不難,所付出的惟一代價,是放棄真正想要的愿景。神奇科技公司解除情緒張力的方式,是降低看起來似乎不可能達成的關鍵性作業標準——交貨績效與服務品質標準。因為是漸進的,標準的下降特別難以察覺。在組織中,常因對情緒張力的容忍不夠,而讓目標受到侵蝕。因為沒有人愿意擔任傳達壞消息的信差,最容易的方法是假裝沒有壞消息,或干脆聲稱勝利。
創造性張力可轉變一個人對失敗的看法。失敗不過是做得還不夠好,是愿景與現況之間存在的差距:失敗是一次學習機會,可看清對現況的不正確認知、體察策略為何不如預期有效,和檢祝愿景是否正確。
三、看清結構性沖突
曾經協助過上萬人發展創造能力的弗利慈說,實際上大部分人都有一個牢不可破的信念,認為我們沒有能力實現自己想要的。弗利慈認為它是成長過程中,一項不可避免的副產品:“自孩提時代,我們就開始學習種種限制。我們不斷告訴自己不能做某些事情,因而到頭來我們可能假設自己沒有能力擁有心里真正想要的。”我們應時刻警惕自己不要掉入這一陷阱之中,并且讓阻礙創造及實現愿景的這股強大的、結構性的負面力量,在我們心靈、智慧的強光照射之下無所遁形。
當我們愈是接近達成愿景時,第二根橡皮筋把我們拉離愿景的力量愈大。這個向后拉的力量以許多方式呈現:我們開始詢問自己是否真正想要此愿景、感覺完成工作愈來愈困難、意外障礙在路途上突然冒出來,或者周圍的人讓我們失望。事實上,當我們在尋求一個愿景時,如果有無力感或不夠資格的想法產生,結構性沖突的力量已開始活動,阻止我們成功。然而成功的人是如何克服結構性沖突的力量,以致成功呢?
弗利慈歸納出一般人對付“結構性沖突”常見的三種策略,每種都有其缺失與限制。消極的讓愿景被侵蝕,是其中常見的一種策略;其次是“操縱沖突”,即透過刻意制造的假性沖突張力,來“操縱”自己或他人更加努力,追求想要、或避免人們所不想要的。管理者擅長運用這種“如果我們的目標無法達成時,后果會如何”的方式來激勵人們。可悲的是,人們一旦習于運用操縱沖突的方式,便會陷入“舍本逐末”結構,認為只有透過連續的焦慮與害怕狀態才能使自己成功。他們于是開始贊頌情緒張力,即使達成目標也沒有喜悅,因為他們馬上開始煩惱已經得到的將會失去。
第三種常見的策略是“意志力”運用,即全神貫注地去擊敗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所有形式的抗拒力。多數高度成功的人具有過人意志力,常把這項特性看作與成功同義:愿意付出任何代價,以擊敗所有阻力。但意志力帶來的問題是:首先,可能它所造就的是一種沒有效率的成功。我們達成了目標,但耗費了巨大心力與資源,于是開始懷疑這是否值得。
這些應對策略,在某種程度上無法避免。它們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性,無法在一夜之間改變。然而能夠解決結構性沖突的杠桿點到底在哪?如果結構性沖突起于內心深藏的信念,那么只有從改變信念開始。但心理學家一致同意,像“無力感”或“不夠格”這樣的根本信念,無法輕易改變。因為在人生早期就開始發展。一旦我們仍抱持固有信念,則自我超越不易開展。矛盾的是,信念只有在自我超越過程中,才會逐漸累積或改變。我們該如何改變自己生命中較深層的結構呢?
四、誠實地面對真相
或許我們能用一項人們自古奉行、簡單卻睿智的策略,作為處理“結構性沖突”的開始,那便是說真話。誠實地面對真相不是指追求一項絕對的真理或追究萬有之本源,而是根除看清真實狀況的障礙,并不斷對于自己心中隱含的假設加以挑戰。
以我為例,在處理重大計劃時,我常覺得別人在緊要關頭時不支持我。在發生這種情形時,我會勇往直前地孤軍奮斗,來克服別人的不盡心盡力。過了許多年我才看出這樣一個重復發生的模式,是我所習用的“意志力”策略的特殊方式。一旦我辨認出該模式后,當再遇到同仁不盡心盡力時,我所采取的行動——變得比較不會生氣,反而接受這種有些刺痛的感覺,“喔,我的模式又出現了。”我思忖:可能是我自己創造了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或是由于自己領導不當。
發現這些在暗中運作的結構,對于高度自我超越的人而言,是喜。因為有些結構很快就可以改變,有些則只能逐漸改變,譬如“結構性沖突”。在確認了結構性沖突的起源后,所需要的是,對這些結構做更有創意的變革,而不是去跟結構纏斗。一旦找出一個運作結構,這個結構本身就會變成“真實情況”的一部分。而誠實地面對真實情況的意愿愈強,所看見的真實情況也愈接近它的真相,創造性張力也愈有力量。
五、運用潛意識
“自我超越”層次高的人最引人注意的一項特質是,他們能在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發展出較高的契合關系。與一般人偶然短暫的感應不同,他們將潛意識的運用當作一種修煉來提升。
潛意識跟管理與組織有關嗎?京都陶瓷的稻森勝夫說:“當我全神貫注時,我便進入了潛意識的心。據說人類有一個意識層的心(conscious mind)和一個潛意識層的心(subconscious mind),而后者的容量遠高于前者。”
歐白恩認為這種以前被忽視的心智能力是建立新型組織的核心:“世界上最大尚未發掘的領域,位于我們兩耳之間。而學習型組織將會找出方法,來凝聚在我們內部不凡的能力。”
可這些所謂“不凡”的,實際上是跟許多生命中“平凡”的事物密切關聯,以致我們幾乎未注意到它們。請做一個實驗,觸摸頭頂。你是怎樣做到的?多數人的回答大同小異:“我只想到把我的手放在頭上,它就在那里了。”但從神經生理學層次來看,把你的手舉上頭頂,是一件異常復雜的工作。從大腦傳送訊號到手臂,訊號再傳回大腦,這個過程牽涉到無數神經細胞的刺激與反應。但我們并未在意識上察覺,它們之所以被正確完成,便是靠著潛意識。
潛意識對于學習非常重要,我們應該把熟練部分交給潛意識來管,而讓意識專注于新事物上。可對于我們如何熟練這些技能,不斷發展一般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契合,多數人并不曾仔細考慮過。然而,這正是“自我超越”這項修煉最重要部分。
如果心靈處于平靜之時,當我們專注于某些特別重要的事情,或是愿景的某些方面時,潛意識便浮現而不易分心。
但培養潛意識最重要的是,它必須契合內心所真正想要的結果。愈是發自內心深處的良知和價值觀,愈容易與潛意識深深契合,或甚至有時就是潛意識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