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時裝的三重突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6日 15:11 財經時報
中國服裝的品牌不再像以往空洞地顯擺自己的檔次,而是付之于設計創意的具體操作 中國服裝業,這個有著2萬億元人民幣年產值的行業終于從普通的加工業大步邁向時尚產業。今年的北京國際時裝周作出了一個重要安排,將大部分展示日程放在北京798工廠區,改變了以往以高檔酒店為主要的走秀場所的方式。這是一個信號:中國服裝的品牌不再像以往空洞地顯擺自己的檔次,而是付之于設計創意的具體操作。 在許多場發布會上,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王慶不斷重復著一個詞:轉型升級。作為中國服裝產業的風向標,今年的北京國際時裝周在新型面料開發應用于服裝設計創意方面做了許多引導。就像當年迪奧與法國紡織巨頭的結合建立了迪奧品牌一樣,中國設計師與國內外面料生產商的結合也是首要的突破口。因為,這種結合能夠幫助中國服裝走在品質與時尚的最前沿。 商業模式的探尋也是本屆時裝周的主題。由于設計師與服裝工業的結合還不夠深入,在中國的設計師品牌也還不像在西方一樣成為服裝市場的主體。作為工業設計家,這些時尚人物必須善于為自己的創作找到產業依托。 時尚的工業化突破 60年前,在巴黎,41歲的克里斯汀·迪奧在棉花大王馬賽爾·布薩克的資助下開起了自已的服裝設計工作室,從此揭開了一個時裝商業帝國的序幕。 20世紀四五十年代是克里斯汀·迪奧的輝煌時代。1947年,一場名為“新風貌”的高級時裝展使迪奧聲名雀起,圓擺大長裙、及斜斜遮住半只眼睛的帽子、性感的模特,打破了二戰后女裝保守古板的線條,轟動了巴黎及西方時裝界。“郁金香造型”、“垂直造型”、“直筒裝”等幾個新的時裝設計理念,以及對紡織品新材料的使用迪奧成為女性時尚的代言人。20世紀50年代,迪奧將事業發展到了美國、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在短短幾年里在世界各國建立起龐大的時裝商業帝國。 設計師品牌與紡織工業巨頭的結合是歐洲現代時裝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模式,而迪奧堪稱標桿。在今年北京國際時裝周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設計師協會主席王慶表示希望中國服裝業也實踐這種模式。 本屆時裝周,中國設計師協會推動了設計師劉薇與紡織巨頭日本旭化成集團的合作。這家有著1200億元人民幣年銷售額的日本企業為劉薇提供了“賓霸”銅氨絲面料和里料。對時裝周來說,旭化成加入的意義在于,昭示了新型面料的重要性。劉薇如今是一家服裝設計公司的董事長,“玫瑰黛薇”是她于2002年創立的品牌。“當我們要提高產品品質的時候,我們不僅要提高‘面子’的質量,而且要注重‘里子’的質量。而賓霸面料為我們帶來的高品質的里子。”王慶說。在王慶看來,這次合作是創建中國版迪奧的開始,盡管離目標還相當遙遠。 單就產業規模而論,中國是世界紡織業和印染業中產能最大的國家。這個龐大的產業如今的課題是匯入世界性的“綠色紡織”潮流。去年,歐盟出臺了REACH法規,這部化學品生產、貿易和使用安全的綜合性法規,其內容龐大復雜、程序繁冗,堪稱中國“入世”以來最大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在這個門檻面前,中國服裝必須戴著鐐銬跳舞。環保型技術的發展是大勢所趨,就像在動物保護主義的潮流中,合成革代替真皮而成為時尚面料一樣,那些有著流行性外表的功能性產品本身就是時尚。 這是一個必要的觀念轉變,因為時尚并不僅僅就是服裝設計文化這個“面子”。很難說,旭化成的面料技術和工藝水準在多大程度上高于中國同行,但在中國,紡織工業與設計師相結合的商業路徑還沒有發展成熟。 時裝的設計突破 中國服裝業的“面子”工程已經做了多年,北京國際時裝周走過了11個年頭,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五大時裝周之一。從今年的時裝周來看,以往那些外表華麗、注重形式的、做得像戲服的作品比以往要少得多,代之而起的是與商業品牌相結合的實用風格。服裝設計師已經意識到,自己首先是工業設計家,而非藝術家。 在北京飯店大堂,一家福建服裝企業的老板在和記者交談中頗為自豪地說:“我們企業現在有兩位屬于中國十大設計師之列。”事實上,這家企業并不擁有兩成中國頂尖設計師資源。不過,“十佳”在很多地方傳成了“十大”,也足見設計師被重視的程度。自2001年以來,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就開始了年度“十佳設計師”的評選,他是這個協會設計師工程的一部分,榜單上新人輩出。從今年時裝周即可看出,新生代設計師開始主導T臺。 洪金山就是其中一位。這個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年輕人來自福建的服裝家族,曾從事服裝生意多年。從去年起,他離開父輩獨自赴廣東發展。如今,他經營的品牌已經在國內開設有近三百家高檔專賣店專柜。11月6日,在798藝術區D.PARK中央大廳,洪金山做了一場名為“鏡子”的發布會,表達自己輕松隨性的時尚觀。 和前輩設計師不同,新生代設計師盡管也注重時裝的表演形式,但他們一開始就更為務實地積極參與到商業實踐中去了。 在中國,很多地方的服裝業在最初階段就是普通農民的事業,人才、資金門檻都很低。洪金山從小就從父輩接受了當地企業界那種敢拼敢闖的教育,父輩是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下成功的,當年的情形是有產品就有市場。但后來他漸漸覺得單靠拼靠闖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在做生意的過程中,他開始修正一些服裝業內的粗放觀念。中國服裝企業普遍喜歡追求產量,而不重產品開發,其結果造成了產品的低水平重復,倉庫里積壓了很多賣不動的服裝,浪費相當嚴重。為此,他另立門戶,創立了左岸品牌。 作為2006年“十佳”設計師,他的履歷包括,曾旅居法國,修藝術史和服裝設計。“每個人都有真實的一面,表達自我最貼切的方式就是照鏡子。”他這樣詮釋自己的“鏡子”主題時裝,很少有人知道,這其中包含了些許自嘲意味。但畢竟,有產業做后盾,他的成功來得更快些。 在商業模式方面,本屆時裝周亮相的設計師在商業路徑上呈現多元發展的格局,有為品牌企業捉刀的,也有通過設計品牌融資的,還有的以自有品牌和紡織品巨頭開展合作。“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紡織和服裝主要是在加工和生產規模的擴張。現在,中國的服裝業正在朝著提升品質和產品創意方面轉型升級。”王慶說。而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為設計創意找到一種商業模式正是交給設計師的課題。 本屆時裝周在作品發布時間上延長到了11天,而組委會最終還是拒絕了15名設計師的發布申請,足見如今設計師群體的活躍。隨著服裝業向時尚產業發展,今天的中國服裝設計師比以往有更多的機會,產業的發展也為他們提供了空間。 時尚的產業化突破 今年的北京國際時裝周作出了一個重要安排,將大部分展示日程放在北京798工廠區,改變了以往以高檔酒店為主要的走秀場所的方式。這是一個信號:中國服裝的品牌不再像以往空洞地顯擺自己的檔次,而是訴之于設計創意的具體操作。 798藝術家趙半狄的時裝秀堪稱本屆時裝周最大的噱頭。民工、股民、三陪小姐、房產商、追星族、乞丐、同性戀,此外還有兩個具有丑角色彩芙蓉姐姐和楊二車娜姆。這個和熊貓形影不離的行為藝術家堂而皇之地戲謔了這場流行時尚盛會。趙半狄在捕捉人物風景方面確實別具一格,不過,對中國服裝工業來說,就有點扯遠了。 服裝業作為時尚產業,其核心內涵是產業。在時裝周上,NE·TIGER推出了名為“錦繡國色”的高級華服系列,“錦”指的是在面料上,采用具有1500年歷史的云錦,其“妝花”工藝每天只能手工織造5厘米,故稱“寸錦寸金”:“繡”是指采用中國傳統的織造工藝,將蘇、粵、湘、蜀四大名繡的技巧融于一身,這批禮服,每一件都是由手工歷時數日甚至數月制作而成。作為本土知名的高級時裝品牌,NE·TIGER已經在高級定制市場站穩了腳跟。除了NE·TIGER,還有許多設計師調動了大量中國元素進行創作,如國畫、書法、龍鳳、刺繡等等。但就整體而言,這些元素在服裝上的體現還僅僅是單調的符號,沒有融入設計師的個性。對商業設計而言,個性意味著贏得一個差異化的市場。中國設計師還缺乏這種把握商業脈搏的能力。 “我認為,一件時裝不論是傾向藝術性的價值表現還是傾向技術性的價值表現,最終一定要有商品性,才能為人所用。純藝術的東西對于時裝來說不存在。”王慶說。 正因為設計師與服裝工業的結合還不夠深入,中國的設計師品牌也還不像在西方一樣成為服裝市場的主體。作為工業設計家,設計師必須善于為自己的創作找到產業依托。“從理論上講,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創造品牌,只要你有組合生成要素的能力,這個能力主要是指兩個,一個是資本,一個是創意。”王慶說。 創意是稀缺的資源,在任何行業都是如此,無論是服裝還是其他工業產品。但作為時尚產品,服裝的表演功能使其在承載時尚文化方面具有更大優勢,中國服裝業也因此有著巨大的增值潛力。-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