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反壟斷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4日 16:25 《董事會》
消費者參與反壟斷十分有益于促進全社會的福利,我國的《反壟斷法》在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面還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 文/ 魏青松 丁莎莎 六月以來,方便面集體漲價事件備受關注:這次漲價是經過協調而統一進行的價格同盟行為,抹殺了企業間的個體差異和企業經營戰略,而“聯盟”企業高達95%的市場覆蓋率,令消費者有苦難言,由此廣受質疑。這次在《反壟斷法》即將頒布之際的“頂風作案”也再次引發了《反壟斷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大討論。 反壟斷法是市場經濟的基石,有“經濟憲法”之譽。隨著時代的發展,反壟斷法的立法宗旨已從最初單一的提高經濟效率轉變為多元化的追求。正如歐共體法院在其1988年Hoechst訴歐共體委員會一案的判決中指出的那樣,競爭法的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目的都是“出于公共利益、企業利益和消費者的利益而保護競爭不受扭曲”。我國8月30日通過的《反壟斷法》也是以“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為宗旨。將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納入反壟斷法的范疇,這有著積極、深遠的意義。 一方面,對企業而言:這有利于促進企業的經營決策更加合法、合理、高效,保障企業長久健康的發展。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任何一個公司的發展都離不開各利益相關者的投入或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必須要考慮他們的利益或接受他們的約束。宏觀上看,反壟斷法正是通過賦予消費者針對壟斷展開行動的權利和提供相關制度保障,鼓勵消費者通過維權對企業的經營決策做出回應,促進全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對消費者而言:可以彌補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專項法律法規在宏觀領域的鞭長莫及。壟斷的情況下,消費者的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會受到嚴重的限制,或者根本沒有這種權利。而消費者僅僅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專項法規進行維權,只能是治標不治本,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其在經濟實力、交易信息獲取以及救濟尋求等方面的弱勢地位。反壟斷法通過對壟斷的規制使競爭趨于良性有序,保障消費者在交易中獲得較為公平的結果。例如:禁止卡特爾的規定有利于降低產品的價格,擴大消費者選擇的范圍。 現階段壟斷已成為我國消費者的“切膚之痛”,消費者對《反壟斷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期待日益高漲,“將反壟斷進行到底,從根本上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反壟斷法》無疑是中國反壟斷史上的里程碑,但細讀之后,消費者或許會覺得:反壟斷,想說愛你不容易。 擔心一:調查決定權,誰人監督 《反壟斷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反壟斷執法機構依法對涉嫌壟斷行為進行調查。對涉嫌壟斷行為,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向反壟斷執法機構舉報。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為舉報人保密。舉報采用書面形式并提供相關事實和證據的,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進行必要的調查。 與個人相比,企業更有能力搜集相關的事實和證據,其報告的影響力無疑也較大。因此普通消費者個人舉報時是否會面臨“人微言輕”的尷尬?在國外,消費者組織大展著拳腳。今年7月,歐洲消費者組織(BEUC)針對Google公司收購DoubleClick要求歐盟委員會及歐洲其他機構展開調查。我國的消費者組織在此方面的作用有待進一步拓展。 同時,反壟斷執法機構決定權的行使是否受到監督、由誰監督?歐共體法院1994年關于BEUC訴歐共體委員會一案的判決或能提供些啟示。BEUC在1992年要求歐共體委員會調查歐洲的汽車銷售商達成的共同抵制銷售日本汽車的反競爭協議。BEUC認為協議雖有利于歐洲的汽車生產商,卻不利于歐洲的消費者。歐共體委員會認為BEUC的請求不符合歐盟的利益,從而不予調查。隨后,BEUC向歐共體法院提出了申訴。歐共體初審法院的判決指出,BEUC的請求有利于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符合歐盟的整體利益,歐共體委員會應當展開調查。 擔心二:處理結果,秘而不宣 《反壟斷法》第四十四條規定:反壟斷執法機構對涉嫌壟斷行為調查核實后,認為構成壟斷行為的,應當依法作出處理決定,并可以向社會公布。 公民的知情權無疑是現代社會政治進步的一大成果。讓人疑惑的是在高舉法治大旗的今天,反壟斷執法機構對于壟斷行為的處理結果,是“可以”而不是“應當”向社會公布。不公布處理結果,反壟斷執法機構的公信力必將大打折扣。同時也可能造成個別地區出現“信息真空”,經營者繼續明目張膽地違法。 與此鮮明對比的是歐盟、美國對于壟斷開出巨額罰單的報道不絕于耳:今年7月4日歐盟委員會對西班牙電話公司處以近1.52億歐元的反壟斷罰款;8月23日美國對操縱價格的英航韓航各處3億美元罰款。處理結果的高調公布無疑更能讓普通消費者感受到權益得到了保護。 擔心三:孤軍奮戰,難達其愿 《反壟斷法》第五十條規定: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我國現行的訴訟制度存在一定不足。一方面,按照現行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提起訴訟的原告只能是因壟斷行為遭受直接損害的人。由于我國的法律沒有“公益訴訟”制度,這使得“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陷入“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的尷尬。另一方面,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了集團訴訟制度,但提起集團訴訟的條件比較嚴格,其判決效力范圍也比公益訴訟小:局限于參加訴訟的當事人或雖未參加訴訟但在法院進行了登記的人。如此一來,讓國人引以為傲的“幅員遼闊”也可能成為消費者維權的一只攔路虎了。 因而,為了保障反壟斷,我國有必要對訴訟制度進行適當的重新設計。歐美在此方面已經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驗。 擔心四:只賠無罪,隔靴搔癢 《反壟斷法》第五十條規定: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這賦予了民眾提起民事訴訟的權利,但并沒有追究實施壟斷行為的經營者刑事責任的權利。刑法里規定了單位犯罪,單位主要責任人與直接責任人是可以承擔刑事責任的。如果只能提起民事訴訟,那么相關企業的高層們大可以在離職后帶著大量的財富瀟灑走人,而企業卻可能要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更何況在行政壟斷中,由于企業高層安排的政策性,常常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其壟斷心態甚至是壟斷政策得以在新東家處大行其道。 而在國外企業高管因壟斷獲罪并不鮮見:2006年美國司法部表示,在其正在調查的DRAM價格的壟斷案中,日本公司的前高管已承認有罪。據美國司法部的聲明,Elpida的前內存業務副總裁D. James Sogas同意因參與全球共謀操縱入獄服刑六個月和繳納25萬美元罰金。一旦獲罪,企業高層很難再光明正大地掌控大型企業,實現“壟斷”的復辟了。 壟斷之害于國于民均猛于虎也。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經濟壟斷與行政壟斷交織不清、影響廣泛而又深遠的國度而言,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來反壟斷遠遠不夠。國外反壟斷的相關經驗也表明:公民反壟斷的權利能否得到充分的保障、公民的反壟斷行動能否得到有力的支持,極大地影響著反壟斷的實際效果。盡管目前我國的《反壟斷法》在這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但如果我們能夠學習國外的相關經驗,充分調動作為直接利益相關人的廣大消費者反壟斷的積極性,從程序上、實體上對消費者反壟斷的權利加以切實的保障,那么,反壟斷之路必將前途光明。 本文第一作者為匯業律師事務所高級律師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