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減順差的陣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1日 16:46 《小康》雜志
科學的宏觀調整外貿政策在當下是必然而必須的,但不怕政策變化,就怕政策變化沒有預見性。 采寫/《小康》記者 李冬潔 今年以來,為緩解“順差”過大問題,國家連續出臺了新的外貿政策:從2007年7月1日起,我國大幅調低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7月23日,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發布公告,公布新一批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對列入限制類的商品將實行銀行保證金臺賬實轉管理。 “這輪調整與歷史上的歷次調整相比,程度與范圍都是空前的。”一位外貿企業界人士評價道。 此輪政策調整發端于保證經濟可持續增長,創造更好的外貿環境。可以預計的是,遍布中國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外貿企業必將面臨新一輪考驗,其間有風險也包含著機遇。而眼下這些企業不得不面對政策猝然緊縮所帶來的“陣痛”。 調整壓力初現 “退稅政策實施后,我們產品的利潤由13%下降到了9%左右,出口成本上升了4%左右,毛利率下降了2.3%〜2.4%。我們公司產品以工藝品、輕工產品居多,因此受退稅政策影響最大。”上市公司弘業股份總經理錢競琪無奈地向《小康》記者反映。 不過,錢競琪也表示能夠理解國家此次外貿政策的調整。他認為,政策變化將有利于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和層次。從長遠來看,更有利于優勝劣汰,弘業股份將利用政策調整作契機,進一步整合相關業務,“未來還應是比較看好的。” 事實上,不止是弘業股份一家上市公司在緊急應對眼下的這一系列政策變動。近期,中國玻纖(600176)發布公告稱,公司玻璃纖維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將由現在的13%降低到5%。2006年,公司該產品出口額為13,698.33萬美元,按出口退稅率下調8%計算,2006年度靜態利潤總額將減少1,095.87萬美元,占2006年度利潤總額32,425.95萬元的26.39%。 與此同時,京新藥業(002020)也發布公告稱,公司喹喏酮類原料藥產品出口退稅率將由13%下降為5%,出口退稅率的下調將對公司2007年度及以后年度的業績產生重大不利的影響。 截止8月31日,已有28家上市公司就因出口退稅率調整所帶來的影響發布公告,《中國證券報》根據公告中預測的利潤下降金額計算,此次出口退稅調整影響相關公司業績為14.09%。 另外,此番加工貿易新政也對加工貿易型企業帶來了新一輪“沖擊波”。 “成本更高了,我們估算了一下,新政策實施后,每年約有6000萬元的保證金負擔。”番禺啟新針織有限公司經營部經理許地高向記者透露。 廣州市外經貿局局長肖振宇也認為,此次政策調整,短期內會對部分加工貿易企業產生不利影響,尤其對廣州的紡織鞋帽、珠寶首飾、皮革、化工、飼料等傳統優勢產業造成一定沖擊。根據廣州市外經貿局估算,廣州有470多家加工貿易企業受到此次政策調整的影響,按去年廣州加工貿易進出口額估算,有25.87億美元列入新增限制類目錄,占廣州加工貿易出口總值一成多,相關企業要增加12.45億元的保證金負擔。 中小企業成調整最大面 針對此輪政策調整“沖擊波”,目前各個相關企業都在積極布陣,以將影響降低到最小。錢競琪向《小康》記者表示,公司將利用這次政策變動逐漸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打造新的外貿價值鏈,使公司不僅能夠提供優質產品,還能提供各種增值服務,促進公司向復合型的供應商轉換,橫向拓展公司的生存空間。 弘業股份的戰略構想是可以預計的,作為一家有著深厚外貿傳統的上市公司,資金、產品基地和研發方面的優勢將為公司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撐。 相對于長袖善舞的大企業的戰略重構,眾多中小企業卻在連續的政策沖擊下勉強支撐。 “政策出臺的出發點我們能夠理解,但我們公司的好幾個產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退稅影響。我們的利潤已經很少了,現在退稅再減少,利潤就更低了,”西北一家生產保健品原料的一位周姓企業高管向《小康》記者傾訴道,“利潤減少了,但平時的費用不變,實際上,退稅政策實施后,我們基本上是不賠不賺。” 據記者了解,這家公司成立于2006年,產品主要銷往日本、美國、歐洲。“本來我們打算經過一段經營的積累后,加大力度研發新產品,提高公司產品的定價、議價能力,現在看來,這一計劃就得向后拖延了。”這位高管無奈地表示。 據記者了解,類似西北這家公司經營狀態的中小企業在全國不在少數,有的正處于起步創業階段,有的剛剛有了一些積累,而在外貿政策調整下,目前一部分中小企業在“收縮戰線”的同時,另一部分則直接面對生存的考驗。 珠三角是加工貿易發達地區,那里聚集著數量眾多的港資、臺資及內資中小企業,主要從事來料加工貿易,在越來越多的加工貿易商品被列入限制類后,這些企業生存壓力陡增。 據廣州市加工圣誕禮品行業的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加工貿易新政實施后,對行業內一些工廠沖擊很大。“目前為應對變化,有條件的工廠都在壓縮成本、改進設備、減少勞動力方面做文章。” “目前全世界90%左右的圣誕禮品都在珠三角地區加工,本身行業低價競爭就非常激烈,加工貿易新政實施后,全行業利潤平均下降了3%〜5%,一些小工廠實際上掙扎在生死邊緣,”這位業內人士告訴《小康》記者,“新政規定,臺帳保證金實行‘實轉’管理,企業進口時應先繳納進口關稅和進口增值稅的一定比例作保證金,這對于資本金只有幾十萬元的小工廠來說,動輒一、二百萬元的保證金對它們來說太難辦了。” 最后,這位人士向《小康》記者透露,據他所知,現在已經有個別企業關門轉產了,包括港資的和內資的。 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宏觀院外經所所長、北京對外經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專程到廈門等地,調研企業對外貿政策調整的反應。他的調研結果也顯示,大部分中小企業的產品集中在“兩高一資”和勞動密集型領域,所以外貿政策調整后,所受沖擊最大。 這一點也得到財政部稅政司副司長王曉華的認同,他認為,調整可能使以價格為主要競爭手段的中小企業面臨著生存調整,而對于以質量和品牌為主要競爭手段的大中型企業則是發展的機遇。 “不能讓它們自生自滅” 據統計,在全國外貿企業中,中小企業占到了90%左右。毋庸置疑,這些中小企業在中國近幾年的經濟快速發展中,在提高地方政府稅收、增加就業和促進地方整體發展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關專家表示,在外貿政策調整過程中,如果大量中小企業走向衰退或關閉,所引發的連鎖反應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還有社會上一連串的負面反應。 江蘇蘇美達集團主要從事機電產品進出口,一位負責人透露,目前全行業的就業人數在40萬人,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后估計將有25萬工人失業。 而從國際貿易發展的角度來看,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也肩負著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任。目前中國周邊發展中國家與我們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像印度、越南、菲律賓、東盟等一些國家和地區,與我們有著類似的條件稟賦,一樣擁有著廉價的勞動力和資源。“他們實際上是中國投資的一個‘備份’,如果一些中小企業倒掉了的話,那么產品就只能轉移到周邊國家去了,那對我們國家來說就不能不說是一筆不小的損失了。”張燕生向《小康》記者指出。 此外,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中小企業是最具創新和活力的一個企業群體,它們之中有的企業是有可能成長為大型企業的。 “我個人認為,現在的政策調整使一些利潤本來比較薄的企業承受不住壓力,但不應該讓這些企業自生自滅。”張燕生感言。 中小企業需要幫一把 “我們要看到,有能力提價和開發新產品的中小企業只是一部分,大部分企業缺乏資金、人才、技術來適應新的政策環境。所以,我們的政策應該考慮如何幫助這些中小企業。”張燕生向《小康》記者表示。 應該看到的是,中國正處于重化工業階段,而目前受政策沖擊最大的中小企業大部分在生產高污染、高耗能和資源性產品。張燕生認為,中小企業作為市場發育的主體,無論是政府、社會,還是行業龍頭企業都有責任來幫助它們完成產品轉型和技術轉型,使它們走上清潔生產的軌道。從資金上來講,可以設立一些幫助企業轉型升級或者為大企業做配套的資金。從技術上來講,應當承認,中小企業的技術力量是很薄弱的,據統計,中國93%的規模以上企業都沒有研發活動。因為研發是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的,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太昂貴了,很難靠自己提高技術含量。這就需要國家創新體系,讓大學、科研院所都來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聯合研發,可以通過一些稅收優惠來鼓勵這些行為。 這一點也得到了前述周姓高管的認同,“建議國家可以建立類似‘中小企業開拓基金’的定向扶持資金,這樣可以幫助企業轉嫁一部分研發風險。” 此外,張燕生還提出,扶持中小企業還需要在中西部營造好的投資環境。目前東部地區的環境、生態、土地、勞動力短缺的壓力已經越來越明顯,但在中西部卻有上述幾方面的優勢,因此可以引導一些中小企業向中西部轉移。但客觀來講,中西部的投資環境與東部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因此,中西部還需要為企業提供好的轉移條件,這部分還需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去做。 在采訪中,有部分企業人士建議,科學的宏觀調整外貿政策在當下是必然而必須的,但不怕政策變化,就怕政策變化沒有預見性。 對這一點張燕生也表示,政策調整最好有一個預期,保持一個好的連續性,這一點無論對外資還是內資企業都很重要。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