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顫抖的浙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6日 14:34 《董事會》
與跨國公司相比,浙商賴以生存的融資、效率、模仿等所謂優勢幾乎蕩然無存,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先天缺陷日益暴露 文/韋立武 浙商內心的恐懼 最近半年來,曾經風光無限的浙江商人,關于“外資并購”事件的表現耐人尋味。 半年前,由浙江愛仕達牽頭的六企業聯名抵制法國SEB并購蘇泊爾合資案,早已在業界鬧得沸沸揚揚。 2006年8月,蘇泊爾(002032)發布公告稱,公司與法國SEB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SEB最多將持有蘇泊爾61%的股份,如果協議順利完成,那蘇泊爾將成為外資控股企業。 幾天后,蘇泊爾的老對手——浙江愛仕達率先“發難”,稱SEB通過蘇泊爾進入中國市場后,將產生行業壟斷局面。隨后,沈陽紅雙喜等國內另外五家炊具企業紛紛響應。六家公司在北京發表《關于反對法國SEB集團絕對控股蘇泊爾的緊急聯合聲明》,共同抵制蘇泊爾并購案。在聯合聲明中,六家企業做了言之鑿鑿的假設:1.如果法國SEB集團絕對控股蘇泊爾,將會壟斷中國相關產品市場;2.一旦這種并購成為事實,目前行業良性競爭格局將變為以價格戰、廣告戰等為先導的惡性競爭。聲明請求國家有關部門高度關注此次并購給整個炊具行業帶來的嚴重后果,盡快、果斷叫停該并購行為。 無獨有偶。2006年12月,當德國施耐德電氣和浙江德力西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之后,不安的情緒在浙江溫州市柳市鎮開始逐漸彌漫起來。柳市是中國著名的低壓電器之都,低壓電器產品占據了50%的中國市場。 幾天后,德力西的老對手——浙江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將炮口對準了這次并購,高調呼吁警惕外資產業壟斷。南存輝向媒體呼吁:“政府一定要看清楚,跨國公司跑到這個鄉下地方來干什么?它的目的就是壟斷,在低壓電器領域高、中、低端通吃!跨國公司慣于用標準、專利、收購、誘惑、威脅、污蔑等一切手段來達到目的。” 與南存輝激烈的情緒表達方式相反,浙江省和溫州市的相關領導都對這次合作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引進施耐德電氣這樣的世界500強企業對于當地經濟來說,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德力西與施耐德的合作,將會引發新一輪的創新和技術進步的競爭,這是政府愿意看到和提倡的。從當地政府的角度看,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機會,對于溫州民營低壓電器企業是一次新的發展機遇。 事實上,在此次“炮轟事件”之前,正泰集團與施耐德曾有過長達10年的耳鬢廝磨。10年來,施耐德多次提出收購正泰股份組建新的家庭,并且一再降低嫁娶標準,但均遭到南存輝婉拒。10年等待成為泡影之后,施耐德被迫移情別戀,并最終迎娶了正泰的“昔日情敵”德力西。 與正泰集團炮轟“前男友”施耐德相似,2007年1月,杭州汽輪力阻西門子武漢合資事件,再次引起媒體對浙江商人的普遍關注。 1月25日,杭州汽輪動力集團通過媒體“公開發難”,指責“西門子與武漢長江動力的合資別有用心”,涉嫌行業壟斷,可能危及國家產業安全。據了解,在公開反目成仇之前,杭州汽輪、西門子兩家中外企業已經持續合作了30年。30年的愛情修煉,并沒有換來同床共枕,雙方于2004年終止“戀愛關系”。分手的原因與“正泰、施耐德”如出一轍:西門子提出組建由其控股的合資公司,而杭州汽輪堅決不同意。 這一系列的由“浙商”牽頭“炮轟”外資并購事件,讓許多關注“浙商”的人浮想聯翩。曾經風光無限的浙江商人,為什么近來表現得如此急躁和不安?外資并購是否意味著“浙商的冬天”即將來臨? 流失的優勢與先天的缺陷 許多行業觀察人士研究發現,這一系列的炮轟事件背后,那些率先發難的企業都具有以下4個方面的共同點: 其一,都是行業三強。愛仕達是炊具行業排名第三,正泰是中國低壓電器領域第一,杭州汽輪則多年來位居中國汽輪發動機第一。 其二,都認定外資并購后將發起價格戰絞殺對手。未戰先怯,是兵家大忌。而近來浙商自亂陣腳的糟糕表現,的確暴露著他們孱弱的心理。 其三,都指認外資并購涉嫌壟斷,危害國家產業安全,希望政府出面制止。他們的手法如出一轍,聲音里都帶有如臨大敵般的顫抖,就像那些被變故嚇壞了的孩子,驚恐的目光里渴望得到大人的庇護。 其四,都把自己定義為民族工業,維持目前市場格局,即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最近20年里,浙江商人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魯冠球、宗慶后、馬云等等,活躍的“浙商”迅速成為中國眾多經濟領域的佼佼者。 更多關注浙商崛起的學者和業內人士,將浙商崛起的原因歸結為:吃苦、敢干、眼光獨到等主觀因素。拋開主觀因素,浙商的成功還與以下客觀因素密不可分: 融資環境。早期的浙江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融資環境并不比其他省份寬松。由于受到信貸體制的歧視,它們同樣無法從銀行貸到錢。那些急需資金發展的企業為了生存,便從親朋好友處借貸。這種獨特的民間資本拆借由于順應需求,一開始就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很快,許多地方成立了這種類似于基金會的融資團體,專門幫助那些需要資金支持的人,以牟取資本收益最大化。浙商的融資環境隨之變得寬松,變得生機勃勃。 效率優勢。做企業,小有小的好處,大有大的道理。企業小意味著流程短、人員少、調整快、效率高。在“國營對國營”、“民企對國營”的競爭環境下,浙江商人將一個小公司的效率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許多企業得以快速成長發展。 模仿能力。浙商的模仿能力無人質疑,假冒偽劣多出自浙江就是一個反證。 在浙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快速發展壯大的20年里,中國也在一步一步走向世界,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與跨國公司相比,浙商賴以生存的融資、效率、模仿等所謂優勢幾乎蕩然無存。即使與國內的企業相比,浙江企業早期的組織優勢也在逐漸減弱,有些甚至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弊端。這些弊端包括: 家族化管理。這種以血緣關系凝結而成的組織結構管理模式,在企業剛剛起步之時往往顯示出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家族人員的知識、視野、管理水平常常不能適應新的需求。而中國職業經理人制度不健全,用人環境不規范,使得民營企業很難找到真正適合的人才,因而在人才選拔上瞻前顧后、縮手縮腳。 戰略規劃匱乏。更多的企業存在嚴重的投機心理,戰略規劃模糊不清,企業戰略搖擺不定。在一個行業里取得短暫優勢,便盲目擴張消耗資源,往往在企業真正需要的研發、打造核心競爭力方面縮手縮腳,最后失去競爭優勢。其實,戰略規劃常常反映出一個企業的組織智商。 技術缺失。在模仿為主的企業發展背景下,對創新技術的漠視便順理成章。而企業模仿大多屬于比較低級的模仿,即模仿的只是形似,而無法做到傳神,更不要說創新。消費者對產品的付費規律仍然是:對創新的新技術和新產品愿意付高價,而對優質但雷同的產品付低價。沒有創新技術和新產品,企業必然失去持續發展的動力。 商業的臥薪嘗膽 最近半年來,曾經風光無限的浙江商人“草木皆兵”的糟糕表現,也許可以讓更多的中國企業意識到:新一輪的外資并購浪潮已經來臨。但是,那些曾經寄希望于國家行政干涉的、做出行業壟斷、甚至威脅國家安全的論斷,顯然并沒有得到國家權威部門的認可。 2006年8月,商務部就曾發文指出,中國還沒有一個行業真正被外資企業壟斷。以某個領域外資所占市場份額大,就判斷該領域被外資“壟斷”,這種判斷有兩點失誤。首先,同一行業內的外資企業之間也存在競爭,不應當把一個行業所有外資企業加在一起作為一個市場競爭主體來判斷;其次,市場份額集中是壟斷的條件,但不等于壟斷。因為壟斷是市場競爭主體運用其市場優勢地位限制競爭,判斷是否壟斷主要看這個企業是否運用其優勢地位限制競爭。 文件同時指出:隨著改革開放步伐加大,那些被國家政策限制的行業應該允許外資、民營企業進入,這對中國的產業安全更有利。不能因一個企業或者一個產業在市場競爭中遭遇困難,就把問題上升到國家經濟安全的高度,這樣做往往會使某些企業以國家經濟安全為名行企業保護之實。 保護,并不能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卻時常阻礙技術創新,從而使整個行業喪失發展動力。人類文明演變,已經反復證明:文明常常因純潔而消亡,文化往往因雜交而強盛。 被歷史學家稱之為“世界五大文明之一的埃及文明”過早地消亡,早已為我們提供了注解。在遠古的多次游牧文明對農耕文明的大沖擊浪潮中,埃及文明由于它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免受沖擊。而愛琴海、兩河、印度河、黃河流域的文明則由于外族入侵而飽受災害。這件事在當時看來好像是埃及的幸運,其實卻是埃及的巨大不幸。20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比指出:埃及文明的過早消亡,悲劇就在于它的純潔性,正是這種純潔性使得埃及文明很早就喪失了發展動力,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已經死掉了,成為一具文明的木乃伊。 一如舒適的環境往往不能繁衍出生命力強的物種,品牌和競爭力絕對是嚴酷環境的產物。在逐漸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中國企業的生存和競爭環境相對溫和。在“國有對國有”、“民營對國有”的競爭游戲中,效率、融資和模仿,往往成為勝利的關鍵因素。溫和的競爭環境使得中國企業的發展動力減弱,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一直以來,中國很多企業陷入了技術上的空洞主義和研發上的拿來主義,在最終導致企業整體競爭實力逐步下降的同時,也陷入了缺技術、輕研發、重抄襲、全拿來的經營和成長怪圈。盡管如此,同業內競爭卻仍非常善于打價格戰,試圖以此來遏制競爭對手的發展,拖垮別人,而結果是大家在消耗別人實力的同時,犧牲了社會資源和顧客利益,也把市場機會拱手讓給了國外企業,從而影響了整個行業自身的健康成長。 也許,與我們一水之隔的日本、韓國企業的成長經歷,可以給我們一些啟迪。索尼、三星等日韓企業在本國市場的生存環境遠遠比中國企業復雜殘酷。因為國內市場狹窄,所以它們不得不一開始就具備國際視野,立足到國際市場上去打拼,并且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獨一無二的產品上。日韓企業深知,技術是企業生存之根本,用創新技術為消費者創造獨一無二的產品和性價比,是企業發展的唯一路徑。因此,它們格外看重新技術,甚至不惜舉巨債搞科技攻關。而中國的企業似乎比它們幸運,中國寬闊市場孕育的眾多機會,使得中國公司只要制定一整套品牌渠道發展戰略,保證在廣告上持續投入,而不需在研發上動真格的,就可以坐擁市場的無限風光了。 最深刻的敵人,不是你的競爭對手,而是企業的眼前利益。一錘子買賣就能使企業賺得缽滿盆溢,誰還會去花上十幾年的積累去搞以技術為本的創造!當投機取巧成為一種思維,當輕研發、重抄襲成為一種習慣,整個行業的悲劇也就隨之而來。思維和習慣是一種最強大的力量,它有一種慣性,驅使一個企業和企業家往明知錯誤的方向走。思維和習慣不改變,被收購或者消亡是遲早的事,也是注定的事。 與今日跨國公司大舉壓境的情形相似,浙商的先祖,2500年以前的越國在同一片土地上,卻給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虎視眈眈,屯兵于吳越邊境,伺機吞并弱小的越國。面對吳國大軍壓境,越國上下臣服吳國之聲漸起,以大將軍石買為首的“主降派”甚至斷言:與吳國交戰,是置百姓于水火,猶如以卵擊石。在江山未穩、人心不一的情況下,越王勾踐啟用楚人范蠡、文種,率眾迎敵。勾踐派敢死隊自殺于吳軍陣前,趁吳軍驚恐慌亂之際率軍突擊,吳軍大敗。吳王闔閭被越國大將靈姑浮擊傷腳趾,命喪于逃亡途中。這就是“ 李之戰”。 一個真正富有競爭力的可以和跨國公司同臺競技的企業,不是政府保護出來的,也不是僅僅依靠模仿就具備持續競爭能力的。全球一體化時代已經來臨,世界正在變成一個大舞臺,昨天的成功已如過眼云煙,昨天的經驗也許不值一提。要想在這個大舞臺上立足,三腳貓的功夫遠遠不夠。如果不能制造出性能優良的產品,不能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不能擁有核心競爭力,眼前的繁榮都是暫時和虛假的。 有人預言,2007年,將成為一個風起云涌的外資并購年。面對洶涌的外資并購浪潮,真正可怕的不是眼前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中國本土企業創新精神的萎縮,以及企業家光榮與夢想的不復存在。 跨國公司大軍壓境的現實,也許會讓更多的中國企業改變原有的思維和習慣,更多地關注企業的長遠利益,更快找到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更快地在新一輪的產業升級和技術更新中找到自我,重新找到屬于自己的光榮和夢想。若如此,才真正是于企業幸甚,于國家幸甚,于民族幸甚。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