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真的能告別創造顧客嗎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 14:16 新智囊
本刊主編馮宗智與“創造生活方式”理論的創造者孫景華先生的對話 “創造顧客”與“創造生活方式”,不僅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相互沖突的。顧客越是模糊、越不確定,才意味著生活方式越是充分和豐富;而社會生活方式本身的多樣性,才是新企業誕生的源泉和企業未來的商機所在。 這就是“企業的貢獻:創造生活方式”的實質所在:一個企業必須為社會貢獻恰當而合理的生活方式,否則,它不僅找不到未來的顧客在哪里,而且還會被未來生活方式變遷所淘汰。 管理學家孫景華先生一直致力于未來管理的研究,他在完成了《永不消失的責任》、《中國人的管理邏輯》兩本專著之后,又在新書稿《企業的貢獻:創造生活方式》中,提出了“企業應該為社會貢獻什么”的管理新課題。在孫景華先生看來,企業不僅僅是一個贏利性的經濟性組織,更是一個可以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社會性組織,企業是通過創造生活方式(而不是創造利潤或創造顧客)為社會文明進步做出貢獻。為此,本刊主編馮宗智與孫景華先生就“企業 的貢獻:創造生活方式”等諸多話題進行了一番交流。 《新智囊》:你在新書稿《企業的貢獻:創造生活方式》中,提出了“創造生活方式”才是企業對于社會的貢獻,應該怎樣理解你的管理新主張? 孫景華:企業應該為社會貢獻什么?必須回歸企業本身上來,即:企業組織的終端,面向社會輸出了什么? 一般來說,我們總是這樣認為:企業組織具有輸入端和輸出端,其輸入端吞進的是人/財/物,其輸出端吐出的則是顯見的產品。但事實上,企業總是通過有形產品這個載體,悄悄地改變或改善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因此,從本質上來說,企業組織的終端,輸出的不是產品,而是一種無形生活方式。 確實,在過去典型的傳統產品時代,企業內部生產制造什么產品,顧客就只能被動地購買什么產品,它所代表的是“產品決定顧客”的荒謬邏輯,強求一致的標準化產品,恰好扭曲了生活本身的目的,使得消費者迷失在“我是誰”的迷茫困惑中。但是,我們今天所處的“生活方式”的社會時代,就是消費者重新找回迷失的自我的時代,產品必須代表個性、而不是抹殺個性,這不僅僅意味著企業產品回歸到了“以人為本”的正確管理邏輯上來,而且還意味著整個社會回到了人類自身幸福生活的正確軌道上來。 《新智囊》 :在我們看來,按照你對于“企業應該為社會貢獻生活方式”的解釋,更像是為“企業唯一目的:創造顧客”(德魯克語)所做的某種延伸性的注解或解釋? 孫景華:不是這樣的。事實上,“創造顧客”與“創造生活方式”,不僅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相互沖突的。 從“創造顧客”的角度來說,“水”(礦泉水)永遠不可能成為一種產品,因為它根本就找不到所對應的顧客群體;而只有從“創造生活方式”角度來理解,“水”(礦泉水)才會成為一種不分顧客的暢銷產品。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流行,“水”(礦泉水)才會越暢銷。 在一個“創造顧客”的管理世界里,首先,產品必須找到所對應的顧客群體,所以,顧客群體越是清晰、越是確定,意味著細分市場的能力越是強大;其次,它假設了相同顧客的需求,總是相同的或近似的,所以,相同顧客群體越是數量龐大,意味著市場空間越是巨大;其三,因為相同顧客需求總是相同、近似的,所以,企業可以使用一種標準化的產品,來滿足相同顧客群體的共同需求。 但是,在一個“創造生活方式”的管理世界里,則恰好相反。首先,顧客越是清晰確定,反而越是妨礙了顧客自由進出的流量,是顧客流量、而不是固定數量,決定了商業空間的大小。其次,相同顧客總是在不同時間,走向截然相反的方向,所以,是生活方式的方向,決定了未來的市場在哪里,而細分顧客恰好是在割裂市場。其三,它與所謂“相同顧客擁有相同需求”的看法相反,相同顧客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因此,不能使用一種標準化產品,來滿足所謂的顧客共同需求,而是必須采用個性化的產品滿足個體的個性需求。 《新智囊》:確實,“必須采用個性化的產品,來滿足顧客個體的個性需求”,這應該是一個沒有疑問的問題,也是未來企業的發展方向,但是,究竟怎樣做才能實現這一點呢? 孫景華:首先肯定的一點是,工業時代的流水線生產方式,只能生產出標準化的工業通用品,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企業要為每一個顧客生產出不同的產品來,否則,企業管理將倒退至農業時代的小手工作坊時代。 因此,未來企業是通過提供“生活元素”、而不是提供“完整產品”,來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求。在中國,曾經精巧無比的玩具都消失了,反而是簡潔至極的“七巧板”流傳千年而不衰,原因就是簡簡單單的七巧板,卻可以拼出無數個不同的產品來,它不是一種結果產品、而是一個過程產品,七巧板就是通過提供產品的零配件,允許顧客動手來自己滿足自己的個性需求。形象一點說,企業將不再是提供完整的產品,而是提供半成品、產品組件或是解決方案。 它意味著產品的完成從企業組織的內部,轉移到了企業的外部。就如同耐克公司一樣,它將一雙完整的鞋子,拆分成組成鞋子的各種零件,然后利用信息網絡技術,由顧客在網上購買鞋子零件并自行組裝完成,于是,一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耐克鞋,就此誕生出來了。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流水線生產方式的消失,而是它已經徹底淪落為了純粹的生產技術,確實,流水線的強大集成功能,通常是在壓縮或消滅生活方式、而不是還原或釋放生活方式。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并不是“產銷合一”,而是代表著產品的兩項新功能的出現,即:開放性和參與性——“開放性”意味著允許顧客進行二次產品創造,而“參與性”意味著允許顧客和顧客之間的互動,產生出產品的重復消費性,就如同典型信息時代的產品QQ一樣,是消費者之間的彼此互動,賦予了QQ產品持續而旺盛的生命力。它的另一層意思是,產品本身不能被無限制地重復消費(除非是基本生活必須品),而“生活方式”才會被重復體驗和無限制的消費,假如一個產品不具有“重復消費性”,就不可能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和帶來持續利潤。 《新智囊》 :應該怎樣理解你所說的“有形產品”和“無形生活之間”的對應關系? 孫景華 :我們知道,冰箱和冰箱其實是功能相同的,僅僅只有好與壞的質量差別,而冰箱產品究竟是擺在客廳、還是廚房,抑或是走進汽車里,這才代表著相同產品之間的不同。 它意味著這樣一種管理邏輯的出現:先定義你準備創造或進入的生活方式,然后再來選擇或定義你的產品是什么。就如同星巴克一樣,重要的不是咖啡,而是它所開創的居家和工作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間”,也就是說,星巴克的真實產品其實是生活方式,這時,咖啡產品已經不再重要,而是成為了創造第三生活空間的道具。 《新智囊》:你所說的情況,似乎只適合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終端產品,那么,大量的不與消費者見面的配套產品,應該怎么辦呢? 孫景華:確實,在過去,我們常常認為“汽車”是終端消費品,而汽車“油漆”是背后的配套產品,但事實上,油漆產品恰好是汽車的生活元素,油漆種類和色彩越豐富,才意味著汽車可供選擇的余地越大。 因此,在生活方式的商業世界里,它不是一種商業模式、而是一個商業空間。在過去,我們總是從企業個體角度,來考慮自己的市場前景,我們把它稱之為商業模式,但事實上,“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網絡先驅瀛海威公司的失敗,常常被歸咎為“在錯誤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情”,但事實上,它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它是在中國開創了一個未來信息網絡時代的新生活,而幾乎沒有哪一家企業能夠單獨開創一種生活方式,它必須得到行業之外的不同企業和產品的支持。 這是一種警告:企業(個體)不要單槍匹馬地創入一種生活方式中。當然,在生活方式的商業空間里,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事先預謀式合作,而是以一種非契約式的方式合作,才能夠創造出新的生活方式。我們知道,凈菜是副食品產業,微波爐是家電行業,它們之間是毫無關聯的兩個產業,但事實上,只有微波爐的暢銷,才會帶動凈菜的暢銷,而沒有凈菜的支持,微波爐的暢銷就會落空。因此,它們其實是聯系緊密的合作伙伴,因為同處于一種“廚房生活方式”的商業空間里。 以非契約式的合作方式,創造一種生活方式空間,企業只要做到這樣兩點,就足夠了:第一,企業個體必須界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會發現新的合作伙伴是誰、新的競爭對手又是誰?第二,企業個體必須是自由的、開放的,允許其它企業的自由進出,就意味著合作伙伴會自動上門來,曾經企業試圖建立的行業壁壘和技術門檻,反而是在阻礙和限制非契約式合作的發生。 《新智囊》:你曾在《中國人的管理邏輯》一書中說過,中國傳統管理的致命缺陷,就是缺乏可復制性、蔑視數字管理、職業化能力太弱三大缺陷,可現在你又說,“可標準化、可復制性、可衡量性”,成為了必須被顛覆的管理弊端,這看起來似乎是彼此矛盾的,你怎樣解釋這一矛盾? 孫景華:未來的信息與知識社會,將是一個以生活方式為主、而不是以生產方式為主的社會。通俗點說,工作不再是為了生活,而是生活決定了如何工作。 它意味著傳統工業“生產方式”管理體系的終結,取而代之的是構建一個“生活方式”管理體系。從企業的外部來看,它意味著企業的未來戰略不再是假設顧客在哪里,而是捕捉和發現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堵車不合理,卻成就了日落西山的廣播電臺;等待電梯很無聊,反而成就了江南春的分眾公司的輝煌業績。從企業的內部來看,它意味著“可標準化、可復制性、可衡量性”的工業管理體系的破產,而是必須基于“生活方式”重新構筑新的管理體系。 但是,當新的信息與知識社會來臨后,其實我們是同西方人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當然,一些中國學者試圖回到過去,采用農業時代人際關系理論來解決或解釋未來的企業管理,無疑是很荒唐的笑談。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