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管理 > 畢博債務纏身陷入破產絕境 > 正文
創新是一個“魔術”,它使成功變得更容易。但如何創新,怎樣選擇正確的產品策略、市場策略,在正確的時間里把創新的點子變成實際的價值,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中國市場,無論對跨國公司還是本土公司,都將是巨大挑戰
創新是一個持久的熱點話題,進入21世紀,一方面,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創新型的研發中心的趨勢在加強,一方面中國的宏觀政策領域和企事業單位也都開始強調自主創新。
那么,針對中國市場,企業該如何才能獲得好的點子,該使用哪些點子,該如何作出重大決定,如何才能在合適的時間向市場成功地推出產品?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認識創新的價值,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挑戰。
創新之路非坦途
創新與需求和競爭息息相關。
從需求的角度來看,中國市場需求眾多,企業需要研發中國市場本身所需的產品,因此需要更多的創新;從競爭的角度看,隨著中國市場受到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關注,更多的業務模式、銷售模式被介紹到中國市場,在此方面也需要通過創新來產生不同的策略。
但是在中國的市場、文化環境中提倡創新會遇到一些難題,會受到家庭、教育、商業等領域傳統的人員管理體制的影響。
中國社會通常不會鼓勵人們挑戰權威,因為通常價值都是由父母、學校老師、商業領導等權威來樹立的。而歐美家長一般認為,創新在教育孩子,發展自己的事業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中國人尊重傳統,而傳統即是權威。政府官員、學校老師、學生、企業員工都習慣于服從來自上級的命令,對學生、企業員工來說,他們會想到發表意見、有創新的點子,可能得到的不是鼓勵,而是下意識的皺下眉頭。
就目前而言,多數本土公司仍舊把創新當作高階管理者思考的問題。在創新上,國外常見的是多種伙伴合作,即由大學、創新性技術公司、客戶等一起合作,引導研究、協作創新,各方或提供投資,或提供服務,一起工作,共同從創新中受益。
盡管中國本土公司也有不少由自己的靈感碰撞,及由其他市場、其他行業、其他技術的靈感激發所帶來的創新,但中國企業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內部文化,卻對提倡創新造成了一定障礙。
同時,在創新的觀念認識上,中國許多企業仍然都還認為咨詢公司所提供的創新性服務應該是免費的。因此,要把中國企業及其他機構納入到創新合作體系中還十分困難。
克服文化“慣性”
在中國,傳統沿襲很難改變,但要想參與國際競爭,不可避免要接觸到不同的文化、思維模式。
針對中國市場,在創新的問題上,要依當時的商業環境、改革驅動力以及變革的必要性來看變革的可行性與可能度。這就需要跨國公司、本土公司共同引導人們去克服文化“慣性”,尤其在管理層要形成提倡創新的氛圍,為創新創造適宜的環境,在傳統與創新間尋找平衡點。
對跨國公司而言,要針對中國客戶做研發、搞創新。
首先需要遠離國有公司正在做的事,因為受法規條例限制,在該領域搞創新難度相對較大;其次,需要盡快建立創新文化,引導中國用戶改變文化“慣性”,通過建立一套衡量創新收益的科學機制,讓他們了解創新的價值及其背后所隱藏的商業規律。
在對創新內容的理解上,也需進一步引導。
創新并非只是人們通常所想到的技術創新。對企業而言,創新活動不僅僅是研發中心的工作,也是所有雇員的工作,內容既包括技術創新,又包括需求創新,即在充分了解消費者生活習慣的基礎之上,通過創新為消費者制造需求。
跨國公司的中國之道
對不同的行業,業務變化、技術變化一直都在發生。尤其在中國,政府決策和相應的執行速度很快,可以說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這種速度和能力西方國家也不見得比得上,比如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民眾并不一定都知道未來25年是否會有足夠的地鐵服務。
中國現在發生的巨大需求變化,也將會改變或者影響跨國公司的創新方式。
跨國公司要想在中國取得成功,需要調整、平衡很多事情,諸如文化上的差異,習俗上的差異,同時還要考慮意識形態方面的差異,具體上如了解中國人、中國企業的辦事習慣,辦事程序、流程,針對這些客觀因素,起用有當地經驗但是同時又具有全球思維的團隊,通過創新的程序、管理結構,在保持國際化特征的同時,實現本地化。
同時,跨國公司也需引導世界各地市場如中國市場發生必要的改變,如尊重知識的價值。在新興市場上,衡量知識的價值并不能通過工時或者說簡歷上的經歷來衡量,這需要建立起知識的回報機制,引導當地人們在觀念上發生轉變,讓市場去證明知識的價值。
創新是一個“魔術”,它將使成功變得更容易。
但是如何創新,怎樣選擇正確的產品策略、市場策略,在正確的時間里把創新的點子變成實際的價值,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中國市場,無論對跨國公司,還是對本土公司,都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本文為麥漢榮向本報獨家提供。麥漢榮曾在畢博美國工作超過12年之久;2005年5月加入畢博中國,任首席運營官;2006年3月,被任命為畢博中國咨詢業務負責人。畢博是世界上最大的管理和技術咨詢公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