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海外農村建設啟示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 17:50 《中國商業評論》雜志

  美國柑橙加工企業,除了將柑橙加工成橙汁外,把橙皮用作生產飼料等副產品,剩余廢料則作為電廠燃料,使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美國晨星公司投建了85個不同種類的乳類加工廠,每年向市場提供400多種奶制品。還有企業能把玉米加工生產出2000多種產品……這些被高度延展的農業產業鏈和令人驚嘆的深度加工都需要有技術、有實力的專業工商資本介入才能實現。

  文/李昌平 馬建春

  作者簡介:

  李昌平,中國三農問題專家,香港著名扶貧機構樂施會中國項目顧問

  馬建春,山東經濟學院財政金融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

  

農業產業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一環。美國、臺灣等農業發達國家、地區都是通過農業產業化、企業化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它們的成功經驗或有差異,但都經歷了產業化的道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領先者的歷史和經驗,也許就蘊含著今天的中國農村建設的成功之道。

  美國:三類企業支撐農業產業化

  上百年的歷史演化和市場競爭中,美國形成了農業食品產業體系、農業生態產業體系等眾多農業產業體系。目前,農業食品產業體系在全球約有20000億美元的銷售額,大部分為跨國公司所控制,而全球從事食品行業的10大跨國公司中,有6家就是美國的公司。

  美國農場大多數以產業化方式運作,美國農業企業主要依靠專業化分工獲得市場競爭優勢,美國的棉花農場專業化比例為76.9%,大田作物農場為81.1%,果樹市場為96.3%,牛肉市場為87.9%,美國很多優勢企業的成功壯大,都是緊緊圍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展開的。

  美國的農業產業體系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發達的、多樣化的深加工、銷售和流通。在美國,有許多企業將生產和營銷分離,通過合同關系,把加工、流通、銷售環節完全讓給專業廠商來經營。按照農產品加工企業與生產者和經營者結合的方式,目前加工企業主要有綜合型、契約型、合作社型三種:

  1、綜合型農產品加工企業

  這類企業是工商資本興辦的企業,工商資本直接滲透到農業,將農業生產與產前、產后各關聯環節納入到一個統一的經營體內,形成完全縱向一體化的綜合經營、企業一般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經營范圍涉及供、產、銷各個領域。如科羅拉多州的蒙福特公司,在該州兩個地方經營兩個各有400英畝土地、10萬頭牛的肉牛養育場,年產肉牛40萬頭;在其他州擁有谷物種植農場和飼料廠。有運輸車隊、屠宰廠和包裝供應公司,并按照合同向美國各地的定點飯店供應牛肉。

  這類企業的特點:一是集生產和服務于一身,能減少各環節之間的交易費用,從而降低了經營成本;二是能夠在內部各部門之間平衡盈虧,使總公司保持總體盈利;三是農業的產前、產后部門與農業生產直接結合在一個經濟實體中,免去了許多中間環節;加快了產品進入加工和投放市場的速度。

  2、契約型農產品加工企業

  是指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簽訂合同,明確雙方的責任與義務,建立嚴格的經濟責任和穩定的業務關系,通過工商企業負責向農場主供應農用物資,提供技術服務,保證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農場主則按照合同向對方提供農產品,并且保證合同規定的數量、質量、交貨期限等條件。通過合同契約把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連結起來。

  這類企業的特點一是合同雙方均保持經濟上、法律上的獨立性,各自實行獨立核算。農業生產與產品的加工銷售是由不同的經營者獨立進行的,雙方能夠發揮各自的經營靈活性和積極主動性;二是通過合同建立了嚴格的經濟責任和穩定的業務往來關系,從而保障了一體化經營的正常運行;三是把農產品的產、供、銷諸環節整合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四是加工企業與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3、合作社型農產品加工企業

  這類企業由農業合作社興辦。合作社的每個農戶都與合作社訂立合同,一般為期三年。合同規定各種條件和雙方承擔的義務,如產品的品種、數量、質量、供貨期限和地點等。如果農戶達不到關于產品質量的規定或其他要求,合同可以提前廢除。期滿后合同可以重訂,條件也可以修改。

  192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被譽為“合作社大憲章”的《帕爾•沃爾斯太德法》對其成員的資格、權利、義務以及內部的管理和利益分配作了具體的法律界定。如桑克斯特公司就是一家由農業合作社興辦的果汁加工企業,有6500個社員。社員生產的水果先由分布在全加州的65個收購點進行收購,然后分類、包裝,質量稍差的水果送到桑克斯特公司加工成果汁或水果制品、該公司每年加工100萬120萬噸檸檬、柑橙等,產品銷往美國各地。

  以色列:猶太人創造“沙漠奇跡”

  掌控著全球金融的猶太人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精明的生意人,他們精明的生意頭腦、靈敏的市場嗅覺在以色列發展農業的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創造了為世人稱贊的“沙漠奇跡”。

  以色列政府一方面積極進行商品生產的宏觀指導,設有專門的國際市場信息研究機構,負責定期向農戶發布信息,指導種植。國家推廣服務中心的市場委員會指導農民掌握市場信息,組織出口,供過于求時,指導農民進行農產品加工和新鮮產品儲存,以減少價格的大幅度波動,穩定市場,保護農民利益。

  另一方面因為以色列國土面積少、耕地面積和淡水資源有限,農業品種著重朝優質、高產、高效、具有比較優勢和集約化經營方向發展。種植業主要以柑橘、番茄、辣椒和花卉等高價值、特色農產品為主,畜牧業主要以雞、奶牛和羊為主。而價值相對較低的水稻、小麥和油菜等大宗農作物產品則主要依賴進口。

  以最具特色的果蔬植物和觀賞植物培植為例:農業經營者把農業溫室當成工廠車間一樣進行運作,建設成為工業化溫室,使溫室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溫室面積從上世紀80年代的900公頃發展到2005年的3200公頃。通過利用溫室大幅度地提高了溫、光、水、土地等稀缺資源的利用率。目前,鮮花生產已成為以色列一大支柱農產品,占整個農產品的7.6%,占新鮮農產品的31%,種植面積達2000多公頃,95%的鮮花銷往歐洲市場,成為世界上鮮花出口量最大的國家之一。

  市場農業戰略使以色列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國資源,創造了較高的農業附加值,農產品大批出口歐洲、北美乃至遠東市場。95%花卉、70%棉花常年出口,每年各類蔬菜、水果和柑橘的年出口量分別高達9.5萬噸和33.3萬噸。2005年農產品出口量占總量的41%。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高科技與農業的緊密結合,使科研成果得以迅速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以色列建立了一套科研機構與農業相結合的科發體系。科研人員為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技術指導、咨詢和培訓,同時擔當科技推廣者和技術承包的實踐者,科研人員與農戶簽訂服務合同,定期將研究成果推廣應用于農業生產,使農民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同時,為發展農業而發展起來的農業技術也成了為以色列創造價值的工具,比如:在發展溫室農業中,科學家成功開發了一系列計算機軟硬件,實現溫室中供水、施肥和環境自動化控制的溫室管理技術,為適應以色列缺水的自然狀況發明和發展起來的節水滴灌技術……都成了以色列的出口產品。

  臺灣:功能強大的農會

  臺灣的農業非常發達,農會是推動臺灣農業發展的農村組織。獨具特色,而且功能強大的臺灣農會總會給參觀者很大的震撼。臺灣的農會能夠辦金融、推廣技術、促進銷售、維護農民權益……臺灣農會設理事會、監事會、總干事,下面還有信貸部、技術推廣部、會務部、產品營銷部、加工廠……

  農信部是臺灣農會核心部分,臺灣農村一直是農會辦信用社,一個鄉一個農會,一個鄉農會辦一個鄉農村信用社,也就是農信部。每個鄉的貸款規模,一般在20億到100億新臺幣之間,一個鄉才1萬人左右,就有這么龐大的貸款資金。而在大陸一個有100多萬農民的縣,直接貸給農民的貸款一共才3億人民幣,臺灣一個鄉的貸款總額是大陸一個縣的幾倍!而且他們的貸款利率只在2.5到4之間,存款利率是1.9!臺灣農村的金融是農民的金融,農村信貸部的利息收益很龐大,利息收益用來推廣技術、營銷、加工農產品、支持農業策略聯盟的建設、提高農民素質……可以說沒有農村農信部就沒有農會,因為農信部提供了農會組織所需的運作成本。而且,臺灣農民的土地、房子都可以在農信部作抵押。現在臺灣農民1甲地,大概15畝,可以貸款900萬臺幣,有的地方更高一些。農會有一個土地估價的職能部門,而不是由政府部門來估價。

  臺灣農會的第二個部門是農技推廣部和產銷部,臺灣農業技術的推廣主要靠農會,不靠政府,也不完全靠市場。我國在搞農業改革的時候,認為過去的農業服務主要靠政府沒有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推向市場。從臺灣農業發展幾十年來看,僅靠市場來提供農業技術服務是靠不住的,小農沒辦法成熟,要靠農會組織提供農業技術服務。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推廣費用主要來自于農會,政府也給予補貼。政府按照自己的農業產業政策的方向,比如,分析國際市場,鼓勵臺灣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推行“一鄉一品”,如果某個產品在國際上面有市場,要推廣這一項技術,就對產品有優勢的鄉進行技術方面的補貼,讓它去推廣這方面的技術。所以,政府的資金直接投向符合它的產業政策的方向。

  農會的推廣部門下邊還有產銷班,農會在里(村)里邊建立產銷班,產銷班就是生產或銷售的班組,按照農會的統一標準去組織生產,一個農會都有自己統一的農產品品牌。產銷兩方面都有自己農產品營銷的部門。例如,臺南屏東的洋蔥最好,我在臺北市場里買到它的洋蔥,如果它的技術含量指標不達標,那么上面的條碼可以追溯到哪一個農會生產的,哪一個產銷班生產的,甚至哪一個產銷班的哪一塊地生產的,這個地的生產者是誰。農產品的營銷系統達到這樣的水平,必須按農會的統一標準執行,不能砸農會的牌子,誰要砸了農會的品牌就把他開除出農會,還要加以很重的處罰。農會與農會間有競爭,它們的技術標準是統一的,品牌的意識非常強,所有生產是編了班組,按照技術標準來生產的。

  德國:將合作社精神進行到底

  德國是世界合作社發祥地,合作社對德國的農業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德國早在1867年就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后來又多次修改完善。從德國農業合作社發展的實際經驗來看,民主、規范科學、高效的管理是維護社員權益、確保合作經濟成果的關鍵。

  在運作過程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反映了農民社會經濟利益,對政府政策制定具有強大和持久的影響力,農民的根本利益可以得到保障。農民參加合作社還可以取得很大的經濟利益:一是在生產交易活動中減少中間損失;二是在資金融通方面能免除債息過高的風險;三是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共同享受增值的好處;四是在共同使用大型農業機械和設施方面互通有無;五是通過農業產業內部分工,能享受和提供完善的社會化服務,如良種供應、病蟲害防治、衛生防疫、機械維修技術培訓、信息咨詢等。

  合作化精神也滲透到德國的土地政策中,德國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和出租,把原本規模很小、沒有生命力的小農場聯合起來,調整零星小塊土地,使之連片成方,使農場規模不斷擴大,使農場從1949年的平均8.06hm2擴大到2002年的超過30hm2,農場數量則從165萬個減少到不足50萬個。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糧食總產量躍居歐盟第二位。

  70年代以來,德國的大多數農業合作社為了擴大影響力,紛紛走上聯合發展之路。許多合作社都加入了地區性合作社聯盟、專業性合作社聯盟和全國性合作社聯盟,這些聯盟在互通情報、控制市場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農場主投資開辦的合作企業是合作化的第一層次,地區聯盟或專業性聯盟開辦的企業就屬于第二層次,而全國聯盟或跨國聯盟則算作高級層次。

  啟示錄

  對比我國和發達國家、地區的農業發展,可以看出我國不僅在農業生產技術、規模上還處于落后的階段急需發展,而且在農業發展政策、組織架構上也還有很多急需突破和完善。

  1、建立農民自己的合作組織

  市場經濟條件下,分散生產經營和勢單力薄的農業經濟,難以與大規模的工業和商業進行平等競爭,其利益必然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美國、臺灣、德國的農業發展經驗表明,只能通過建立各種各樣的合作組織解決了這一問題。中國應從政策上培育跨地區乃至全國性的行業協會,讓合作組織代表農民的利益,成為農民在產業化發展中談判代表。首先要建立能將分散的農戶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個分布在農村基層的經濟聯合體,由農民自身發揮主導和支配作用。在此基礎上,將已建立起來的單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連接起來,根據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組成跨行政區域甚至全國性的合作經濟組織系統,同樣由農民在其中發揮主導和支配作用。在這個過程中,農民應當作為組織的主體,而不是成立一個管理農民的各級行政組織。

  2、工商資本介入農業市場

  農業要實現產業化,必然需要延長農業產業鏈,對農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僅靠發展農村自己的加工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如美國柑橙加工企業桑克斯特,除了將柑橙加工成橙汁外,把橙皮用作生產飼料等副產品,剩余廢料則作為電廠燃料,使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美國晨星公司投建了85個不同種類的乳類加工廠,每年向市場提供400多種奶制品。比如有的企業能把玉米加工生產出2000多種產品……這些被高度延展的農業產業鏈和令人驚嘆的深度加工都需要有技術、有實力、專業的工商資本介入才能實現。

  根據美國經驗,通過合同關系,把深加工、流通、銷售環節完全讓給專業廠商來經營是一個必然的選擇。美國經驗中,按照農產品加工企業與生產者和經營者結合的方式,有綜合型、契約型、合作社型三種類型,都需要有工商資本不同程度的介入。在我國,工商資本的介入不僅需要有國家政策的允許和支持,還依賴于農村合作組織的完善。因為在目前一盤散沙的農村,工商資本進入后面臨的合作談判對手是個體的農民,一一談判達成合作意向,所費的時間、人力都很大,合作不易達成。而且在沒有形成一個農民合作組織之前,資本與農民之間的力量對比懸殊過大,容易造成資本掠奪農民的情況,這種情況可能能讓資本在短期得到很大的利益,但是不利于資本在農業領域的長遠發展。只能通過理性代表農民整體利益的合作組織與工商資本建立平等合同關系,互惠互利,才能使資本在農業領域獲得長遠的發展。

  3、改革農村金融體制

  改革農村金融組織,應實行農業企業投入主體多元化。農業銀行、農業開發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銀行應加大對農業企業投入,開列農業企業貸款專項資金項目,支持農業企業發展。

  同時,還應積極發展農村各類金融組織,構建新型的農村金融體系。建立以非國有銀行為主體的,基于市場機制的受法律制約的、規范的、多樣化的農村金融機構,尤其是要大力發展農村合作銀行,組建各種農村基金(如農業企業基金、農業風險投資基金等),動員各種物質資源,連接各個農業投資主體,構建農村多元化的農業企業投資新體系。我國曾提出“在農村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的金融組織”,但政策出臺3年,全國沒有一個成功的多種所有制形式的農村金融組織浮出水面,因為沒有生存空間。按照《銀行法》及金融法規規定:經人民銀行批準、實繳資本五千萬以上者可以開辦農村合作商業銀行,擁有兩個億資金者可以開辦私人銀行。這個門檻太高,限制的是農村的金融流通,這樣的金融組織在農村是很難產生的。

  4、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

  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各級供銷合作社和外貿部門購銷農產品的主渠道作用,為農業企業提供農產品的銷售保障。建立健全中介服務機構和農產品流通的信息網絡體系,通過農村民間流通協會、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站及經紀人等渠道,提供中、長期市場預測信息,幫助企業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和經營。大力發展和培植農產品加工和運銷的龍頭企業,積極開展與大中城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和銷售企業的聯系,實行以銷定產,推行定單農業、合同農業,切實解決好農產品銷售難問題,從而推進農業企業化進程。積極推行農業清潔工作,大力發展國際暢通的綠色產品和安全食品,從根本上解決產后難銷問題。

  5、逐步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

  農村承包制解決了農民吃飯問題,若要讓農民致富,則需實現土地規模經營,發揮規模效益。推進農業企業化經營必須首先解決好土地資源的合理流動問題,實行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在保持所有權和承包權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土地經營權的合理流動和使用,實現土地經營的規模化。一是實行土地經營權的絕對集中,實現絕對規模經營。這種經營方式有股份合作、反租倒包、轉包等。二是實行土地經營權的相對集中,實現企業帶動式的相對規模經營。三是實行產品經營權的區域化集中,實現市場拉動式的規模經營。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通過市場拉動和農民的自主選擇,實現一種或幾種產品的相對集中生產,形成區域規模,以市場特別是批發市場為龍頭帶動各種專業化生產和區域化種植。

  6、推進農業高科技產業化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發展過程其實就是高新技術的產業化過程。我國農業要實現產業化、現代化,必須實現高新技術的產業化。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是在農業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推廣和應用基礎上形成的企業群或企業集團的總稱。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是以農業高新技術為主形成新興產業的過程。要使我國在農業領域實現高科技產業化,必須加強對農業高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使農業高新技術轉化為產品,形成農業高新技術產品的大規模生產。這個過程,應該是以農業企業為主體進行研發、推廣、應用,政府應處于支持、扶持的輔助地位。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