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財富精神 還是貧窮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 16:00 《中國商業評論》雜志

  “貧窮是一種生活狀態”,這是迄今我看到中國人對于貧窮最客觀的反省,說這話的人

  是王小波,可惜他走得太早了。

  文/陳勁松 世聯地產顧問(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

  難以告別的精神

  坊間有關財富的書籍和文章如此泛濫,以至于中國人有被“財富”包圍的感覺,總有一堆書可以指導你步入財富之路。如果你以為中國人由此可以輕松致富,就可能遇到麻煩——因為有些書宣揚的財富精神會導致你徹底地貧窮。

  我總覺得有關財富精神的一些說法,看上去十分可疑,好像在哪里見過。比如“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思路決定出路”、“標桿學習”、“拼搏精神”、“經營智慧”……它們與多年前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思想決定一切”、“學標兵,樹新風”、“戰天斗地”、“靈魂深處鬧革命”又有什么區別?上了點年紀的人都清楚,這些口號震天響的時候,中國人有多窮。用曾經導致我們貧窮的思想,裹上一層時代的紗衣,換湯不換藥地來指導我們今天致富,實在令人懷疑!

  有關房地產的財富精神也一樣,教給我們的是如何以小搏大(投機)、以次充好(營銷)、審時度勢(風水)、大力創新(反潮流)、經營資源(公關)、品牌造勢(出風頭)……總之使整個行業的人神叨叨的,既有張飛,又有孔明,全都不像正常的人。這樣下去,能不令人擔心?

  那么什么是“財富精神”呢?我覺得目前首先要說清楚什么是“貧窮精神”。

  “貧窮是一種生活狀態”,這是迄今我看到中國人對于貧窮最客觀的反省,說這話的人是王小波,可惜他走得太早了。研究貧窮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被印度人拿去了之后,我一直為中國經濟學家感到遺憾,或者說羞愧。總結貧窮的規律,才能更好地認識財富,我們不能置貧窮于不顧直奔財富。因為貧窮不只是一種生活狀態,它還是一種精神。本著貧窮的精神奔向財富就會鬧出很多笑話。

  貧瘠的思想

  “克勤刻苦地以人代工”是中國人“貧窮精神”的第一要旨。勤儉節約和刻苦精神本來是一個美德,而一旦用以取代工具,而且以此為榮,以此為樂,就顯得特別的傻。

  王小波先生曾經舉了一個例子,說文革時期,在他下鄉的農村,人們把驢子殺了吃肉,然后用人取代驢來運糞上山和推磨,用以解決“鑄就鐵肩膀,練成一顆紅心”。

  環顧一下自己周邊正在使用的工具,你就不得不承認幾乎就沒有中國人自己發明創造的。實用工具還在其次,思想工具——人類關于現實規律和方法的探索結晶,才是主要的進步階梯。非常遺憾的是我們總以中國的特殊環境加以排斥,然后用人海戰術加刻苦精神玩命——大煉鋼鐵就是范例。

  我們經過了這么長時間的吃苦耐勞,是不是現在就改變了這種“貧窮精神”了呢?

  就拿房地產說事吧,國際公認真實的數據信息,是房地產的重要工具,有了詳實的數據,我們就可以根據業已研究出的理性規律來判斷并指導實踐。而我們偏不公開信息,而且還要用《物權法》來立法保護,在沒有可靠數據的情況下,當然也就不能用工具說話,于是我們就只能靠大量的人力去摸數據,猜數據。靠腦力激蕩和大量的會議和論壇來討論市場的走向,靠呼吁和人多來判斷民意。

  房地產的客戶研究也一樣,總是覺得西方那一套工具太煩,人家的方法用起來不方便,但我們不是在他們的基礎上創造和發明新工具,而是喜歡回到腦力激蕩和開會的老路上。說實在話,對于這腦力激蕩來激蕩去的會,中國歷史上就有“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的人多聰明法,但我懷疑皮匠還是皮匠,不論多少個。

  畸形財富觀

  “貧窮精神”還體現在它的財富觀上,我們相信機會、偶然因素和獨門秘籍,這可能與中國人太多,貧窮的歷史太長有關。

  我們就是不相信,一個行業可以整體地富起來,只要大家都守規則,就像老外那樣。我們認為那樣不聰明,太傻,怎能致富?怎么能有普遍的財富規律,必然的致富之道?如果這樣,聰明人怎么辦?

  這種貧窮的財富觀,集中體現在中國的經典文學上,且不說四大名著,其實金庸先生的小說就是這種精神的極致演繹——多么瀟灑、多么富有細節、多么戲劇性且引人入勝地破壞規則、尋找獨門絕技、自我修煉、了結個人恩怨情仇、拉幫結派、滄海桑田的環境變換與情意綿綿,私了與大賭,大輸與大贏……

  在華人圈里大受歡迎的金庸,對于西方讀者來說就是莫名其妙,因為這是典型的“貧窮精神”下的娛樂,與阿Q的夢想幾無二致。

  難怪有人把當今的房地產界也比喻為江湖故事,且各具門派,各練各法,把“住交會”當成武林大會,比誰嘴尖舌利且調門高亢。

  其實,金庸這一套在中國年頭已不少了,如果能夠使民族富強,義和團又怎能悲壯地敗北?中國人又何以不富?

  即便投機取巧富了,按照我們“貧窮”的財富觀又有“富不過三代”之說,其實現在完全可以改成“富不過一代”(所謂各領風騷沒幾年,最新的案例是顧雛軍)。那么,如何解釋西方的摩根和洛克菲勒?

  鴕鳥式臆癥

  “貧窮精神”的第三個特征是尋找有利于自己行動的借口,比如在房地產界流行的一句話“還要火上20年”,有些人說15年,當然還有更火的人說“不夠,應該加上一個零”……

  給自己找有利于自己的說法,這方面中國人天下第一,我們歷史上就這樣。就連太平天國也要引進“上帝”為中國人指路,洪秀權剛定位是上帝的兄弟,楊秀青跟著就上一個檔次是上帝的叔叔。就像今天房地產一樣,你是皇御苑,我就是帝景園,你剛給五星級的家,我立馬就七星,而且是文化豪宅。

  記得小時候,就被教導過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我們如何偉大,如何富強,美帝國主義的人民如何被剝削之類。當然,現在早就換成了“歷史性機遇,超常規發展和世界最大的市場了”。

  我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的富強之路,取決于鄧小平先生對中國當時狀況的深刻反省,取決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思想啟蒙運動。所謂“知恥而近乎勇”,才有了今天的整個民族的小康。

  目前對不利于自己的言論一概置之不理的態度,我懷疑是小富即安的“貧窮精神”的復蘇,并且是在精神上對改革開放的背叛。

  如果我們清理一下自己,總結一下教訓;

  反思我們貧窮的原因,如果這是反思不是推卸責任;

  重視規律和學習人家的經驗,如果不是強調特殊性;

  那么,我們就有可能接近“財富精神”了。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