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孝悌與企業選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 15:53 《管理學家》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企業只有一項真正的資源——人,管理就是充分開發人力資源以做好工作。” 人力資源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使人力資源成為人才資源,不僅需要現代科學的管理、培訓、教育、考核與激勵,更需要“藥材好,藥才好”的觀念,選才、擇人是使企業員工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人力資源成為人才資源的基礎。

  獲取企業的人力資源是企業任重而道遠的戰略事項,評價人才的方法有各種各樣,科學地進行人才評測是企業選人的重要手段和參考依據。然而人不是機器,人不是程序,人有文化背景、成長環境、宗教信仰和社會形態的區別,結合與民族有關的傳統評價方法和理論對人進行評價,才能更接近于人的真實。

  中國古代已有基于中國人自己的特點對人進行考察與判定的方法。如諸葛亮在他的《知人性》中所述的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又如:戰國時期的李構提出了“識人五法”。第一,居視其所親;第二,富視其所與;第三,達視其所舉;第四,窘其所不為;第五,貧視其所不取。

  筆者認為,從根本上考察一個人,還是“孝悌”二字。中國人講求“仁”,“仁”是人的根本,是行為、做事的基礎,而“仁”的根本是“孝悌”。論語中“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有子是孔子的學生,有子認為考察一個人的根本,是以“孝悌”為準則。一個人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人,那么這個人喜歡冒犯長輩或上司的情況就會很少出現;而一個不喜歡冒犯長輩或上司的人,卻喜歡搗亂、鬧事的情況就更是不會有的。人應該致力于這個原則,有了這個原則,在行為、做事的時候才會有正確地思維與判斷,才會真正了解什么是“道”,什么該想、什么該干、什么該做。

  南懷瑾先生在他的《論語別裁》里提到:“孝”是什么呢?就是他們西方文化叫的“愛”,也就是回過來還報的愛。就是說父母好比兩個朋友,照顧了你二十年,如今他們老了,動不得了,你回過來照顧他,這就是孝。孝道的精神就在這里,假使一個人連這點感情都沒有,就不行。“弟(悌)”呢?就是兄弟姊妹的友愛。中國的五倫有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個“弟(悌)”就包括了兄弟、姊妹,一直到朋友,伸展到社會的友情。……文學好,知識淵博,那是枝節的,學問是知道在自己做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內心的修養。學問的根本,在培養這個孝悌,孝悌不是教條。培養人性光輝的愛,“至愛”、“至情”的這一面,即所謂“孝弟(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不孝不悌之人,通常都伴隨著個性上的缺陷,而且這種缺陷會給工作帶來障礙,會給企業帶來隱患。如果為人子女不能體會到父母無以為報的恩德,不能孝敬父母,對父母不孝,可想而知,這個人又怎么能夠愛領導,尊敬上級;愛企業,與企業共發展;愛同事,尊重他人,與同事友好相處,真誠合作呢?所以,孝悌是人的根本。

  人才,技能、忠誠、創新、責任心和正直這些素質和特點是最被企業看重的,也是企業一直所謀求的。綜觀這些素質和特點,忠誠、責任心、正直都是描述人的品格的,就是“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能做到竭其力、致其身、言而有信的人必定是孝悌之人,否則不可能對待父母、侍奉父母竭盡全力,讓父母安心,放心,寬心;不可能替人家做事盡自己的力,表面上愿意做事愿意幫忙,做出很恭敬的樣子,背地里卻一切不同意,搗亂扯腿;不可能對朋友言而有信,有約必履,有諾必行。

  企業選人的目的是為企業服務,為企業所用,為企業在競爭中獲得發展給與支持的資源與能力。企業不像自然人,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企業的發展靠人的發展,人在企業中是一種資源,是可以被選擇的。為了企業有穩定生存與良好發展的要求,選用資源應是慎重的、全面的,考察人力這項資源應從最基礎的素質入手而不僅僅是技能,優良的種子才是獲得豐收的根本保證。

  “孝悌”方法僅是考察人品性根本的一個側面,孝悌作為中國傳統對人的根本解釋有助于企業對人的審視,對人的評判。將現代科學的人事測量方法與中國的“孝悌”方法結合使用,可以幫助企業找到可用的人,有用的人和適宜的人,為企業擁有真正人力資源,為企業培養出真正的人才,使企業參與競爭提供幫助。

  21世紀缺的是什么?人才!當人才成為稀缺資本以后,尋人、選人、用人、培養人成為企業取得稀缺資本的一條途徑,選人至關重要,是核心

競爭力形成的基礎。慎重選人,企業成功之道。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