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袁劍:先生們 老游戲結束了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 10:52 《董事會》
袁劍 借助幾篇博客,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最近向行業(yè)老大徐工機械及其洋伙伴發(fā)起了一場猛烈的攻擊。從開始到現在,這場攻勢已經持續(xù)月余,至今高燒不退。而向總借力使力,高擎“經濟愛國主義”大旗,更將這場爭吵引向諸如“國資流失”、“民企地位”、“開放戰(zhàn)略”等更加挑動人們情感的話題上。如此,一場單純的企業(yè)并購案變成了一場觀者如云的媒體大戰(zhàn)。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從可行性上分析,除非像徐工那樣聯合境外投資者,或者使用灰色的高風險杠桿融資,以目前國內的正式融資手段,三一重工要想一舉吃下資產規(guī)模遠遠超過自己的徐工機械,無異于天方夜譚。換句話說,向文波根本無意(也不可能)并購徐工機械,并購是假,攪局是真。那么,接下來的疑問就是:向文波為什么要魚死網破般地攪局? 其實,稍加分析我們就能洞悉向文波的底牌。在向文波看來,一旦凱雷對徐工的并購成局,徐工無論在體制上還是在資本上都將如虎添翼。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徐工已不復是今日的徐工,而是一個足以主宰行業(yè)的超級巨頭。如果說現在的徐工,還是一個三一可能超越的對手的話,那么一旦凱雷并購徐工,不僅三一追趕徐工的雄心會瞬間化為泡影,而且在即將到來的行業(yè)整合中,三一的生存都可能發(fā)生問題,甚至最后淪為被收購的對象。這種悲喜劇,在西方的企業(yè)史中,隔一段時間就會上演一次。作為一個資本市場的老手,向文波不會看不到這一點。凱雷并購徐工,看似跟三一無關,但其實是向文波無論如何都輸不起的一場戰(zhàn)爭。也正是因為看到了這種讓人不寒而栗的殘酷未來,向文波才會用超限戰(zhàn)的方式拼死一搏。到此為止,人們應當可以理解向文波不能示人的心中隱痛了,因為他已先人一步洞察到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在這個意義上,向文波在2006年向徐工及凱雷發(fā)動的這場攻勢,就更像是中國經濟全速進入并購時代的一聲發(fā)令槍。作為中國資本市場全流通的第一股,沒有誰比三一重工更適合擔當這一角色了。 眾所周知,中國改革是以分權模式作為核心特征的。分權模式所帶來的分散決策、地方競爭不僅為中國的市場化進程提供了最初的可能,也為市場化的深入提供了持續(xù)的動力。然而,另外的一面,這種帶有嚴重局限的行政分權模式,也同時導致了嚴重的市場分割和驚人的重復建設。這種模式一路走來并與其他體制原因一起作用,導致了今天中國市場集中度極低、各地產業(yè)高度同構、產能嚴重過剩、惡性競爭盛行的尷尬現狀。表現在微觀主體層面,則為企業(yè)規(guī)模狹小,競爭力匱乏。在一個擁有巨大內部市場空間、高速成長了將近三十年的大陸經濟體中,中國幾乎沒有出現一家具有國際影響的企業(yè)巨擘(除了那些具有明顯官僚特征的壟斷性國有公司)的嚴酷現實,這正是中國經濟仍然處于市場經濟幼稚階段的一個恰當寫照。我們并不贊同,企業(yè)永遠是越大越好,但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企業(yè)歷史表明,行業(yè)領袖的出現不僅有助于減少交易成本,也幾乎是大型經濟體必然要出現的一種歷史現象。當今跨國巨頭在全球競爭中縱橫無敵,攻城略地的事實也提醒我們:通過市場化手段塑造企業(yè)巨人,可能是提升民族經濟整體競爭力的不二法門。我們確信,在經過三十年的市場化之后,中國諸多行業(yè)正處于提高產業(yè)集中度,并由此催生行業(yè)領袖的歷史性臨界時期。 深入中國經濟內部,這種趨勢沛然莫之能御,事實上已經伸手可及。 出于某種歷史原因,中國國有企業(yè)一直是重復建設的負面典型。但在經過三十年的反復試驗和痛苦改革之后,無論是國有企業(yè)本身,還是宏觀管理者都已經充分意識到:通過并購重組做大做強可能是中國國有企業(yè)的惟一去處。中國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先生“不進行業(yè)前三就調整”的名言,就是這一戰(zhàn)略的直白表露。而寶鋼集團在全流通之后急不可耐地通過資本市場增持各地方鋼鐵企業(yè)股票的事實則告訴我們,國有企業(yè)的大并購時代已然風生水起。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國民營企業(yè)憑借其敏銳、頑強以及獨特的歷史機緣,迅速填補市場空白,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奇跡。但在市場日漸飽和、競爭趨于白熱的情況下,通過并購發(fā)展壯大已經成為它們基本的生存法則。時代不同了,舊游戲結束了。所有的老英雄們都必須適應新時代,掌握新規(guī)則。顯然,三一重工向文波總裁的焦灼不僅僅是屬于他自己的,而是屬于所有這個時代的民營企業(yè)家的。 外資企業(yè)是中國改革和經濟奇跡的另外一翼。但在FDI已經達到全球第一、內地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外資繼續(xù)以FDI形式進入中國所獲利潤回報的空間必然日益狹窄。更多的可能是,他們會操起他們早就游刃有余的并購武器,以期在中國的行業(yè)整合中獲得高額利潤。這種趨勢,在外資最近不斷引發(fā)的并購風波中已經顯露無遺。 可以肯定地判斷,經過三十年的增長,中國經濟內部已經醞釀積累了充沛的并購動力。無論是國有企業(yè)、民營企業(yè)還是外資企業(yè),在這個新的生存法則面前,它們都將殊途同歸。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現在剩下的,就只差一個能夠合理定價的資本市場了。繼股改之后,中國的《公司法》、《證券法》、《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相繼修訂。很顯然,這是中國的宏觀管理者為迎接并購時代而蓄意洞開的一扇大門。因為他們清楚:通過大規(guī)模并購來優(yōu)化資源配置是任何一個現代資本市場不可或缺的功能。他們更應該清楚的是,通過并購而不是不斷增加的新投資(這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久治不愈的沉疴),可能是解開中國增長模式困鎖一把被遺忘的鑰匙。
【發(fā)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