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管理 > 正文
 

當管理智慧延伸國外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9日 12:32 《環球財經》雜志

  肖明超/文

  從聯想到TCL的國際化,沒有一個中國咨詢公司能成其“智囊”,相反,這些本土企業在國際化的時候往往都選擇了外國咨詢公司。

  中國的咨詢業是在20世紀80年代逐步發展起來的,2004年,中國管理咨詢市場規模達
到了103億元,并產生了一批本土咨詢業領軍企業。

  與此同時,國際咨詢企業也紛紛進入中國,麥肯錫、波士頓、羅蘭貝格、畢博、凱捷等全球領先的咨詢公司都已經在中國扎根。在和外來的咨詢公司的競爭中,中國本土也開始涌現出了很多頗具實力的管理咨詢公司,比如北大縱橫、和君創業、新華信正略鈞策、遠訊咨詢等。

  當巨大的咨詢市場容量激發出本土咨詢的生存熱情之后,本土咨詢企業又不免憧憬著走出國門的美好未來。

  本土的管理咨詢公司是否也能夠國際化?如何實現國際化?這開始成為一些本土管理咨詢企業開始思考的問題,個別咨詢公司也開始尋求國際化的路徑,盡管這些探索離真正的國際化還很遙遠,但是對于本土咨詢企業來說,夢想已經開始。

  “規模化”嘗試

  中國本土咨詢公司對于國際市場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雖然在本土不斷的遭遇國際咨詢公司的競爭,也學習和借鑒了很多國際的咨詢工作模式、工具和方法,也有很多本土咨詢公司為跨國企業提供過服務,但是面對國際市場依然非常陌生。

  對于他們來說,找一些合適的機會,去看看國外的咨詢公司和國外的咨詢市場,是編織國際化夢想的首要選擇。于是,很多咨詢公司選擇加入國際性的行業組織,參與全球性的行業活動,樹立國際化的形象。特別在2005年,這種頻繁的同行業、特別是國際間同行業的頻繁交流,可以看作是本土咨詢業國際化的預演。

  2005年1月底,國際管理咨詢理事會(ICMCI)在中國內地開展了首批CMC認證,掀開了國際交流的第一幕;

  2005年5月中旬,中國企業聯合會管理咨詢委員會率團參加“ICMCI歐洲年會”,中國咨詢業第一次以規模化的姿態“走出去”,深入第一線與國際同行進行了深入和廣泛的溝通和交流。

  與此同時,中企聯管理咨詢委員會在歐洲年會上被國際管理咨詢理事會授予正式ICMCI會員資格,中國企業聯合會副理事長胡新欣接過ICMCI主席頒發的證書不禁感慨萬分:“我們正式加入ICMCI了,我們的管理咨詢業向著國際化進程邁進了一大步。”

  2005年5月24日,中國大陸的管理咨詢界知名人士以及專家又參加了在香港召開的ICMCI的亞太大會。2005年9月在上海,中企聯管理咨詢委員會主辦了“世界管理論壇暨第四屆管理咨詢高峰會”,中外管理界人士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成為2005年中國管理咨詢業最激動人心的畫面。

  緊接著,2006年3月28日,北京科技咨詢業協會組織了首都咨詢業代表團訪問美國,先后出席了國際管理咨詢機構協會(AMCF)年度高峰會,AMCF為中國代表團特地召集由多家頂級咨詢機構代表參與咨詢業發展新趨向座談會,代表團還拜訪了JFK NOP、凱捷安永等世界知名研究咨詢企業并和MACF就合作舉辦2006年9月“咨詢北京”論壇達成初步意向。

  應該說,本土管理咨詢公司選擇這樣的方式走出去,是擴大國際視野的絕佳選擇,與國際同行們進行交流,能夠探到國際市場的“水”有多深,在此基礎上,再考慮進軍國際市場的路線也不遲。

  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認為,未來的領先企業需要在全球內整合資源。本土管理咨詢公司的國際交流,可以看作是整合全球資源的一種探索。

  還不能陪中國企業走出去

  國內某咨詢公司的負責人說,沒有中國企業的強大,就絕沒有中國咨詢企業的強大,同樣,沒有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就絕沒有中國咨詢企業的國際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捆綁著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是本土咨詢走向全球化的最佳通道。但是,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本土咨詢公司要走的路還很長。

  從聯想的國際化到TCL的國際化,并沒有聽到一個本土的咨詢企業在他們的背后作為核心的“智囊”,相反,這些本土企業在國際化的時候往往都選擇了國際性的咨詢公司。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本土咨詢公司并沒有完全的讓中國企業感受到踏實的咨詢功夫,沒有在國內服務好國內企業,國內企業國際化的時候就不會選擇本土咨詢公司。

  通常來說,本土企業進入一個陌生的市場,如果選擇一個對當地市場有深入了解的本土咨詢公司,無疑能夠更快的融入當地。

  當然,一些和國內企業有著深度合作并獲得國內企業信任的本土咨詢公司,還是存在伴隨客戶一起國際化的可能。

  由于本土咨詢公司對于客戶的資源和管理狀況比較了解,因此伴隨其進入國際市場就更能提供合適的策略。國內某咨詢公司就伴隨其長期合作的客戶——一家重型汽車企業去考察印度市場,并希望未來能夠伴隨這個汽車企業走進印度市場。

  所以,中國本土的管理咨詢機構責無旁貸地要肩負起幫助中國企業與國際接軌的使命,否則,很難在國際市場贏得信任。

  引進來再走出去?

  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會有更多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而且,未來還會有很多在某個行業內非常專業的中小型的跨國企業進入中國。所以,這些企業如何降低風險、提升產品競爭力,成為國際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關鍵所在。

  對于本土咨詢公司來說,先到跨國公司的總部市場去亮相,證明自己的實力,有可能會吸引到部分跨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業務。

  例如德國的《經濟周刊》自2003年起,就連續在中國國慶之際出版德、漢雙語“中國特刊”,向歐洲和中國的企業家介紹兩國政治、經濟、企業、科技領域的基本情況及最新動態。

  同時,還每年定期舉行一個主題論壇,討論中國市場的熱點問題,并會邀請國內頂尖的本土咨詢公司到現場,向那些德國的企業傳達中國市場的一些狀況。有幸被邀請到的本土咨詢公司,無疑就是一個很好的營銷機會,這會讓跨國企業體會到本土咨詢公司的國際視野和對于中國市場的把握能力,有機會就可能拿到德國企業的咨詢訂單。

  應該說,這種模式相對于本土于咨詢公司來說,可能更加現實一些。但是,不能忽視的是,跨國企業選擇進入中國市場的咨詢公司,更希望有國際化背景的國內咨詢公司,因此本土咨詢公司需要做的是“走出去—引進來”。

  任何行業的成熟,一定是在全球背景下的成長,咨詢業同樣如此,本土咨詢公司開始有一些國際化的沖動,對于整個行業的水平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是本土咨詢公司要真正的走向國際市場,加強對于本土企業的服務能力和跨國企業本土化的服務是首當其沖的。咨詢公司全球化的難題在于,咨詢公司需要對當地市場和文化的深入理解,才可能在當地安營扎寨,而在這個方面,本土咨詢公司的路途還很遙遠。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