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但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大多數中小企業在規模、管理、業務發展上和大型企業相比,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中小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下來,必須比大企業更加靈活、高效、創新。下面是幾個國家中小企業的生存之道,希望能給中國企業以鑒戒。
德國:高度國際化
德國中小企業國際化進程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現在共有2600家德國公司在中國注冊了他們的子公司或代表處,其中60%至70%為中小企業。許多中小企業在其專業的國際市場中,往往占到市場份額的70%至90%的市場份額。成功的小企業90%以上在美國擁有分支機構,50%登陸日本,如此高的國際化水平,在其他國家的企業中十分罕見。
德國的很多中小企業都是家族性企業,它們能很好地傳承技術。為了避免與大企業發生正面沖突,德國的小企業通常將自己的全部資源集中于產品技術水平要求較高的市場縫隙中,堅定奉行獨立原則,自行解決技術問題,甚至自己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力爭在此特定的市場縫隙中占據絕對的優勢。然而在銷售方面,德國小企業卻力圖利用國際化為企業提供足夠的生存空間,因此哪怕是相機鏡片這樣的單一產品,德國產品也能基本上壟斷高端市場,獲得充足的利潤和市場。
德國中小企業是很多元化的,但是他們強調合作,不同領域的企業會聯合起來處理問題。例如在環保領域,由于德國要處理來自周圍國家的污染,因此技術很高,但是致力于解決這些問題的80%是中小企業。
美國:
打破規矩,創立規矩
美國小企業不喜歡依賴別人的路徑,所以他們大都是面對市場需求尋找自己的技術空間和生存空間。在這一過程中,美國小企業能出乎尋常地關注一些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而且經過認真籌劃和精心準備之后,它能在市場上大膽而超常地打破一些規矩,甚至采取好多人不可思議的行動,最終創造一些非凡的業績。
1971年,當美國西南航空公司進入航空市場時,美國航空公司與美國大陸公司已做得非常強大。但是它發現了一個空隙:在美國整個航空的細分市場中,缺少從城市到城市間便捷、經濟、準時、航班頻繁的供應商。因為,在美國有一大批商務人員住在一個城市而在另一個城市上班。例如,他們住在洛杉磯但在鳳凰城工作。他們希望在鳳凰城只用工作午餐,而早餐和晚餐還是在洛杉磯的家中吃,這樣,他們便能享受家的溫暖。此外,在美國還有一批繁忙的商人們,他們的工作經常從一個城市到另外一個城市。
就這樣,美國西南航空公司出現在競爭業已激烈的美國航空市場,而且它的定位僅為那些繁忙的商人提供城際交通,走的思路異乎尋常:重新定義飛機,不將飛機當作一個豪華的旅行航空器,僅是看作一個跟乘汽車一樣的簡單交通工具。相應的手法也一樣離奇。
除了像其他航空公司一樣提供普通的票務服務外,對于那些沒有時間買機票的人,只要把他的信用卡和ID這兩個號碼,告知西南航空公司的票務中心就可以了。登機的時候,只需出示信用卡與ID號碼,而不需要物理的機票。更夸張的是,飛機上的架子也被打掉,還不吃正餐,只用一些花生米和簡單的飲料。
西南航空獨特定位,滿足了商務人員對便捷、經濟和準時服務的需求。從它的市場行為來看,表面上顯得另類。但局外人很難知道——西南航空的參照系是地面運輸,而不是航空業!西南航空公司的創新,成功地回答了德魯克的3個經典問題:我們的事業是什么?誰是我們的客戶?客戶的認知價值是什么?這才是它成功的關鍵!”
瑞士:將產品做到極致
瑞士中小企業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三個。首先,在協作配套中大顯身手。瑞士中小企業很早就意識到,隨著專業分工發展到相當程度,很多擁有強大資金實力、科技實力和品牌、市場網絡的大企業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必將尋找合適的協作配套伙伴。為此,瑞士中小企業十分重視與世界著名大企業沾上“裙帶關系”。目前瑞士機械制造業3000多家中小企業中,近一半專門為歐洲汽車生產大廠生產汽車零配件。
其次,憑專精優特顯獨有優勢。瑞士保持著百多年鐘表王國地位,主要靠的是中小企業世世代代相傳的鐘表技術。60年代以前瑞士鐘表幾乎獨霸世界市場。到了70年代,日本、香港、美國的電子表迅速崛起,對瑞士傳統的機械鐘表業形成了猛烈的沖擊。面對國際鐘表市場的激烈競爭,瑞士在大力開發電子表技術的同時,保持中小企業生產傳統機械表的技術優勢,走“專精優特”路線,將產品做到極致,做出了同行業其他人無法取代的特色。如大力發展高檔名牌表和豪華裝飾表。它們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值居高不下,很能滿足一些富翁和達官貴人的需要。
再次,從生產角度來講,瑞士中小企業從不分散自己的力量,總是集中全部資源從事專業化生產。但在營銷上,他們則全然不同,四面出擊,大力開展國際化的營銷。瑞士中小企業自50年代起就開始了市場營銷國際化過程。時至今日,瑞士中小企業平均每家擁有七八個國外分支機構。與世界其他同樣規模的企業相比,這個數字是十分高的。為了擴大企業影響和促進產品出口,瑞士中小企業普遍重視到國外參加各種國際博覽會、專業展覽會和各類出口商品交易會。
日本:精細專深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中,日本的中小企業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這與政府的政策扶持是分不開的。1988年,日本實行3%的消費稅時有一項規定,對職工人數在5人以下的小企業實行優惠,凡年營業額不足3000萬日元者,可免交個人消費稅。日本政府曾多次對中小企業實行政府貼息貸款政策,幾乎每次貼息貸款都詳細規定,資本金和職工在規定范圍以內者,最大貼息貸款額度為多少,貼息率為多少,依次劃分為幾個至十幾個檔次,對中小企業可謂體貼入微。
不過,僅憑政府這些有限的扶持,并不能使中小企業長大變強,關鍵還要看企業自身能否在市場中找到立足之地。日本的中小企業很少搞小而全,它們往往與大企業合作,根據資金、設備、人才、技術、商品的不同,實行垂直分工或水平分工,把產品做精、做細、做專,做深。如果一個日本企業做不到精、細、專、深,那它注定是要破產的。 東京A&D株式會社主打產品是高精度電子天平。在精密測量儀器方面,日本有世界著名的島津制作所等許多大廠家,A&D要想打入該領域,惟有做深,在大企業都不容易做到的產品深度開發上下功夫。該公司采用數字技術,把模擬式電壓計和電波轉變成數字技術,使電子測量儀器的測量精度一下子提高了幾百倍幾千倍。該公司生產的電子天平,其測量精度可以在測量最大重量12千克的物體時,測出它的萬分之一克重量,使單一產品的覆蓋面急劇擴大。用戶買了這樣一部高精度電子天平,可以替代許多儀器。A&D公司的電子天平投放市場僅4年多,市場占有率就超過了島津制作所,居同行業之首。2000財政年度,該公司的年銷售額已高達170多億日元。
日本企業經營中的成功典范雖然各有訣竅,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發揮了中小企業的優勢,在專業化、社會化水平分工中,憑借著精、細、專、深的經營之道,創出了高質量、有市場、有銷路的產品,從而確立了大企業不可替代、不可動搖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