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國:開展健身跑 發展體育產業
在城市規劃中,一定要考慮無障礙綠道建設。與發達國家的大城市相比,我們這方面做得還不夠。
文|《小康?財智》記者 劉彥華
春天鮮花盛開,跑步成為了中國人健身的新項目,甚至于以前聽上去遙不可及的馬拉松比賽,也成為大眾廣泛參與的運動。跑步人群呈現爆炸式增長,無疑為這項運動在商業上的加速爆發提供了更多可能,“跑步經濟”悄然成型。
跑步為什么會突然火起來?其背后的市場潛力有多大?借助跑步熱,如何激活中國的體育消費?為解答諸如以上等等問題,本刊記者專訪了綠色休閑健身的積極踐行者,曾擔任過國家隊教練、領隊,國家體委小球中心和國家體育總局社體中心主任的胡建國先生。在他看來,通過“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的不斷深入發展,加之人們對生態文件建設必要性的認識,“小康為健康,健康奔小康”,成為大家的共識,以健康為目的的簡便易行的如跑步、廣場舞等各類項目迅速普及開來,由于參與人多,規模大,已經成為綠色GDP新的增長點。
跑步熱:天時地利人和
《小康?財智》:近一兩年,跑步好像突然成為了熱門、受推崇的運動,為什么枯燥跑步會突然火起來?
胡建國:跑步為什么這么火?這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首先,跑步是一項很好的健身運動,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人們要聰明、健壯,跑步是項好的途徑,正確的跑步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很有好處。近年來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工作壓力及生態環境的挑戰,人們對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視,對健身的必要性認識越來越科學、理性和緊迫。
其次,跑步的門檻較低,包括技能、裝備。如果你能走,就能跑步,只是體能及技術的差距,跑到快和跑得慢的區別。它是人類的本能之一,老、少、男、女皆適宜。并且它也不需要太多的專業裝備,或者活動場所,只要有雙合適的跑步鞋子,不管在公園、公路,還是在操場、健身房,人們都可以進行。
此外,跑步熱興起,還和一些相關賽事的推廣宣傳有關。近幾年,我國各地舉辦的全程、半程、迷你各類馬拉松,樂跑以及國際級馬拉松賽事越來越多,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吸引世界各國很多優秀馬拉松運動員參加,我國運動員也越來越多走出去參加各類越野跑,引起了越來越多的大眾關注這項運動。而且,現在很多城市舉辦各種馬拉松越野跑,門檻也在降低,更加注重市民的廣泛參與和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
《小康?財智》:其實,說起這波跑步熱潮,還有一個背景因素值得關注,那就是互聯網因素,現在已經是互聯網時代,很多互聯網創業公司也在積極介入跑步領域,您怎么看互聯網對跑步的影響?
胡建國:互聯網實際上是信息互動高效、便捷的紐帶,它與體育項目結合,發生了新的發展趨勢和業態,推動了體育健身新發展。對跑步而言,一方面,跑步原來是一項枯燥的運動,在跑的過程中,相互交流也較少,賽前、賽后更少交流,更談不上互動。但現在通過社交軟件,人們賽前互相鼓勵,賽后交流參賽心得、體會、經驗,或者提供幫助,這給整個氛圍帶來了正能量,推動了這項運動的發展。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一些賽事的組織者、參與者也可以更好地進行互動,包括借助互聯網,進行賽事報名、推介、互動評分等,使這項古老的運動,煥發出新的活力,更加有趣味性。服務大眾,滿足不同人的需要,成為組織者努力的新常態。
考驗:常態化
《小康?財智》:如今,跑步消費已經初顯崢嶸,有機構預測,中國跑步經濟市場或達300億,對這個數字,您怎么看,跑步經濟的產業空間有多大?
胡建國:全民健身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隨著國家加快體育產業發展的推動,我國各類跑運動,尤其是有眾多愛好者參與的項目發展空間不容小覷。一是,中國跑步人群廣,并且呈現爆炸式增長態勢,即便人均跑步消費水平暫時較發達國家低一些,但總體而言,是一個不小的蛋糕;二是,在一些較為發達的城市中的中產階級,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跑步行列中,他們不僅擁有追求健康的強烈欲望,還擁有更強的消費能力;三是,各類馬拉松越野賽在中國也越來越多,對舉辦城市而言,如運營得當,無論是從傳播運動精神、引導全民健身,還是從獲取社會和經濟利益、提升城市形象來說,都是一筆劃算的“生意”。四是,各類馬拉松越野跑是項參與人數眾多的群體活動,品牌贊助商對這樣一個平臺的魅力也是非常認可,樂于參與其中。
不過,雖然現在國內的各類馬拉松比賽看著很多,但其實這是與過去相比而言,如果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現在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使之常態化的問題。
《小康?財智》:常態化問題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對于如何破解這個難題,您有什么建議?我們的城市需要做些什么?我們的企業又應該做些什么呢?
胡建國:其實,在改革開放初期,有些城市就舉辦馬拉松賽事活動,但多年來,仍沒有形成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品牌賽事,所以,是否適合舉辦馬拉松活動很重要。通過體育活動,培育城市品牌,能否成功是很多因素決定,還要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等條件,還要看老百姓是否認可、支持,是否廣泛參與,要對自身條件科學分析,沒必要去模仿、跟風。
另外,關于跑步常態化的問題,我認為,在城市規劃中,要考慮安全無障礙綠道建設。通暢的、安全的綠道不僅能供市民跑步鍛煉,還能為自行車、輪滑、滑板等非動力交通,提供條件,節約能源,凈化空氣發揮作用,對城市環境也是一種美化,可謂一舉多得。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城市綠化功能單一,綠道一是少,二是在綠化、非動力交通、健身、休閑等功能兼容程度低。
《小康?財智》:那么,對于跑步常態化問題,我們的企業又需要做些什么呢?
胡建國:近年來,我國的體育用品制造商有了很大的發展,但隨著人們不斷增長的包括跑步、越野、球類等健身鍛煉的多樣性、廣泛性、專業性、科學化發展,還不能滿足不同人群,體育用品市場今后會朝著系列、細化、專業方向發展,有著巨大的空間。
前景:政策利好 風口待飛
《小康?財智》:其實,提到跑步經濟,還有個大背景,那就是去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下文簡稱《意見》)。近期,為了貫徹落實《意見》,北京、上海、山東、江蘇等地紛紛出臺了實施意見。請問,促進中國的體育消費,難題在哪里?這些政策的出臺,對于發展跑步經濟有什么指導意義?
胡建國:體育消費涉及面廣,歸根結底是健康產業,牽涉到社會保障、醫療、教育、家庭生活社會化程度等問題。人們要有時間,有經濟能力,有條件才能消費。體育消費也是如此。促進體育消費,其實就是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意識問題,二是設立組織。近年來,各地重視把體育設施建在小區旁邊,建在群眾身邊,重大國際賽事設施賽后利用,極大促進了人們體育鍛煉健身,但這些設施仍無法滿足群眾需求,全民健身、體育事業發展、體育產業培育,這不是體育部門一家的事,需要多部門,多系統聯動,互動,形成合力,相互兼容,綜合性、多功能的利用和推動。除硬件設施建設,還要大力發展公益性社團體育健身組織,在組織活動指導活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要有積極的政策引導,如稅收及購買公共服務等措施,這樣才能有助于體育健身生活化,常態化,有助于健身健康消費意識的培養和產業培育,才會形成綠色常青產業。
《小康?財智》:聚焦到發展跑步經濟的話,解讀這個文件,您有什么建議或意見?
胡建國:這個《意見》對于各類健身項目體育事業發展、體育產業培育都很重要。要把產業做大,首先要將事業做強,不斷創新,不斷滿足不同人群健身和身心健康的需求,要領會和理解落實文件的精神。《意見》把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作為根本目標,把體育產業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進行扶持,強調向改革要動力,向市場要活力。這對一切從事體育事業和產業的人們都是極好的機遇和挑戰。鍛煉、健身是手段和措施,人民的身心健康才是目的。健康奔小康,小康為健康,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健康的生活,健康的工作,健康文明的社會是實現美麗中國的前提。人性化的健康文化服務業將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除了干貨,就是走私貨!——掃描二維碼關注新浪雜志官方微信,專注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