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新媒體專家楊溟
以互聯網思維去思考與嘗試,微電影也罷,微音頻也罷,有沒有用戶買單,只和他的產品設計與需求滿足有關,與用戶體驗有關,與哪一種呈現形態沒有太大關系。
采寫|《小康·財智》記者 劉彥華
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近年來,微電影以片長短、投資小、易傳播等優勢大行其道,其藝術價值和產業價值日漸顯現。但是,與此同時,其產業鏈、制作與商業模式的不成熟以及低入行門檻,也給這個尚未茁壯的產業帶來不少影響。中國微電影何去何從?產業發展瓶頸是什么?如何破解?為解答如上問題,本刊記者專訪了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院長、原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傳媒學院院長楊溟。
據悉,以新媒體和媒介融合為鮮明特色的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傳媒學院,2012年5月率先成立了國內首個“微電影”專業——微電影與媒體創意系。當時任該院院長的楊溟還曾在當年舉辦了首屆華語大學生微電影節。
《小康·財智》:什么是微電影?與傳統電影相比,它主要具備哪些特性?
楊溟:微電影其實不是一個嚴格的學術概念。在我看來,所謂微電影,就是相對有情節、有完整故事的短時間視頻。它主要具有三個特性,即微時性、微眾性、微媒性。
具體來講,微時性就是比較短,但是短到什么程度,其實也沒有統一的標準,沒有嚴格的界定。有的可能20、30分鐘,也有可能短短幾分鐘,甚至國外還有60秒的也可以稱作微電影。
微眾性主要是指微電影生產與創作的來源主要是草根,這與傳統的“大”電影有很大區別。它的生產方式不是精英生產。
微媒性也是微電影的基本屬性之一。“媒”是媒體的“媒”,它具有非常鮮明的新媒體特點,比如它的傳播形式更多的是通過網絡,不管是PC端還是移動端,它就是通過新媒體技術支撐的一個新的場景中形成的一個生態圈。在這個圈里有各種各樣的獲益者,它與觀眾產生的連接關系,不再是觀眾坐在影院里看電影的被動的單向信息傳播,而是在新媒體提供的環境里面,即時、互動,隨時評價,非線性傳播,甚至有觀眾共同參與作品的完成。在歐洲開展的、我們也在研發中的,如分布式劇場的探索中,這樣的微電影作品是開放式或半開放式的,是動態的。它的一些未完成的東西,也可以呈現給受眾,在與受眾的互動中,可以改變故事結局,使觀眾成為創作的主體之一,有代入感。這些是與傳統電影完全不同的。
微電影從商業模式、營銷、生產到傳播,其實都是新媒體屬性。
《小康·財智》:目前這個領域涌現出了一大批以微電影為切入點的創業者,在您接觸到的這類創業者中,他們的生存狀態基本上是什么樣子?
楊溟:與任何創業者一樣,有發展很順利的,也有很艱難甚至轉行的。這類創業團隊多數來自于草根,哪怕他們原來就是從影視行業轉型出來的,但大多也是以個體的組合方式參與到創業中來的。
其中,有些做平臺或渠道。比如有人專做微電影節,有贊助商,有各種市場要素的整合。做得越好,品牌越有號召力,當然盈利狀況就越好。還有一些專門做廣告微電影或者城市微電影,等等。不過也有一些經營比較困難的,比如堅持小眾化的一些獨立電影人做微電影強調自我表達,堅守一些自己的趣味,很有個性,有的達到較高的藝術性,但可能會行走得比較艱難。
不過,總得來說,我依然比較看好微電影的發展前景。
《小康·財智》:據一些業內人士反映,微電影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商業模式尚處于市場探索階段。其收入主要來自廣告植入或者付費觀看。對于微電影的商業模式,你有什么看法?
楊溟:什么樣才是新媒體產品的商業模式,沒有一個約定俗成或者一個固定模板,微電影也一樣。不同的微電影類型,甚至不同的電影,它的商業模式都是不一樣的,你把它放在新媒體的場域去分析,就會有不同于傳統的機會和模式出來。有的靠個人魅力,靠粉絲經濟、范圍經濟。也有的屬于微電影定制,還有一些靠貼片廣告,等等。微電影的商業模式千變萬化,我認為,只要有需求,只要有人愿意在各種碎片化的時間里面去接受這樣碎片化的故事和視頻影像,就一定有它的商業模式。
人的需求有時是被激發和創造出來的,它未必是為了一個剛性需求去買單,所以功能滿足不是唯一的,有的時候他完全是柔性的為了精神的滿足去買單。千金難買我愿意,只要找到這個痛點,它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商業回報。
《小康·財智》:其實現在在網絡上熱播甚至觀看數據逆天的微電影,卻經常引發如潮惡評,為什么會這樣?
楊溟:我覺得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就是我們審美或者審丑趣味一定有它的道理,這里面包括有代際之間的差異,包括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態、不同的階段。比如我們已經進入后喻時代,你要試著理解或者向年輕的后輩學習一些東西,而不是武斷地批評。惡評與好評,或者先好評后惡評,這些一定有它的道理,不可以簡單結論。我相信,既然它能贏得那么高的點擊率,那就說明它里面一定有某種生存需求被捕捉到,對它的惡評也是一種宣泄。
另外,惡評增多也可能因為與院線電影相比,微電影觀眾的宣泄渠道多了很多,也方便了許多,豆瓣、優酷、土豆等等,上面評價都很多。其實稍微比較一下,大片的惡評一點也不少。有人觀察,如果一個片子出來大家都說好,那么大約在6到8個小時后,負面的聲音就會形成另一種聲浪,再過大概12個小時,又會有不同的聲音出現,形成較多元化的聲場,它有一定的規律。
新媒體其實是給了人們更多一種的意見表達的機會,不只是針對微電影。
《小康·財智》:那么,在您看來,目前,制約微電影行業發展的主要瓶頸是什么?
楊溟:大約有四個方面吧:第一,管理上,監管部門很頭痛,短片應該怎么管,管也管不住。現在主要是誰分發誰傳播誰負責,也就是平臺有責任進行監督監控,出了事情找你問責。
第二,微電影的專業性指導做得還不夠。時代在發生變化,但不管是學歷教育還是非學歷教育,其實都需要去做大量的知識和專業普及,我們的傳媒教育還沒有實現轉型。雖然現在很多人有愿望、有設備、有條件去拍片子,但怎么能拍出好的東西來,大家可以學習的機會很少,我們的培養機制沒有形成。
第三,我們在微電影的一些選拔機制上,比如一些重大賽事或者活動還沒有得到更高層面的關注和重視。現在上海電影節等已經有了微電影單元,但大電影和微電影之間的差距仍然非常明顯。微電影源自草根,沒有大資金的支持,雖然最終靠市場來投票,但作為一種草根創新,要推動它的健康發展,在前期特別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需要一定培養的土壤。
第四,微電影里面的技術性含量亟待進一步增強,它的新媒體屬性決定了微電影在拍攝技術上有更多需求,也可以有較大的拓展空間,重視技術有時候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小康·財智》:最后,您對中國微電影產業發展還有什么其他的建議或意見嗎?
楊溟:其實我是非常希望看到技術、藝術和商業的進一步融合,實際上它的新媒體屬性應該既包括藝術的部分,也包括技術和傳媒的部分。傳媒部分,比如新聞微電影、紀實類微電影,它是以真實的事件為藍本去做的微電影,用影像的方式表達具有特別強的影響力。而藝術的部分,沒有好的創意,沒有好的表現形式,它會很爛。另外,技術也是個很重要的問題,中國不太重視技術,但其實技術在未來微電影的發展中,在這樣一個產業的形成過程中,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所以,技術方面的創新突破是整個微電影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除了干貨,就是走私貨!——掃描二維碼關注新浪雜志官方微信,專注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