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整形業
文/張思施 肖慶華
當你闔家團圓之際,正有十萬中國小伙伴奔赴韓國度過他(她)們的“整容小長假”,而且這種情形已經持續了好幾年。
同樣的產品在一家醫院被列為違禁品,在另一家卻被稱為先進技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韓國專家,可以同時為國內多家整容醫院站臺;在韓國一臺韓國人僅需10萬元的手術,中國人需花費17萬元,卻仍有人趨之若鶩……
從中國到韓國,整形業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利益鏈條,各路人馬絞殺其中,亂象叢生。2013年12月6日,山西女孩靳魏坤通過一檔名為《許愿清單2》的整容類真人秀節目,赴韓國JW整形醫院進行了12項面部整形手術。2014年底,靳魏坤在北京召開記者會,拿出一張在國內醫院拍攝的CT,上面清楚顯示,靳魏坤的鼻子和下巴都是歪的。隨后,涉事的韓國JW整形外科醫院卻在一份聲明中表態:“靳魏坤的手術很成功,不存在問題,沒有進行修復的必要性。”
——消費者整形失敗,維權困難,只是這條中韓整形鏈所滋生亂象的冰山一角。從商業角度觀察,這個行業究竟有著怎樣的內幕生態?其產業鏈上又有著哪些玩家?混亂市場最終能否被自律和規則有效凈化?
正規軍和游擊隊
如果按整形手術總量統計,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2011年曾公布一組數據,美國以311萬人次高居榜首,中國則以每年105萬人次位居第三,力壓同為亞洲整形熱國的日本和韓國。來自業內的另一份報告則顯示,預計到2015年,中國整形手術的總人數將超過743萬人次,到2018年可超過1110萬人次,成為全球最大的整形美容超級大國。
市場的確很大。自2013年起,中國內地每年赴韓整容的人數就已超過十萬人。過去整形的一般是“需要修復的人”,而現在,“10個整形的人有9個都是純粹為了美的普通人”。業內人士甚至告訴記者,整形美容消費已經成為中國人繼房地產、汽車、旅游、3C之后的另一大消費熱點。
各式整形機構的數量因此飛速增長。僅2014年一年,全國的整形機構數量就增長了50%。經過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整形機構的經營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公立醫院的整形科。記者以患者身份去到重慶急救中心整形科,進入醫院后,記者并沒有經歷一般就醫時掛號、收費、取藥的流程,而是被一名劉醫生接待。記者疑問為什么沒有掛號候診的流程,劉醫生回答:“我們是外包的團隊,不用按照醫院的門診出診的規定掛號候診。”
“外包團隊的資質由誰審核?”劉醫生解釋道:“我們的醫生都是急救中心的外科醫生,急救中心也會為手術風險負責。”
這種依靠公立醫院口碑和醫療資源的經營方式在業內非常普遍。以重慶這家急救中心整形科為例,整形科的醫生大多都曾是急救科的外科醫生,因為看好整形行業豐厚利潤,辭職后經營私人診所。但資金不多,只能做熟人生意,于是又回頭與老東家合作,開設了整形科。
在這種模式下,醫生和醫院往往財政獨立,醫生的收入來自手術出臺費用,醫院會向醫生收取一定額度的費用,用以提供場所、器材和設備,也負責審核醫生資質。
第二種則是民營醫院,在記者調查中發現,相比公立醫院,這類醫院推廣很高調,最愛用的就是打出韓國元素牌,比如“ XX整形,來自韓國”、“XX韓式整形連鎖”、“XX整形醫院,攜手韓國明星御用整形專家”。
而在這些花樣繁多的韓國牌中,韓國整形名醫金孝憲的出場頻率特別高。青島諾德醫學美容、長沙美萊整形美容、杭州時光醫療美容醫院等近10家整形醫院都推出“金醫生坐診”的廣告——金醫生忙得過來嗎?
為此記者以患者身份咨詢了重慶天妃整形美容醫院,得到的回復是,“金醫生只在月初或者月末來坐診,需要預約,金醫生主刀的手術費也比中國醫生高。”
這并不能完全打消記者的疑惑。不過,以上兩種都還屬于相對上得了臺面的正規整形機構。潛伏在臺面下的,還有一些美容院。
醫療美容不同于生活美容。一般的美容院除了向顧客提供皮膚護理等生活美容服務項目,絕對不能開展任何醫療美容項目。但一些美容院打擦邊球,硬生生地在醫療美容上插了一腳。一是自己悄悄做,低價格低成本,三無產品居多;二是聯合外地的營銷機構,到北京上海甚至韓國,再請所謂的國外專家來主刀;三是推薦到整形美容醫院,拿高額提成,最高能拿到50%的提成。
紗帶之下的秘密
高收費并不意味著高品質。
“現在比較成熟的玻尿酸,正規醫院打一針三五千元,但一些美容院卻只要一千多元,連成本都不夠。誰來保證真假?”
不僅是打玻尿酸,以祛眼袋為例,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家整形醫院號稱超聲波祛眼袋,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價格高達5800元;另一家醫院則重在宣傳無痛技術,紅外線搞定眼袋,價格3100元。而據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不管是紅外線還是激光,或者其他名目的祛眼袋,基本上都是傳統的手術方式,內切祛眼袋。”
那么這種內切祛眼袋手術實際需要多少錢呢?僅1500元。經過包裝,搖身一變成為采用進口儀器、紅外光溶解脂肪的“洋技術”,價格就此翻番。
再以隆鼻為例。記者暗訪中,某醫院醫生極力向記者推薦一個名叫“愛貝芙”的隆鼻項目,可以不用開刀,用注射改變鼻子形狀。但當記者來到另一家整形醫院,提出想咨詢“愛貝芙”時,卻被告知:“愛貝芙我們是不做的,我院作為三甲整形專科醫院,必須要選擇在臨床運用廣泛,得到安全認證的產品。”
記者又咨詢了一家直營公立醫院的整形科,得到的說法則是,“我們是愛貝芙定點注射單位,愛貝芙在我們科室已經注射了8~9年,至今沒有出現過問題。”
“那愛貝芙到底有沒有安全認證呢?”
“有的,我院產品都是拿到國家藥監局認證后才能使用。”
隨后,記者在百度[微博]上搜索,得到的答案是:“愛貝芙于1996年獲得歐盟CE認證,在國外已達30多萬人接受注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認證注冊。”
——僅僅是愛貝芙一個項目,各個醫院之間就說法不一。放大到整個行業來看,歸根結底,在價格標準乃至產品標準上,業內至今都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比如目前市場上非常火爆的美白針、童顏針、蛋白線注射針劑,實際上都是沒有得到國家藥品審批的產品。
由此可見,一邊是急劇增長的市場,一邊是信息的極度不透明,催生了整形行業的暴利和高風險。
炒作新概念新技術是常見手段。比如一些醫院會細分類別,重復收費。以外切祛眼袋為例,可以分解成祛眼袋和眼皮提升2個項目,讓顧客花雙倍的錢只做了一個手術。
而價格至今仍是自由定價狀態,只要有人埋單就行。不同城市,整形項目的定價也相差甚遠。北京割雙眼皮的價格可能是合肥的五六倍。
至于打韓國專家牌,更是不少整形醫院的法寶。前文所述韓國整形名醫金孝憲正是如此。
事實上,真正的專家很難得。正規的整形醫院需有衛生許可證書、《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執刀者則需持有《執業醫師資格證》,并且具備6年以上的相關專業臨床工作經歷。消費者只需要去當地衛生部門,查一查這些韓國醫生有沒有備案,便知真假。
央視《焦點訪談》欄目就曾曝光過冒充韓國整形名醫的亂象,指出在北京,眾多所謂的韓國整容專家多為“游醫”,在央視記者調查的8家醫院推薦的14名韓國醫生中,注冊并取得行醫許可證的,只有1人,其余13人均為無行醫執照。
也因此,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現在很多整形醫院“不說韓國醫生直接主刀了,改成請韓國專家來做技術交流和指導。”
赴韓整容大軍
那么,赴韓整容是否更靠譜呢?
來看看應運而生的赴韓整容中介。這些中介提供的服務都大同小異,包括手術咨詢、翻譯、聯系醫院等。微博上輸入“韓國整形中介”,相關用戶就有500萬個。
這些中介常在社交媒體上做推廣,比如在微博上刊登成功案例或廣告來吸引消費者。也有一些暗箱操作手法,比如2013年,29歲的重慶女孩閔闕凡赴韓旅游,行程中旅行團安排了一系列整形外科咨詢體驗,最后小閔取消了行程接受了整形,手術結果卻非常不理想,小閔幾乎毀容。
調查過程中,記者在微博上發現一家聲稱可以提供赴韓整容維權、砍價的“韓國整形交流群”,于是申請加入該QQ群。入群條件是必須加群主QQ驗證通過驗證,沒想到記者與群主互相加了好友后,群主并沒有直接邀請記者進入QQ群,而是向記者推薦起了赴韓整容的項目。
隨后,記者在百度上搜索該群主昵稱,發現該群主長期混跡各大論壇,發布“赴韓整容中介”廣告。據群主介紹,他所在的機構是跨國的整形中介,而他只是負責中國區的業務。如果交易達成,他就會把顧客交給在韓國的同事。
在交流過程中,群主還告訴記者,他們不負責選醫院,記者需要自己選好醫院,只要由中介帶到醫院,他們都可以從醫院那里拿到提成,絕對“保證質量、保證安全、保證服務、保障在韓國出行。”而這里的服務,指的是車接車送、術后護理、購物陪同。術后如果有問題,還負責糾紛解決。記者詢問該中介機構的名字,群主卻避而不談,聲稱可以給記者看營業執照,但要記者到了韓國才可以。
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這樣的中介數量龐大。他們向消費者介紹韓國的醫院,然后在手術費用里提取10%~50%左右的提成。
相對的,這種中介的手術項目報價比在中國醫院做高出很多,甚至比韓國整形醫院官網上的報價還高出10%~40%左右。
假設韓國人手術100元,中國人會比韓國人貴20元。如果找了中介,醫院還要給中介提成。所以最后手術費用就是:120元+中介的提成費用=170元。也就是說如果消費者做10萬元的手術,最終價格會是17萬元。
記者執意要求群主說出他工作的中介公司名字,群主最后回復道:“你可以去找其他中介,不相信我們的顧客我們也不會接待。”
此后,記者又向正在發展韓國業務的整形O2O平臺美爾貝項目負責人周波求證,周波的回答是:“沒聽說過韓方會給中國中介辦理執照。”
如果真如周波所說,中介無法獲得合法的身份,那為什么韓國醫院愿意與之合作呢?周波告訴記者:“韓國大型醫院里都會專門配備會中文的員工、中國版的網站,商談的時候都會有專門的中文翻譯,根本不需要中介介入。”
換句話說,愿意與中國中介合作的韓國醫院,其資質也許并沒有中介說的那樣靠譜。
互聯網突圍
可以說,醫生資質不明朗,產品監管不明確,中韓兩國行業間的信息不對等,都是整形行業急需解決的痛點。如何解決痛點?互聯網思維倒是給整形行業帶來一些啟示。
記者調查發現,在整形行業,有幾家公司亮出O2O平臺概念,試圖改造整形業。現階段這些平臺有兩種模式,一種混搭天貓[微博]和團購模式,消費者通過平臺選擇手術項目,并支付訂金,確定消費后向醫院交付尾款,平臺根據消費項目向消費者收取傭金;另一種則是社區模式,消費者通過其他人的分享和推薦選擇醫院,盈利模式尚不清晰。
以現在很火的整形O2O平臺美爾貝為例。許多整形醫院近50%的收入都投在了推廣上,所以收費居高不下,而互聯網為其提供了一個更為經濟的推廣方案。美爾貝的模式是,整形醫院只要向平臺繳納保證金,就可以和平臺以團購方式合作,推出團購價。對消費者來說價格適中,醫院則依靠平臺增加了營銷,平臺向消費者收取傭金,是三方的共贏。
但這也只是緩解了信息不對稱的痛點。更大的問題還是來自缺乏監管,記者在主打社交模式的新氧整形網上,發現一則聲討韓國FACELINE整形外科醫院的帖子,發帖人是一名叫宓圓圓的用戶,聲稱赴韓整容失敗,至今維權無進展。這篇帖子原始帖已經被刪除,新氧整形網給出的刪帖原因是:“內容已超出一般帖子的范圍,涉及一定的法律范疇。需要對帖子的內容進行一定的核實后才可以發布。”
不難發現,不管是美爾貝還是新氧,畢竟只是中間平臺,沒有權利審核醫院資質,“無法為整容的風險負全責”,所以整個交易過程依然缺乏監管。
當然,這些平臺也在嘗試搭建監管環節。美爾貝就組建了專門的地推團隊,對每一家合作的醫院進行審核。從經營層面上講,這一方法并不容易被復制,一是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現階段我國并沒有針對整形醫院的考核評級,所以游戲規則是美爾貝在制定,而其他平臺可能運用的就是另一套規則了。
總而言之,整容行業最后的消費環節還是需要在線下實施。包括此前提到的藥品監管、醫生資質審核、行業標準等問題,都需要從行業規則上進行改良。現在看來,也許這需要更有力的力量介入。
除了干貨,就是走私貨!——掃描二維碼關注新浪雜志官方微信,專注深度報道。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