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鄒玲
這位在文藝片和商業片市場上都曾斬獲巨大成功的導演,希望證明自己的傳奇還沒有結束,他開始了新一輪與商業力量的對接
門開了,張藝謀穿著簡單黑色T恤,走過來時滿臉露出笑容,依然瘦削。
北京柏悅酒店頂層,CBD中心的喧囂被一道長長的走廊隔開。金色地毯踏上去悄無聲息,在走廊最深處,中國電影界最有權勢,又最受爭議的他就隱身在門后。
他曾經是電影界各種榜單上最耀眼的明星,曾經開創過中國電影史上的若干個第一:最高的投資,最高的票房,最先開啟的中國式大片時代。作為第五代導演中與時俱進的一位,他很巧妙走出了一條將商業化和主旋律結合的道路。他既代表了中國導演中的先進生產力,又同時被批判為迎合政治的“腐朽代表”;他曾經因為對社會底層的深刻反思而聲名鵲起,又因為這榮光迅速消解了個人和公眾世界的界限,甚至他的私生活也成為了攻擊他的最好武器。
現在的他,表現出與過往輝煌不相匹配的謙遜,“屬于任何一個人的時代都會過去。”張藝謀接受《中國企業家》獨家專訪時表示,“但我對電影的熱愛依然還在。”
出品《英雄》以來,他一直身處被批判漩渦的中心,甚至有人說,“批評他成為當下最簡單又最時髦的舉動,因為零風險、高收益。”雖然這對于曾經開山立派的大師級導演有些殘酷,但他必須沉默而又不失風度地去接納這些如暴風驟雨般的批評。
最殘酷的還不只這些。在主流電影觀眾發生結構性巨變的今天,80和90后們熱烈追捧著《小時代》、《致青春》甚至《同桌的你》。63歲的張藝謀,已過天命之年,失去了過去眾星捧月般的擁戴,帶著新片《歸來》,他還能找回屬于他的時代嗎?
爭議“歸來”
滿足目標市場,取悅消費者,讓掏錢的人滿意是當今商業社會的第一法則。但在電影這個文化產業中,這個動作變得微妙,必須反復揣摩拿捏力道,甚至于,這方面越是功力雄厚,越是顯得投機,容易挨罵。曾經游刃有余的張藝謀,也需要不斷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重新選擇自己的產品定位和目標受眾,找到新的平衡點。
恐怕張藝謀自己也沒想到,他的新片《歸來》首先在媒體圈引發了一場意外的硝煙。5月5日,《電影世界》雜志策劃人在媒體看片會后發微博,批評張藝謀《歸來》是“苦難勾兌出的廉價眼淚”,將在5月刊發表深度文章《張藝謀的蒼白歸來》,稱如果受到“威脅”就“大不了關了這雜志”。這一舉動在微博和影評人圈中引起了劇烈的震動,“最近還沒有哪一部影片在未上映前有這么大的爭論。”一名電影營銷公司高管告訴《中國企業家》,“這說明了張藝謀復出后面臨復雜又殘酷的現實環境。”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張藝謀要面對公眾對他的重新審視。在2008年擔任北京奧運會總導演后,張藝謀的品牌價值達到巔峰,但也開始有了“國師”的稱謂。他被認為接近政治權力,也被批評為“太過于向商業妥協”。他開始像文化工業流水線一樣開發文化產品,他參與創立的實景演出《印象》系列,現在正籌備上市;而歌劇、芭蕾舞,甚至廣告、出版,他均有涉獵,幾乎成為跨界最廣泛的導演。他在投資人心目中是“點石成金”的文化“圣手”,卻在電影觀眾的印象中漸漸面目模糊。
知名編劇史航這樣描述他對張藝謀作品的評價:早期的作品如《活著》、《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都是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從《英雄》后的作品,都帶著想迎合別人又想做出一點自己的糾結。“《十面埋伏》幾乎一無是處,《滿城盡帶黃金甲》又用力過猛令人心生反感。”史航代表了部分觀眾的觀點:在功成名就之后,張藝謀已被商業所裹挾。
但是,曾經對張藝謀并無多大好感的史航,卻在看完《歸來》后哭了,發微博力挺張藝謀新作。史航對《中國企業家》表示,“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劇在于人都被符號化了,你只要一說一個人怎么好,立馬有人跳出來說你是水軍。還有人一聽說是張藝謀、馮小剛的片子,他都不看。”
這就是張藝謀的困境:過往的榮耀并未給他的復出帶來多少“加持”,卻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一種“負擔”。
“對張藝謀的批評,甚至包括前段時間內對他超生的爭論,其實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媒介審判。”臺灣著名電影人、也是張藝謀的好朋友焦雄屏對記者評價,“看似他擁有強勢的話語權,但其實卻最容易受到誤解。”焦雄屏說,張藝謀這一代的導演現在很不容易,他們要不斷創新,得跟上快速變化的時代。而國外的大導演,一種類型基本就可以拍一輩子。《歸來》是張藝謀的一次大冒險——放棄了他所擅長的宏大敘事和色彩濃烈的畫面感,選擇用內斂、留白的方式,用“文火慢燉”的功夫娓娓道來一個故事。這是個看似簡單的選擇,對張藝謀來說卻是一場豪賭。
“我常常在拍攝的時候問自己,我是不是錯了?”坐在我們的對面,張藝謀看起來平靜坦然,但能看出他在壓制住自己的激動情緒,“當你的演員們都在充滿渴望地望著你,希望你能用他們熟悉的屢戰屢勝的方式去拍的時候;當你一說這么拍現場所有人都會松口氣,緊跟著就歡呼起來的時候,你能不能克制住那種誘惑,說咱們換種方式?”
因此張藝謀很羨慕李安,作為電影世界中的“印第安納·瓊斯”,李安每一次拍電影都是一次冒險,挑戰已有的成見和秩序包括自己。而作為曾經飽受觀眾批評的張藝謀,他希望用風格大變的《歸來》成為自己的最好證明。
史航感慨,很多年輕導演一場戲一定要14個鏡頭,甚至40個鏡頭,來證明他是干廣告出身的,觀眾一定會目不暇接。在一個不小心踩了四倍速或者八倍速快進鍵的時代,張藝謀選擇用正常的語速來表達一個跟時代脫節很久的歷史情境,這在史航看來需要“巨大的勇氣”。
張藝謀屢屢被人詬病的是對于敏感題材的把握和剪裁,此次《歸來》也不例外。《電影世界》評價該片對原著《陸犯焉識》的還原度不高,認為張藝謀在將劇本送審前,已經把一切敏感內容盡數“自我閹割”,“除了拿一個敏感題材當幌子裝模作樣,拿眾所周知的苦痛勾兌淚水之外,實在很難想象這樣一部電影還有什么更高級的動機和目的可言。”
為什么不拍《陸犯焉識》的前半部分?張藝謀之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批評他沒有正視歷史的人,有些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他說:“當然第一個是禁忌,有很多東西不好拍,一個東西能拍還是不能拍,不是由導演的性格和勇氣決定的。第二個也不想和《活著》一樣,不想直接反映時代,想折射,想留白,用一個家庭去反映時代。電影不是文學的拷貝。”或許也可以看作是張藝謀在某種程度上做了妥協,《活著》是他拍的唯一一部不得公映的影片。
對于張藝謀來說,如何取悅觀眾,這一過去所熟悉和擅長的本事,到今天卻成為被時時拿出來拷問的新課題。
“新二張”
“今天對我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在去年5月張藝謀跟樂視影業正式簽約的發布會上,張藝謀跟張偉平分道揚鑣后首次亮相,紅色T恤,白色休閑褲的張藝謀從口袋里掏出了講稿,一本正經地念了起來,“與樂視影業正式簽約,標志著我從此結束了過去長期無序和不規范的合作模式,開始了與專業團隊科學化規范化的合作。”剛念到這里,人群中就爆發出笑聲。這段被稱為“不規范”的過去,如今變成了張藝謀的禁區,他鮮少提及在跟樂視簽約之前的工作,但他在采訪中,多次表示對樂視給他提供了一個“很安靜”的創作空間,他很感激。
這位曾經在文藝片和商業片市場上都斬獲巨大成功的導演,開始新一輪與商業力量的對接。樂視影業能夠讓張藝謀這個品牌在商業上再上一層樓嗎?
在樂視影業的投資方,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的華北區負責人劉綱看來,張藝謀和樂視的合作,是一種“重量級平臺、重量級人物和重量級事件的合作”,“張藝謀選擇樂視,絕不是因為外界所盛傳的天價合約。”劉綱說,“因為任何一個平臺都可以給他開出這些條件。”在劉綱看來,張藝謀加盟樂視的商業價值,足以跟華誼和馮小剛的合作相媲美。張藝謀和張昭,有望譜寫“新二張”的新故事。
看起來,那些認為張藝謀已經“過時了”的猜測會被資本的強大助力所擊破。“不要再用單純的票房去衡量張藝謀的價值。”劉綱認為,樂視影業可以借助樂視網生態系統的優勢,將借助在智能電視上的領先優勢而創新電影的發行模式,“比如這次《歸來》跟樂視TV的4K電視一起做了一個聯合營銷,也借勢宣傳了電影。”劉綱認為,未來樂視的電影完全可能在電影院做第一次發行之外,在智能電視和網絡視頻的平臺二次發行,這樣未來的收入不僅僅限于票房,還有網絡視頻點播和廣告投放的收入。
“從整個未來中國電影發展的趨勢來看,必須是最有效的資源和有效的市場相結合,所以說張導和樂視的合作其實也是讓他融入到未來互聯網電影這一發展潮流之中。”劉綱評價道。他認為張藝謀的商業價值將在樂視影業中得到最大化,雖然他并沒有直接承認“張藝謀進來前后,樂視影業的估值提升了8個億”的傳言,但他透露樂視影業將會爭取在明年IPO實行“注冊制”后上市,“預計在今年下半年,我們會完成樂視影業的股份制改造,公司會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在創業板申報上市。”
張藝謀或許將從資本市場中得到應屬于自己的價值。十年前,他完成了中國式大片的“突圍”,十年后的今天,他也要在被后浪“顛覆”前走到觀眾中去,但問題在于這一撥觀眾跟他所熟悉的熱愛他的人們,已經屬于兩個時代。
張藝謀看起來謙虛的另一面,是他深知自己不可能永遠站在“潮頭”,但他會退后一步,觀察這個時代。“從現在起到未來的十年,是中國電影最好的時代。”他會跟年輕的導演交流,比如郭敬明,他看完《小時代》后會跟他建議,“你最后一場戲是不是這么處理會更好一些?”他也追美劇,《24小時》、《行尸走肉》、《紙牌屋》都沒錯過。他每天半夜都會看一部電影或者美劇才睡覺。《紙牌屋》出來以后,他驚嘆竟然有這樣的發行方式,一次性投放市場,而不再是過去那樣每周一集。
雖然很少上網,但他敏感地意識到:“互聯網已經極大地改變了我們國家的許多東西,包括政治。”互聯網甚至成為張藝謀跟樂視影業合作的主要原因,“樂視影業定位是做互聯網時代的電影公司,我一聽,哎,這挺好。公司員工平均年齡27歲,這才是未來。”張藝謀笑著說。
“美國電影市場用了30年,票房達到100億美元。中國電影票房在2010年達到了100億人民幣,如果要達到100億美元很可能只需要8-10年的時間,甚至會更短。”劉綱表示。另一個事實是——中國電影市場的高速發展,讓任何一個導演喪失了長期占據市場老大地位的可能,即使他是張藝謀。
“其實不用去評價,誰的時代過去了。我在電影節看到很多滿頭白發的導演,”張藝謀將自己深深陷入了沙發之中,“他們一直在導,常青藤一樣,很厲害。你對他們說,屬于你的時代過去了,其實屬于他們的時代早就過去了。但他們的作品整整影響了一代人,這就是傳承。”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