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讀:[網絡版專稿]雇員希望能獲得更多對自己工作安排的控制力,主要在什么時候、在哪里工作這兩個問題上。
昨晚和美國同事開電話會議到很晚,今天早晨想晚點到公司;接下來2個小時,是否可以去星巴克工作,一個人思考寫點什么 你是否經常會有這樣的愿望,但是卻被9點準時進辦公室、老老實實坐在辦公桌前等公司文化給釘住了呢?
彈性工作制,是一個互聯網企業經常實行的管理模式。對于員工到達和離開公司的時間不做限制。還記得李一男當年從華為到阿里之后,對于一個那么開放的工作環境極為不適應。移動辦公對于創業公司、自由職業者也已是廣為接受的概念。但是更多類型的企業是否能加入彈性工作的隊伍中來呢?
中國普遍的工作文化中,“被看到”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坐在辦公室里,老板不走,你也不敢走。不過,即使坐在那里,維信上一直在抱怨,工作效率極低,更是事實。
但是,辦公室里的新生代們似乎并不愿意像前輩一樣忍氣吞聲,磨去自己的銳氣。雷格斯(Regus)公司最新的調查顯示,63%的受訪者希望獲得彈性工作制來給自己減壓,而在香港只有37%的公司提供彈性的制度。面對這個矛盾,考慮換工作就是雇員們心里必然萌發的念頭,“裸辭”已經不是一個需要思前想后的決定了。利用“gap year”去新西蘭打工,在東南亞自我流浪2、3個月,是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年輕雇員是能更大聲喊出,希望能4點下班去健身房鍛煉,然后晚上接著干活的族群。
雇員希望能獲得更多對自己工作安排的控制力,主要在什么時候、在哪里工作這兩個問題上。特別是大城市的交通狀況,令很多人為趕到辦公室花費巨大精力,到了辦公室后反而進入休息放空狀態。
那企業是否應該去做彈性工作制的改革呢?
彈性工作制在公司高層口中經常是一件“應該被推動”的事情,阻礙似乎是來自中層管理者,員工都不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似乎就難以管理了。但事實上,高層是否對公司管理風格和文化實行轉變,從固定工作制,轉變為以目標導向,并對工作場所的結構做重新思考,是至關重要的。
Regus東亞區總裁韓藍霆(Hans Leijten)認為,雇員希望通過彈性工作制來減壓、提升生產效率;減少大型總部型辦公樓的建設,更能為公司帶來可觀的成本削減。他舉例美國7-11,有一個精簡的總部,更多的員工是利用Regus的辦公網絡,在靠近門店的地方建辦公室。還有美國Yellow page公司,從原來自建的18個辦公室,轉為利用Regus的辦公網絡,形成了130個辦公室,雖然增加了地點,讓員工可以更靈活地選擇辦公場所,但是成本反而更低了。具體案例中出現的管理風格轉變的成本、具體的收益,現在已有更多的公司對這種形式開始感興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