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阻礙甚至扼殺了,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創新?是投資人的功利,行業巨頭的獵殺,
還是一場由創業者參與的、集體無意識的合謀?
兩年多前,章堅就意識到了“干爹”的重要性。
那時,他從前來商談投資的VC(Venture Capital,風險投資,下稱“VC”)投資人嘴里第一次聽到了這個說法:“你所做的這個東西,在美國有‘干爹’嗎?”
不湊巧的是,他們沒有這樣的 “干爹”。章堅的公司試圖推出的“健康管理服務”,是基于中醫理念的,沒有成功的“美國樣板”可以印證它的未來前景。當然,它也不像今天這樣擁有400萬人次的用戶數據。
而沒有“干爹”的后果,是章堅始料未及的:他和投資人之間的溝通因此變得坎坷,投資人甚至以“控制風險”為由要控股這家公司,最終,交易談崩了。當然,碰上這些喜歡“干爹”的投資人,并不是章堅的運氣特別差。尋找一個成功的“美國樣板”,更像是中國創業者必備的“基本素養”,在互聯網領域尤其如此。
直至今日,Copycat(模仿、山寨)在中國仍幾乎等同于“互聯網創業”。從第一代創業者開啟“海外模仿”大幕后,中國互聯網似乎一直在這條道路上尋求自我升級,卻始終無法如愿。即便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企業”騰訊,也依然認為“模仿是最穩妥的創新”。
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諺語:“Curiosity killed the cat”(好奇害死貓)。由此可見,創新是何等的危險。這似乎為Copycat在中國的橫行,提供了最好的注解。不過,美國互聯網領域,依然是Curious Cat(好奇貓)的樂土,很多創新企業不但沒被“殺死”,反而成為了偉大的公司。按照互聯網觀察人士謝文的說法,在那里,幾乎每8年,就會誕生一個“代表互聯網世界主流模式”的公司,從雅虎到Google,再到Facebook。
這仿佛是“美麗新世界”的互聯網版本。這個世界的秩序被嚴格界定:美國“干爹”們負責創新,中國創業者們則專注于山寨、漢化。而“暫時的成功”,則像“唆麻”一樣讓中國的創業者們安于現狀。
很多人都表示,中國急需一個類似Google、Facebook的“偉大公司”來驗證“創新”的可能。但更多的人卻說,中國沒有產生偉大公司的土壤,如果非要加上一個期限,那么至少是30年。
但或許,我們不需要等待那么久,如果我們能夠更早地了解:到底是誰,殺死了中國的“好奇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