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oda Modern Agriculture: wins at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本刊記者 李路陽 劉玉
超大現代農業集團(以下簡稱“超大農業”)是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董事局主席郭浩從20世紀90年代初便全身心投入農業。他從生物有機肥和優質種子的研究做起,經過多年耕耘,2000年12月, 超大現代農業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農業公司,開創了中國農業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的先河。超大農業以超前的戰略定位,開始科學布局全國基地,截至目前,已在中國15個省(市、自治區)40多個具有得天獨厚自然生態環境的地方建立了自有產業基地,實現了南北基地互通有無,全年365天每天有貨供應。超大農業緣何能成為“超大”?超大農業的核心競爭力又是什么?超大農業的當家人——董事局主席郭浩的追求與夢想又是什么?為此,《國際融資》記者獨家采訪了這位不尋常的硬漢——超大現代農業集團董事局主席郭浩
選擇農業,以戰略引領企業持續發展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軍人家庭出身的郭浩憑著與生俱來的闖勁,毅然放下軍工企業的“鐵飯碗”,選擇了“下海”做電子貿易。他為中國國內許多研究機構引進了大量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同時也為自己賺得了第一桶金。20世紀90年代的福建,與郭浩一樣跑贏市場的民營企業家就像雨后春筍,但這些企業家中相當多的人把賺來的錢很自然地投向了增長勢頭強勁的股市、樓市,郭浩卻沒有跟風,而是把錢投向了當時少有問津的長線投資項目——農業。
當《國際融資》雜志記者好奇地問及原因時,郭浩這樣告訴記者,在他童年的記憶中,小河里、稻田中隨處可見魚、蝦、泥鰍,而今已難覓蹤影,農田里已基本看不到多樣生物,甚至一些河流里的魚蝦都已滅絕。由于農耕地大規模使用化肥,以及工業制造導致的環境污染,使老百姓的癌癥發病率比之“文革”前急劇增加。如果農業的發展以犧牲人類健康與居住環境為代價,那是可悲的。“老百姓天天都要吃蔬菜,為什么不能通過有機肥、種業的研究,生產健康的、有機的、綠色的蔬菜呢?這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市場也非常有前景啊!”他感慨地說。
于是,他請來農業專家、學者對項目可行性做調研,結果發現,使用傳統的氮、磷、鉀等化肥后,只有三分之一被植物吸收,而另外的三分之一形成硝酸鹽等有害物質殘留在土壤里,還有三分之一滲透到地下水中并造成污染。化肥的濫用對環境造成的巨大污染已是不爭之實。
從1991年開始研究生物有機肥,到1993年下決心創辦一家挑戰傳統化肥,研究、生產對環境無任何污染的生物有機肥的農業公司,其間,郭浩整整花了兩年時間進行市場調研和應用試驗。當時用于農業的生物菌主要包括解磷菌、解鉀菌、固氮菌等,菌種使用一段時間后活力就會衰退,需要重新提純塑狀,挑選出好的、大的、具有活力的生物菌作為菌種,才能繼續繁殖。郭浩與他的合作者們由此而生靈感,決定以“超大”注冊企業的名稱,讓企業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中永保活力,做大做強。
對投資農業產業鏈的戰略選擇,他這樣解釋:“真正的企業家應該有商業經濟的頭腦,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對市場深刻的了解,確定項目是否能做。即便是個能做的好項目,如果用人不當也會失敗。”
自1994年郭浩創建超大農業公司后,他便舍掉電子貿易,全身地投入到這一讓他始終充滿激情的事業中,而且還集合了一批專家學者有識之士為超大農業出謀劃策。和很多早期民營企業不同的是,郭浩注重用人,但絕不用家人和親戚,而且也不允許家人和親戚在公司工作。他從一開始就強調對企業戰略和科技研究的投入,強調通過分析國際上農業企業的發展經驗、先進技術,以及中國發展農業的相關國家政策,為企業設定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規劃。
比如:超大農業創立初期對生物有機肥項目的研究與開發,與肥力高、田力寶等大型企業上馬的有機肥項目相比,無論從規模還是知名度來看,都遠遠不及,但郭浩依據其戰略研究部門對生物有機肥前景的縝密研究,認定這是一個非常廣闊的市場,并持之以恒地對研發投入。
又比如:超大農業在對生物有機肥進行市場調查時發現了一個現象,同樣是辣椒、白蘿卜,品種好的與品種一般的之間,價格相差懸殊。根據這一調查信息與深入研究,郭浩又做出一個決定:超大農業將對優秀品種的種子投入研究。對這個選擇的解釋,郭浩這樣說:“因為種子的研究和肥料的研究是極其相關的,當研究種子的時候就要涉及施肥,如西紅柿、白菜、辣椒等不同植物栽培時,各需要使用多少有機肥?底肥該放多少?追肥該放多少,這都要研究。當時,我們公司聘請了一大批中國國內生物專家和土肥專家。”
由于將種子和生物有機肥進行同步研究和應用試驗,超大農業在公司創立幾年后就培育出小西紅柿(即櫻桃番茄),并于1996年首次大面積種植42畝。“這種小西紅柿在當年是十分罕見的,中間商看到后感到很新奇,當即就提出以每斤3.1元、3.2元的價格收購。此后,中間商更是三天兩頭過來采購,直到這42畝的小西紅柿被采摘完后才罷休。”說到此,郭浩仍掩飾不住內心對當年成功收獲的那份由衷的喜悅。
這塊試驗田采摘結束后,超大農業不僅獲得了彌足珍貴的試驗數據,還意外地獲得了令他們所有人驚愕的收益。一斤小西紅柿的平均采購價達3元人民幣以上!一畝地的小西紅柿產量接近一萬斤,42畝地的收入就達到了120多萬元人民幣。當他們把研究人員的工資、地里使用的生物有機肥、農藥,甚至一毛錢左右一根的竹竿等費用統計后發現,一畝地的小西紅柿的種植成本僅為4000多元,42畝小西紅柿的利潤竟高達百萬!這樣的投入產出比,讓郭浩真切地嘗到了科學種菜的甜頭,感受到了科技對農業發展實實在在的幫助。郭浩對《國際融資》記者說道:“科技對于農業企業非常重要,用我們的口號來說,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精’。”
這一次蔬菜試驗田的成功,催生了超大現代農業戰略研究所、科技研究所和專家智囊團三位一體自主創新體系的誕生。1999年,經福建省科技廳批準,主要承擔該公司綜合性政策研究、決策建議任務的戰略研究所和承擔農業技術研究的科技研究所正式成立。兩所擁有一支年輕化、知識化的學習型研究隊伍,依托聚集國內外著名專家的超大現代農業智囊團,在促進中國農業現代化及企業跨越式發展等方面,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
超大農業的戰略研究分析,為郭浩及其公司管理團隊決策企業戰略向蔬菜領域調整,實現兩條腿走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他們一方面研究肥料、種子,一方面種植銷售蔬菜,并為此成立蔬菜產銷公司,拓寬市場渠道。
郭浩對《國際融資》記者說,他們做出這個戰略調整,是因為看到了蔬菜種植行業的兩個突出特點:“第一,種植業的抗衰退能力很強。從人類開始種菜以來,蘿卜、白菜的樣子就沒有什么改變,如果以科技、有機、健康的方法去種植,它的市場前景就更加廣闊了。這個行業不受戰爭、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時,根據相關數據統計,香港蔬菜的需求量比平時多了10%以上。更何況在大家都追求健康、綠色食品的今天。所以,種植業是持久、穩定的。第二,種植業的現金創造能力非常強。農田里種出的瓜果蔬菜,無論是大型企業來采購,還是普通百姓來購買,都必須付現金,不能賒賬。一茬菜種完之后馬上變現金,365天,天天有現金收。”
借助資本,構建獨有的超大農業基地布局
企業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而郭浩給超大農業制定的目標是做行業的全球老大。為此,他必須將構建超大農業產業鏈的愿景變成現實,而這些必須依靠足夠多的資金才能實現。對一家從事種植業的民營企業來說,要想得到大額資金發展企業,惟一的渠道就是到資本市場融資。
2000年,超大農業終于走向了上市之路。在香港IPO時,郭浩向投資人介紹了自己的三項優勢:“第一,作為董事會主席,我有著十幾年做農業的經驗。第二,超大農業有著非常成熟的綜合團隊,在企業管理、規劃種植、戰略研究和產品研發方面的能力都很強。第三,中國有13億人口,這是個巨大的農業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投資人聽后都欣喜不已。
2000年12月15日,超大農業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農業公司,開創了中國農業企業國際資本運營的先河。
在談及企業上市后的變化,郭浩認為感觸最深的有這么三點:
第一,企業管理得到了極大改善。公司上市并與國際接軌后,企業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和條例,在管理、國際交往等方面,超大農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超大農業吸收了許多先進的管理技術,企業的相關信息都會及時申報,并告知投資者。成為公眾公司之后,企業的管理不再是一言堂,否則的話,個人行為可能會左右公司的發展。投資者在投資的同時也給超大農業帶來多方面的經驗,比如,與企業的管理層交流,介紹國際上大型農業公司與超大農業合作,這對企業管理的提升有著很大的幫助。超大農業雖然是一家農業企業,但上市之后就要按照工業企業的標準去管理,實現工業化、信息化、規模化、智能化、制度化。“要把科技創新與國際先進的管理制度相結合,這是很重要的,也是一個企業的大戰略和生命。”郭浩強調說。
第二,上市解決了企業的融資難題。農業企業的資本金投入非常大,特別是種植業,需要大量土地。另外,農民的土地往往是不規則的,在規模化后,往往不能直接拿來犁田種菜,而需要先做規劃。比如1萬畝的土地,需要先規劃成以100畝或500畝為單位的方塊,排水、灌溉等系統都要配套。作為現代農業,不能完全靠天吃飯,必須靠科技等人為可控的方式去生產、種植自己的產品,既要保證下大雨時田地不被淹,又要保證干旱時能得到灌溉。這些都需要投入必要的基礎設施作保障,資金需求非常大。上市后,資金投入問題得到了解決。郭浩說:“一個行業做不大,很大因素是缺乏資金,當一個企業擁有300億、500億的時候,相信這個企業就能在中國大地上建立一個世界著名的、有影響力的、經濟效益好的公司。”
第三,上市促進了企業科技創新。自主創新能力關系到企業的發展和未來的后勁。超大農業通過引進高科技,研發出具有自主創新、自主知識產權、自有專利的蔬菜品種,這對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和分工,意義非常重大。超大農業生產的網紋瓜,在香港超市里十分熱銷。“具有科技含量的超大農業蔬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是有競爭力的。”郭浩很自信地說。
第四,靠資本市場融到的資金,超大農業加快了基地建設和產業布局,因而帶動了就業,帶動了農民走上致富之路。由于蔬菜行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目前,在超大農業從南到北各基地工作的農民工有三萬多人,旺季臨時招聘的合作者還有20多萬人。
超大農業投資產業基地,與眾不同的獨特之處是戰略規劃為先,構建中國國內獨有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基地布局。
一是經緯度布局。以西生菜為例,超大農業組成獨立的團隊研究、種植西生菜,包括成本核算也是獨立的。團隊從河北壩上基地到北京平谷基地開始,再從山東基地到江蘇基地,最后到福建基地,由北向南種植西生菜。第二年又開始這樣的順序,實現產品供應的常態化。目前,超大農業的多個品種的種植已經形成了良性循環,通過統籌規劃,又進一步實現了土地利用的最大化。
二是高中低海拔布局。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憑借著基地布局優勢,超大農業解決了北京奧運會近90%的蔬菜供應問題。當時正值8月,全國各地氣溫都普遍較高,超大農業就在全國選擇了一些海拔較高的地方進行種植,比如:海拔在1500米左右的陜西馬欄基地,海拔在1100米左右的河北壩上基地,海拔在800~1000米左右的福建永泰基地。這就保證了超大農業的多樣性蔬菜在夏季也能供貨。郭浩言簡意賅總結道:“我們的基地布局方式,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土地、資源和氣候,使企業能夠持續向市場供應多樣性蔬菜。”
抓住創新,以科技成果應用抗衰杜患
超大農業的專家智囊團由許多院士、教授組成,他們為超大農業出謀劃策,還會將課題安排給合適的大學、學院去研究。戰略研究所從事企業的宣傳、戰略規劃和全球農業的研究,研究全球大型農業企業的發展史,研究它們的歷史軌跡是怎么發展的,學習它們的經驗,避免它們出現過的問題。這使得超大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少走了很多彎路。而超大農業的科技研究所,云集了一大批中國國內專業的生物專家和土肥專家對超大農業產業鏈相關的高新技術進行系統性研究。不僅如此,還與中國農業大學(微博)等專業大學開展了有針對性的緊密型合作。
在防范風險方面,超大農業利用高科技成果,在生產種植過程中使用遠程診斷系統,由專家嚴格把關。在超大農業的各地基地中工作的大多都是些農業專業的技術員,當出現病毒或發生病蟲害時,技術員一旦無法解決,就可以與超大農業總部聯絡,用攝像頭拍攝下植物病變部位,總部的一大批值班專家就可以通過可視電話進行診斷、討論,研究如何用藥、如何解決。
不僅如此,超大農業的風險控制體系還體現在他們利用全國南北基地布局防范局部自然災害的完善預警機制上。有一年,浙江大部分地區遭受暴雨災害,超大農業的浙江基地受淹,幾千畝地的一茬菜就這么瞬間沒了。超大農業即刻在全國各基地啟動了預警機制,將全國基地的蔬菜及時調運到浙江各縣。沒想到的是,超大農業從全國各基地調來的蔬菜還沒運到批發市場,就被銷售商整車高價買走。盡管洪災導致超大農業浙江基地損失慘重,但由于超大農業的基地布局已經覆蓋了南北15個省、市、自治區,堤內損失堤外補,扣掉運費和自然災害損失,超大農業不僅沒賠錢,反而賺到了比以往更多的錢。
超大農業內部有一個智能系統,可以將下層管理者的建議越級上報到公司最高領導。2001年,就有人向郭浩建議成立企業自己的物流公司。盡管事先郭浩已經派人到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調研了現今國際物流管理信息,但在當時他卻并沒采納這個建議。因為他看到,當時中國車輛運輸超載現象嚴重,20噸的卡車竟然敢載80噸、100噸的貨。超大農業如果也這么做,既不安全又屬于違規;如果不這么做,成本又勢必比別人高。因此,他提議此事暫緩。到了2005年,郭浩自己卻重提這一想法,建議集團建立冷鏈物流系統,投資成立這樣的物流公司。因為2004年《公路法》修改后,對違規超載做了嚴格的界定和嚴肅的處理,運輸行業已變得更加有序,成立物流公司時機也更加成熟了。他的提議在公司董事會上一舉獲得通過。隨后,超大農業一次性購買了70輛德國奔馳的車頭和冷鏈車廂;接著,又在不長的時間內,分批購買了總數達200多輛的運輸車輛,成立了名為“慶元超大運輸有限公司”的冷鏈物流公司。經過幾年發展,郭浩欣慰地對《國際融資》記者說:“到現在為止,這個項目的盈利還是不錯的。”
郭浩將企業在蔬菜種植和銷售上的成功復制到水果,超大農業選擇在江西種植了幾萬畝的南豐蜜桔,并施以生物有機肥。郭浩說:“幾百年來全中國就那么一個地方生產這樣的小桔子,但從來就沒出口外銷。我們超大農業投資這個項目后,將它打入歐洲和香港市場。在香港的價格翻了一番,在歐洲的價格就更高了,翻了幾番。”
在郭浩看來,中國產品能否被其他國家接受,要考慮兩個關鍵問題:一是產品是否適銷對路。起初,南豐蜜桔遭到了歐洲市場的抵制,后來,郭浩干脆就把歐盟相關委員會的成員請到江西基地,讓他們親眼目睹、親自品嘗南豐蜜桔,讓他們從心里認可南豐蜜桔不會沖擊他們歐洲原有的桔子市場。就這樣,南豐蜜桔順利進入歐洲市場。二是農產品質量是否達標。以農藥為例,有些農藥,標簽上成分看似一樣,但有的廠家會在未標明的情況下添加其他物質。他舉例說,超大農業科技研究所曾對17家廠商的同一農藥做過化驗,發現其中只有兩家沒有摻東西,其他15家廠家都或多或少添加了殺蟲成分,而說明書卻沒有標明。農民對此是沒法把握、沒法化驗的,其結果是千家萬戶種的農產品指標難以保證。郭浩說:“超大農業對各基地作物的用肥、用藥都有嚴格規定,確保指標控制。”
近20年來,超大農業持續投入大量科研經費,研究、購買高新技術。其中最大一筆是2010年超大農業斥資五億美元購買的一項與蔬菜相關的重大生物技術的全部專利。這項技術被相關機構評為當年美國十大發明專利之一。該技術的關鍵意義在于將四種感冒病毒的抗體通過提純導入種植的蔬菜,人們吃了這種蔬菜后,身體就能產生抗體,不會再患感冒,也能防乙肝病毒、SARS、禽流感等。郭浩認為,這項技術很有可能會對中國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
已建立自產、自銷完整渠道,并給超市、菜場進行物流配送的超大農業,從2003年開始,就將超大農業產品貼上了名片大小的身份證,身份證上標明了產地、采收日期、采收員、驗收員等等信息,成為中國首家給農產品發身份證的企業。郭浩說:“企業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我們就是要通過不斷地完善,真正做到農業企業工業化、信息化、數據化。”
現在,超大農業已進入中國500強企業之列,但郭浩希望“超大”能成為世界級的品牌,希望“超大”能從一個企業品牌轉變為產品品牌,使全球銷售終端的客戶都知道自己購買的商品來自中國。雖然貼著“超大”品牌的食用菌產品已出口日本等國,雖然貼著“超大”品牌的南豐蜜桔已進入歐洲市場,但他仍然希望全世界更多的國家和地區老百姓能夠知道中國還有一個講信用、重質量,生產、銷售綠色、健康蔬菜水果的超大農業。
對企業的未來,郭浩很理性地分析說:“中國的農產品市場面對的是13億人口,市場空間巨大。我們測算過,超大農業的產品占中國市場的份額還不到0.4%。雖然我們的企業已經做得很大了,有百萬畝基地,但仍然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發展的前景還非常非常大。”(人物攝影 王南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