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吳杰
“虧損年年有,今年大不同。”某火電企業員工在QQ上寫下了這樣一個簽名。
入職不久的小陳(化名)向記者抱怨:“原以為進入電力企業,會令人羨慕不已。事實不是那樣,企業虧損,又不能不發電,于是越發越虧,連我們的工資福利都受到了影響。更令人煩心的是,企業明年要執行新的排放標準,壓力很大⋯⋯”
小陳所在企業的虧損,在電力行業絕非個別現象。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部六省、東北三省的火電企業已全面虧損,甘肅、貴州、云南、四川、青海和重慶也出現全面虧損。而據中電聯發布的行業報告:1-7月,華能、大唐、華電、國電、中電投五大發電集團的電力業務合計虧損74.6億元,同比增虧82.7億元,其中火電業務虧損180.9億元,同比增虧113億元,各個企業已不堪火電虧損之重。
在煤價不斷高企的背景下,虧損一詞成為火電企業幾年來不曾改變的標簽,甚至已經令聽者麻木。然而虧損久了,新舊矛盾積攢到一定程度,便會帶來難以預料的后果。火電企業的生存質量、扭虧之道,值得關注。
深陷巨虧
“不能再虧了,我們大部分電廠已開始摻燒劣質煤,員工已經開始降工資了。”這番話,正是一些火電企業的真實狀態。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能源企業高層論壇上,華電集團科技環保部環保處處長孫衛民透露,預計2011年虧損額超過100億元。2008年至2010年華電集團火電企業三年虧損分別是64%、33%、44%,累計虧損高達125億元。“很多電廠現金流已斷,甚至有部分電廠負債率已經接近150%。”孫衛民表示,華電集團目前很多電廠所欠煤款都無力償還,“連煤矸石都當煤炭燒了”。
大唐集團總經理陳進行不久前也表示,大唐集團整體經營狀況今年沒有得到有效改善,虧損進一步加劇。
由于煤價高企,2008年以來五大電力集團火電連年虧損。2008年-2010年三年間,僅五大電力集團火電累計虧損額就達到602.57億元。如果算上其他火電企業,近幾年深陷虧損泥潭的火電行業虧損可能上千億元。
然而,諸多火電企業的煩心事還不止于此。被譽為世界最嚴標準的環保新規,明年1月即將執行。“兩年內完成所有機組的脫硫、脫硝和除塵的新標準改造”,環保部不久前新修訂完成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讓火電企業如坐針氈:高煤價、連年虧損和負債累累已把火電企業搞得疲憊不堪,剛剛完成改造的現有機組和新投產機組又將面臨新附加成本投入,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向《國企》記者表示,按照初步估計,以2010年全國火電裝機容量7億千瓦為基準,火電企業投入的脫硝成本將達2000億元。在電煤價格持續高企、火電企業虧損嚴重的情況下,即將執行的火電廠污染物排放新標準必然會增加火電企業的發電成本,如果電價上調無望,火電企業虧損必然進一步擴大。此外,目前實行的貨幣緊縮政策導致火電企業經營成本大幅上升,現金流日益惡化。
除煤價居高不下之外,五大發電集團的多元化發展戰略造成其財務費用快速增長,利息支出不斷增加,也導致了整體運營成本上升。還有一點,火電企業燃煤使用效率、經營管理水平仍然不高。這些都是造成火電企業巨虧的原因。
任浩寧表示,從我國電力結構上來看,無論是裝機容量還是發電量,目前火電發電占比高達70%〜80%。火電業務仍將是我國發電行業的最重要構成部分。在這樣暫時難以改變的格局下,如果火電運營出現問題,必將危及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政府有必要通過一定的措施解決火電企業的虧損問題。
調與不調?
“調電價似乎已經是陳詞濫調了。近年來每年都要喊幾次。但也是迫不得已尋求的出路之一。”這反映了一些火電企業內心深處的無奈。
在通脹壓力有所緩解的背景下,電價在全國范圍內上調的必要性、可能性正進一步加大。同時,明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火電廠排放新標準,也增加了上調電價的緊迫性。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1月30日宣布:從12月1日起銷售電價每度平均上調3分錢,居民基本用電價格暫不上調。新一輪調價延續了此前的上調電價方案。今年4月10日,發改委上調了12個省份上網電價,上調幅度在2分/千瓦時左右。6月1日,發改委又上調了15個省市工商業、農業用電價格。本輪調價先上調非居民電價,估計以后逐步對居民用電價格進行調整。考慮到電力企業的全國性虧損,本輪調價范圍也不再限于局部。
據測算,1分/千瓦時的上網電價提升,可以減輕約25元/噸原煤價格上漲的成本壓力。以平均水平測算,上網電價上調2分/千瓦時,電力企業盈利方可恢復至2010年末的水平。
“近水救近火”,在目前情況下,對于緩解火電企業虧損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自然是提電價、壓煤價。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認為:“考慮到部分地區出現嚴重的電力短缺及火電企業虧損嚴重,現在上調電價還是比較現實的。電價遲早都要上調,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新一輪調價預期的落實,對提升電力企業業績有一定積極作用。但煤炭價格充滿不確定性,根據以往經驗,電價提升帶來的利潤空間可能很快又會被上漲的煤炭價格所吞噬。
瑞銀證券的研究報告就指出,考慮到即將到來的年度煤炭合同談判,發改委此時調電價恐怕又會給煤價上漲找“借口”,這是大家所不愿意看到的。
簡單提電價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電力企業的虧損問題。況且,電價上調并沒有那么容易。電不同于普通商品,關系千家萬戶和國民經濟運行,容易陷入兩難境地:不調,電企繼續虧損;調上網電價,雖然有利于減少火電企業虧損額,提高其發電積極性,緩解電力供應緊張局面,卻會壓縮電網企業的利潤,出現中央與地方及不同部門間的利益博弈。上調銷售電價,難度更大。國網能源研究院經濟與能源供需研究所所長單葆國曾向《國企》記者表示:在保增長保就業原則的指導下,很多企業盈利水平低,如果電價太高就很難生存。因此,上調銷售電價要考慮居民承擔電價能力和對企業經濟發展的影響,防止推高通脹水平,應逐步疏導。
煎熬中的應對
在水電乏力、火電巨虧、電力供應緊張的情況下,以五大發電集團為代表的國有發電企業承擔起了保障電力供應的責任。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來看,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火電累計平均利用小時數3986小時,同比增加193小時。火電發電量占全部發電量的比重為81.5%,同比提高6.9個百分點。指責火電企業由于虧損而減少發電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與其他發電集團一樣,國電集團的發電裝機中,火電裝機占據主導地位,接近80%。其巨額虧損正是來自于這一塊業務。11月11日,國電集團總經理朱永稱,國電集團的高科技、煤炭、物資物流、金融等相關產業以1/6的資產為其創造了近3/4的利潤。這也造成一種尷尬:主業的火電業務虧損不止,其他業務負責彌補虧損。這種發電業務盈利難的狀況正是五大發電集團生存狀況的縮影。多元化經營雖支撐了發電業務,卻面臨質疑。
除了多元化經營外,五大發電集團紛紛通過資本市場解決因火電虧損導致資金鏈緊張的局面。
10月29日,連續兩年巨虧的漳澤電力資產重組方案出爐。同煤集團通過向漳澤電力注入其四家電廠及兩家煤礦,從而取代中電投成為漳澤電力的控股股東。這是五大發電集團將旗下深陷虧損泥潭的火電上市公司控股權出讓的第一例。此外,華電集團掛牌轉讓了其寧夏大唐國際大壩發電有限責任公司20%股權。國電電力于8月22日-11月11日間,通過上海證交所累計售出國電南瑞股份1247萬股。
電企處理旗下火電資產的又一個方向則是煤電一體化。近日,中國電力與中煤宣布總投資49.8億元成立合營從事投資、建設及經營的燃煤發電站,中國電力及中煤各持股80%及20%。今年以來,中國神華頻頻收購電廠,火電規模愈做愈大,充分發揮煤電一體化優勢。根據神華的中期財務報表,截至今年6月底,集團控行并營運的燃煤發電廠總裝機容量達到29860兆瓦,較去年底增加4.3%。
火電巨虧之下,對于火電企業熱衷的煤電聯動或煤電一體化,任浩寧認為只是治標之策。他向記者解釋說:“煤電聯動等于是將煤價上漲的成本由火電企業轉移到消費者頭上。煤電聯動可以轉嫁火電企業購煤成本,減少火電企業虧損,但是如果沒有形成競爭性的供電市場,則這些成本最終將由消費者完全承擔,不能給火電企業增加降低成本的動力,因此煤電聯動并非長久之計。至于煤電一體化則是用煤炭行業的利潤彌補火電行業的虧損,它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火電企業的虧損問題,屬于治標不治本的舉措。因此,無論是煤電聯動還是煤電一體化,都不是解決火電企業虧損的根本之計。”
火電企業想要扭轉如今的虧損局面,決不能僅僅寄希望于電煤降價和電價上調,拓展主營業務種類,尋求新的利潤收入來源以增加資產減輕負債,將是火電企業用來自救的一條出路。此外,還可以考慮降低企業管理費用、降低煤炭運輸成本、節能降耗等方式。
不懈的呼吁
國家發改委關于居民基本用電價格暫不上調的電價調整舉措不僅讓巨虧邊緣的火電企業長出了一口氣,而且沒有增加居民基本用電支出。這一利好對火電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既解決了燃眉之急,短期也有助于改善火電企業的巨虧局面。不過,這并不是治本之舉。
“唯有積極推動電力體制尤其是電價形成機制改革,推動輸配分離、競價上網,構建競爭性的發電市場和供電市場,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是眾多電力專家多年來不懈的呼吁。
“火電企業的巨虧來自于受兩頭夾擊,煤炭價格已經市場化,上網電價則由政府管制并且只能賣給議價能力強的電網企業。”天強管理顧問總經理祝波善告訴本刊記者,“巨虧,只能說明我們的電力體制改革還不到位。更糟糕的是,發電企業再怎么投資也缺電,國家經濟景氣與否都缺電,電荒不時冒出來,這就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了。”
在電力體制改革難以推進的情況下,五大發電集團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火電業務虧損的問題。因為煤價上漲導致發電成本不斷上升,而上網電價難以上調。包括多元化、煤電一體化等舉措無法長久解決火電企業當前面臨的窘境。
“拯救火電企業的關鍵一步,就是電價形成機制改革。”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向記者表示,電價是市場配置資源最重要的手段,也是電力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合理的電價形成機制一方面可以充分反映火電企業的發電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推動火電企業互相競爭,推動發電成本的不斷下降。效益與效率兩者兼顧才是解決火電企業虧損的根本方法,而合理的電價形成機制正是為了在效益和效率之間求得平衡。
電價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競價上網,通過輸配分開構建一個競爭性的發電市場和供電市場,發電企業根據成本變化和市場供需確定電量和電價,而非采取一刀切的政府定價。在電力未來實現自由交易的情況下,上網電價變得富有彈性。電力充足時,上網電價自動下降,電力緊張則電價自動上漲。這就保證了煤價上漲帶來的成本可以轉移出去,競爭帶來的好處消費者也能夠真切感受到,所謂的煤電矛盾便不復存在。
日前,國家電監會發布《輸配電成本監管暫行辦法》,其中針對電網企業輸配電成本核算及支出提出一系列監管措施。此舉被認為是擱置多年的電網輸配電分開改革進程重新進入融冰期的政策信號。有分析師表示,輸配電成本是輸配電價的形成依據,輸配電價對最終電價的形成有重要意義。暫行辦法的出臺預示著電價改革有望獲得推進,從而利好火電企業。
九年磨一劍。看似最容易推進的主輔分離步履蹣跚。電力體制最關鍵的一步輸配分開,亦不知要耗時多久。在輸配電成本無法完全厘清之前,火電企業巨虧的新聞還將一如往常地出現在各大媒體上,科學的電價形成機制卻仍似水中月、鏡中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