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管理 > 電網:一張網還是多張網 > 正文
煤從坑口運到電廠,變成電直至輸送到用戶的插座,無形的電流經過每一個環節,都糾纏著計劃內與計劃外、政府定價與市場定價等諸多復雜關系。現在,中國裝機總量已經歷史性地跨越9億千瓦大關,但相關制度不暢形成的“迷宮”,吊詭地讓發電機組空閑與缺電的現象同時并存。尤其是今年供電缺口還在一步步擴大,不少地區嚴峻的供電形勢使得煤電矛盾再次將電力體制改革的完善問題,擺到了決策者和監管者面前。
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國發[2002]5號文件的公布拉開了電力體制改革大幕。隨后8年多時間內,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績,也得到了市場的肯定。但不能不承認,“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競價上網”的十六字改革目標,并未完成。
這其中,有市場的變化、有企業的因素、有監管的責任然而,歸根結底還是改革不夠徹底的問題。比如,作為電力市場化改革中的頑疾,煤電“打架”看似煤企和電企之間的市場沖突,實際是涉及煤、電、運輸和監管四方面的系統性體制矛盾作祟。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不梳理好煤電關系,將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而只能解一時“燃眉之急”的煤電聯動機制,已經遠遠不能勝任,唯有繼續大力推進電價形成機制的改革。
因此,今日之電改,除了要在既有改革目標上堅定推進之外,還要從系統性思路上沖破和化解各個環節的體制障礙或積弊。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擺脫行政審批思維,把改革的主要精力放在制定市場規則上來,打破條塊分割和壟斷利益,健全法律法規,堅守改革方向的公共性和市場性統一,最大程度地滿足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的需要。
令人欣慰的是,臨近年末,為規范輸配電成本和輸配電價形成,國家電監會發布了《輸配電成本監管暫行辦法》,以加強輸配電成本監管。這說明,電改下半場終于開始了。盡管有些晚,但期望我們不會再經歷一個漫長的8年。(文/唐敏)
(《瞭望》 唐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