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BRIC to BRICS
文 / 方舒婷
即便內部存在分歧,外部對其存在的爭議之聲也不絕于耳,但僅僅從“金磚五國”的風頭已經完全蓋過了在華盛頓同時舉行的貨幣基金組織會議這一點即可斷定,“金磚五國”正在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為爭取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政治和經濟領域的平等權利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2011年4月14日,中國海南省三亞市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三次會晤在此舉行,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以及最新加入的南非等五國首腦聚首,并在會后發表了《三亞宣言》。
從之前初登世界舞臺的“金磚四國”到今天逐漸成熟的“金磚五國”,這個合作機制越來越吸引國際目光。而此次會議更是一個新的起點,標志著新興市場國家開始以多邊合作的方式,積極地參與后危機時代的經濟變革,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貿易合作、全球再平衡、氣候變化等一系列問題表達出越來越清晰的觀點,反映了新興市場國家自身的訴求,開啟了全球治理框架的新篇章。
“金磚四國”這一概念最早是由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的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吉米·奧尼爾于2001年提出的。“BRIC”是由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四國的英文名稱首字母縮寫而成,由于“BRIC”發音與磚塊(bricks)相似,且奧尼爾在創造這個詞時意在提醒全世界去關注這4個飛速發展的經濟體,因為在他看來,這4個國家會在世界經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故稱之為“金磚四國”。
這個頗具想象力的詞匯一經推出,很快便風行全球,成為21世紀全球經濟走向的最大預言。奧尼爾在那份至今仍為全球經濟界引為經典的報告中預測,2050年以前,“金磚四國”的GDP將超過目前掌握全球經濟話語權的G7(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和加拿大),而中國將在2039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強國。隨著這一全新概念的誕生,G7財長會議2005年首度邀請“金磚四國”代表列席;日本豐田汽車等跨國企業的全球棋盤因此重新部署。
中國的作用
同BRIC的其他成員國相比,中國毫無疑問是獨樹一幟的,專家學者早已就這一點達成了共識。恰如大衛·羅斯科夫在他著名的《對外政策》一書中指出的那樣,沒有中國,BRIC不過是BRI,一種口味平淡、軟綿綿的只有就著酒吃下去才夠勁兒的奶酪。中國是構成這個組織的“肌肉”,中國自己也清楚地知道這一點。對BRIC的任何動議,中國都擁有絕對有效的否決權,因為如果沒有中國的參與,會議所作出的決定不會被當成一回事兒。究其原因,中國是最大的外匯儲存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潛力市場,是“G2”之一。
德意志銀行研究報告稱,中國的經濟比其他3個BRIC成員國的總和還要大。而且,中國的出口量和外匯持有量是其他3個成員國總和的兩倍還要多。
從這個角度看,有些投資專家聲稱,從1999年到2010年,中國占到BRIC四國貢獻的GDP增長的70%以上。因此,如果存在所謂的“金磚四國奇跡”的話,那么首先它一定是個“中國奇跡”。
南非成為新成員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南非于2010年12月正式獲邀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金磚國家”由四國變成五國。南非媒體評論說,這是南非成為世界主要新興經濟體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盡管南非自己對能加入一個獨立于西方勢力的組織欣喜不已,但由于中國近年超過德國成為南非最大的進口國,不少人擔心中國邀請南非加入“BRIC”是為了進一步擴大在南非的貿易。在峰會之前的早餐討論會上,一些產業領袖毫不避諱地表達了他們的擔憂,他們擔心中國會把經濟利益和政治掛鉤,使得南非的公司和職員都受到“中國制造”的威脅。
中國也通過各種渠道去釋疑解惑,一如既往地向世界傳達“和諧”的音符。中國社科院的學者們在報刊上發表評論,認為新興經濟體需要進一步增強和提高它們的合作,協調它們的立場,并且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全球政策的制定中去,惟其如此,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才能擁有更多的發言權和發展權。
但是,在接受美國CNN采訪時,“金磚四國”的創造者奧尼爾卻批評了吸收南非為“金磚五國”成員的做法。在他看來,南非無論是在全球經濟的影響力還是人口規模上,都達不到他為金磚國家設定的標準。而且除了南非,經濟總量更大、發展速度更快的墨西哥、埃及、土耳其、尼日利亞、印度尼西亞、越南和韓國也有興趣加入“金磚四國”的行列。
然而,“金磚四國”選擇南非并非出于偶然,考慮到南非是非洲大陸的代言人,它的勝出也就不足為奇了。另外,南非為了能達成心愿也作出了不小的努力,譬如它承諾將為“金磚四國”的貿易和投資進入資源豐富的非洲國家提供高效率的服務,并成為四國挺進非洲市場的門戶和中心。這對以國際貿易為生命線的四國來說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新鮮出爐的“金磚五國”,其實力的確得到了進一步增強。五國國土面積占世界領土面積近30%,人口占世界的42%。2010年,五國國內生產總值約占世界總量的18%,貿易額占世界的15%,且五國之間的貿易額也在逐年增加。從2001年到2010年,五國之間貿易年均增長28%。2010年,五國之間的貿易額達到2300億美元。
在爭議中前行
然而,在展望“金磚五國”的未來時,并不全是認同和期許。事實上,自這一機制誕生起,就從來不缺少批評和懷疑的聲音。首當其沖的就是資源問題,在很多學者和經濟學家看來,這是制約“金磚五國”未來騰飛的首要因素。一種批評的聲音說,“金磚五國”的騰飛是基于資源可以無窮無盡被獲取這樣一種假定。要維持經濟增長,許多重要的資源是必需的,如石油、天然氣、煤炭,還有其他化石燃料,而這些資源的產量經歷了生產高峰之后,在足夠的新型能源開發出來之前可能就會出現下滑,這無疑會導致金磚國家經濟增速放緩。
經濟學人雜志(The Economics)也在它的亞洲版中大篇幅地分析了“金磚五國”,文章指出,在表面的一派和諧之下,各個成員國之間其實存在著潛在的矛盾,在短期內,它們會發現合作其實并不如它們想象得那樣簡單。巴西曾經抱怨過中國在巴西的投資和廉價的中國產品對巴西的國內產業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巴西甚至加入了美國和其他富裕國家的陣營,公開譴責人民幣的低估。而中國和印度的關系一直受到貿易的影響。中印兩國目前的雙邊貿易只占潛在貿易活動的一小部分。同樣不容忽視的是人口增長問題。俄國的人口已開始迅速縮減,而巴西和中國的人口增長在近幾十年來也開始下滑。勞動力的減少和人口“老齡化”勢必會影響各國的經濟發展。
不過,盡管對“金磚五國”的發展存有疑慮,文章同時也肯定了隨著五國影響力的擴大,它們有關全球金融和政治秩序改革的呼聲將更具合理性。而且,“金磚五國”之間的共同利益和共通之處使得它們之間的合作擁有堅實的基礎。在本次會議發表的聲明中,“金磚五國”同意在成員國之間擴大本幣結算,進行本幣融資,這是向潛在的發達國家向新興經濟體進行大規模資本流動發出警告,也是對擁有廣泛基礎的國際貨幣儲備體系的支持,這將為全球經濟提供穩定性和確定性。
而就中印之間存在的貿易分歧而言,也并非不可調和的矛盾,兩國都是人口過億的大國,本身就存在著巨大的貿易互補性。據預計,中印貿易總量會在2015年達到1000億美元,這將更有利于中印之間友好合作關系的發展。
即便內部存在分歧,外部對其存在的爭議之聲也不絕于耳,但僅僅從“金磚五國”的風頭已經完全蓋過了在華盛頓同時舉行的貨幣基金組織會議這一點即可斷定,“金磚五國”正在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為爭取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政治和經濟領域的平等權利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新興經濟體需要進一步增強和提高它們的合作,協調它們的立場,并且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全球政策的制定中去,惟其如此,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才能擁有更多的發言權和發展權
(作者單位為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