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商機遍地,但轉型中的2011年并不是坦途一片。由于通脹的事實存在,今年中國宏觀調控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并由此給投資帶來諸多風險。
采寫|《小康·財智》記者 黃君發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盡管時間的年輪機械地一輪一輪看似分秒不差地走過。不過,正是因為每個年輪里發生的各種各樣的人和事給予了它生命力,讓每一年都顯得那么與眾不同。
“十一五結尾、十二五開局”、“承上啟下”,正是這樣的字眼,讓2011年顯得尤其耀眼。
這五年,中國經濟必須實現“戰略性突破”,將是中國從“世界工廠”這種外向依賴型經濟,轉向內需內生產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經濟將從這五年開始真正的脫胎換骨。
于是乎,作為十二五的開局之年,2011年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個轉型之年。
商機無處不在
要想改革,就必須先行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而政策就是最大的商機。因此,2011年,又可能被稱之為充滿商機的一年。
2010年9月8日,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確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和政策,并將加大財稅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同時還擬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這意味著“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將獨領風騷,并逐漸替代傳統產業成為主導產業。
未來中國產業領域的大格局中,“兩高一資”(高能耗、高污染和消耗資源性)產業中的弱勢企業,將被大規模地抑制、淘汰、兼并、重組;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將如火如荼,影響巨大。相對應的,政策資源、金融資源、技術資源、人才資源等,都將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傾斜。
目前,中國確定的七大具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別為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個產業,并將會集中力量,加快推進。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替代傳統產業成為經濟先導產業。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占我國GDP比重不到2%,到2015年將升至8%,再數年后將升至15%。
更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包括大飛機、高鐵、新能源汽車在內的高端裝備技術產業,還是信息技術、生物、節能環保、新能源等產業,抑或是傳統產業的技術革新,都或多或少需要應用包括金屬新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及復合材料在內的各種新材料,這表明新材料產業的市場需求將被更大程度放大。事實上,新材料產品進出口額也一直在逐年攀升。
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物聯網將成為最具市場前景的產業。“物聯網”越來越受到投資者和市場資金的關注。隨著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種利好政策亦隨之向其傾斜。統計顯示,中國RFID(移動射頻識別技術)市場需求已形成規模,2009年中國RFID市場規模已達85.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3%,在全球居第三位,僅次于英、美兩國。業內預計,不久后,智能電網、移動支付等行業,將率先普及物聯網的商業應用。
發展經濟的前提是節能減排,這也事實上帶來了大量的商機。這意味著,除了傳統的水電、核電外,風電、太陽能和包括秸稈肥料化、飼料化、新型能源化等綜合利用的生物質能也將得到直接的發展。
擴大內需特別是著力擴大居民消費需求,是“十二五”時期宏觀調控的另一項重要任務。
我國2008年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用于改善住、行條件和醫療、教育、通信、休閑等服務性的支出已占消費支出的50%以上,城鄉居民消費都在由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笆濉蹦┢谖覈司鵊DP有望超過5000美元,中部地區2015年人均GDP五年內實現翻番,將達到36000元。
與此同時,全國城市化率將突破50%,意味著將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工作和生活在城市城鎮。相應地,居民的消費基數將被進一步放大。這其中首當其沖的汽車、住房兩大消費熱點的持續升溫,并由此帶動住房、汽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其相關的數百個產業出現長足的發展,包括旅游、交通通訊、休閑、健身、社區服務等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等看似與房地產不相關的產業。
博弈仍將持續
雖然商機遍地,但2011年并不是坦途一片。
安邦咨詢高級咨詢師賀軍認為,由于通脹的事實存在,今年中國宏觀調控的確要兼顧不同的目標,一方面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但如果經濟增長不達到一定速度,結構調整就缺乏空間,甚至很可能會失。涣硪环矫妫獞獙Σ粩嘣龃蟮耐泬毫Γ瑸榻洕^熱降溫,又必須適當緊縮政策。明年宏觀形勢中,國際經濟復蘇勢頭仍是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之一,而全球經濟復蘇關系到國際資本的流向、關系到中國的出口形勢,以及中國宏觀政策向哪邊傾斜。
一定程度上,管理層的這種凝重氣氛已經在股市中可以看到一絲端倪。從各大券商已經發布的策略報告來看,盡管各大券商給出的2011年A股投資策略有所差異,但“前低后高”是機構對2011年A股市場運行狀況的主流判斷,與之相對應的投資策略為先防御、后進攻。(相關內容詳見本期特別策劃文章《股市:積極防御》)
2011年最大的不確定來自通貨膨脹的演化。雖然政府已經多次出臺包括提高銀行儲備金、加息等方式抑制通貨膨脹,但是來自民間的通脹預期目前為止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這表現在券商的股票選擇上,抗通脹類產品開始和消費類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一起,成為主導明年的主要資產配置。
記者發現,相比之下,前幾年被券商奉為“香餑餑”的金融、地產股今年備受冷落,幾乎沒有任何券商看好這兩大行業,2010年末券商推薦的“金股”名單中,已經很難見到金融地產的身影。統計顯示,早在2009年底,有多達85%的券商在“金股”中配置了金融地產股,有的甚至達到半數以上。2010年以來,券商板塊重挫47.2%,銀行板塊下跌24%,地產板塊下跌20.3%,均為拖累大盤的主要力量。
事實上,不被券商看好的地產業在2011年開年之初確實已經遇到了當頭一棒。1月26日,距離春節尚不足十天,調控力度絕對空前的“新國八條”突然而至,以控制住房價格為目的的新一輪房地產調控借此拉開序幕。緊接著,重慶、上海房產稅試點工作正式啟動。各方聯動,樓市調控重磅炸彈依次坐實。(相關內容詳見本期特別策劃文章《樓市:商業地產成新寵》)
即便是國家大力發展的七大戰略性產業,風險也無處不在。由于地方政府對于新行業投資拉動GDP普遍比較感興趣,在當前的以地方政府為主體的區域競爭環境下,必然出臺相關的傾斜政策,以扶持新興產業發展。最后,形成新興產業領域的投資過剩。(相關內容詳見本期特別策劃文章《2011年四大投資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