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薛芳 發自橫店 北京
徐文榮有自己把握政商關系的原則:他曾大批量將東陽市甚至浙江省一些退休領導請到橫店供起來,幫自己出謀劃策
如果不是看娛樂新聞的各種報道,坦白說,在橫店的主干道康莊道上,僅憑路邊的建筑和門店,你會認定,這是浙江中部特別普通的小鎮。腳步慢下來的時候,你又會發現很多不同。
比如路邊很小的打印店里,門口貼著一張16K的紙,上面只有4個字——“打印劇本”;在沙縣小吃的餛飩店里埋頭吃飯的瞬間,亦可以聽到隔壁桌的眉飛色舞,“上次跟劉德華一起演戲,我飾演的角色一次就通過了”,“最近我演的角色是要騎著馬往前沖的”……
忍不住回頭瞄了一眼,沒有明星的光華閃爍,就是生活中的一般人兒。促成這種轉變的是橫店集團的創始人徐文榮。
徐文榮1966年成為橫店大隊的黨支部書記。他自稱是個農民,小學四年級畢業,卻一手打造了目前最大的華人影視拍攝基地,每天有三十多部電影或電視在這里開機,西方媒體甚至為橫店冠上
“東方好萊塢”的稱謂。
橫店造城
1995年底,已故電影導演謝晉來到橫店。這一年,他正積極籌拍《鴉片戰爭》,但因資金難以落實、工程時間難以保證等困難,拍攝基地一直無著。
“病急亂投醫”的謝晉來到了與杭州相距180公里的橫店,這個地方不通飛機、不通火車,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謝晉找到了徐文榮,徐文榮看著他,不認識。別人介紹說:“這是謝晉。”徐文榮仍一臉茫然。“你是干什么的?”
“我是拍電影的。” “你拍過什么電影?”……
盡管徐文榮不知道“謝晉”是誰,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對機遇的把握。
在橫店逛了一圈后,謝晉選中了一塊由很多個小山坡組成的地方,要徐文榮在這里建起“南粵廣州街”。120棟房子、一條珠江、一座塔,最終,徐文榮以3個月為限接下了這樁一般人不敢拍胸脯的項目。他派了120支工程隊同時進山,每支隊造一棟房子,白天晚上、下雨下雪不停干,終于如期完工。由橫店集團出資建造,建筑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的“19世紀南粵廣州街”拍攝基地落成。
謝晉在上海、杭州沒有做完的事情,徐文榮在橫店幫他完成了。徐文榮為什么有這么大的能量?橫店只是一個自然村。
謝晉在橫店順利完成了拍攝,這成了影視城成名的契機。
徐文榮與陳凱歌則延續了他與謝晉的故事。
陳凱歌要拍《荊軻刺秦王》,遇到了和謝晉類似的難題——秦王宮外景圖紙已經設計好了4年,卻一直找不到地方建設,也找不到建設的人。張先春、謝晉都建議陳凱歌找徐文榮。陳凱歌與徐文榮見面了。
如見到謝晉一樣,徐文榮不知道陳凱歌是誰。按照徐文榮的估計,秦王宮建成最快要一年,但陳凱歌等不了一年,討價還價后,徐文榮承諾8個月完成。8個月后,秦王宮建成。那個美工面對恢弘的秦王宮,大哭了一場。
戲拍完后,來采訪的外國記者有140多名,為“橫店”做了一次大大的廣告。此后,是香港街、清明上河圖、明清宮苑、江南水鄉……
商業帝國
公眾關注的是這些故事里的速度,但核心的問題是,資金和土地為什么對徐文榮來說都不是問題。因為在橫店影視城的背后,有著一個強大的商業帝國。
橫店商業帝國的構建源于1975年的一個繅絲廠。橫店是蠶繭之鄉,但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國營絲廠停工停產,舊的蠶繭在倉庫發霉。有著從商經歷的42歲的徐文榮被公社領導相中了,承辦這個繅絲廠。
這個繅絲廠成了日后橫店集團積累的第一桶金。
在徐文榮寬大的辦公室,記者向他求證,“有人說你曾先后創辦過200多家公司,是真的嗎?”徐文榮提高了語調,“怎么是200家,明明是700多家!”橫店集團一位高管告訴記者,橫店“造的景點全都是形象工程,真正賺錢的是釹鐵硼磁體和醫藥這兩塊”。現在的橫店集團,是擁有60多家子公司和3家上市商業公司。
這位高管的言論可以在徐文榮關于橫店影視城的經營戰略中得到體現。眾所周知,場租費和門票是影視拍攝基地主要的收入來源,橫店亦如此。2000年,徐文榮宣布:橫店影視城從此免收場租。由此,導致橫店一年的損失大概在2000多萬。
徐文榮算的是另外一筆賬,“可它帶來了多少鈔票?不要說門票,就說拍戲的人住在這里,一年的消費是多少?光是房租,一年就3000萬!” 1:5的帶動效應,當地居民每年的收入增加三十多億。徐文榮有一個叫王大良的鄰居,這對老夫婦有4間房子,自己住在樓下,把樓上租出去,一年收入32萬。
《華爾街日報》曾評論說,橫店影視城的繁榮,低成本功不可沒。如果在真正的北京故宮中拍戲,一天只能拍3小時,而且要耗資30萬之巨。近幾年來我們看到的《英雄》、《夜宴》、《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功夫之王》等電影,均是在橫店影視城拍攝。
1997年,近90高齡的費孝通教授踏上了橫店的土地。當他知道橫店集團在1975年僅僅是個繅絲廠時,他對徐文榮說,農村工業化是農民的一個偉大創造。30歲,費孝通寫過一本《土地束縛的中國》,認為,農民被土地束縛著,中國被土地束縛著。出路就是發展鄉村工業,徐文榮在橫店把它變成了現實。
徐文榮的腳步并沒有打算停下來,繼聲名在外的廣州街、秦王宮和故宮之后,橫店影視城將重現昔日的上海灘。不僅如此,這個冒險狂已經在修建一個能夠停放波音747的飛機場,他甚至設想著在橫店及周邊范圍內興建高空鐵路,把村與村連在一起……
產權的另類
不論是橫店影視城,還是橫店商業帝國的締造,幕后推手都是徐文榮。不少人會覺得,二十多年來,橫店興旺景象從未出現過衰勢,是“紅色保護”的結果。徐文榮有自己把握政商關系的原則:他曾大批量將東陽市甚至浙江省一些退休領導請到橫店供起來,幫自己出謀劃策。他的朋友可謂遍布五湖四海。
產權是理解中國企業的關鍵詞,在產權問題上,徐文榮是“另類”。
在1993年的股份制改制大潮中,徐文榮卻獨創了社團經濟模式。他闡述,“社團經濟的資產所有權不屬于國家所有,也不屬于當地政府所有,也不屬于各村所有,更不屬于社團經濟領導層個人所有和企業員工個人所有,它屬于社團范圍內的成員共同所有(即共有)。”
有這么一個故事,2000年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也被稱為“殺豬榜”)徐文榮以27億元的財富排在第8位。他看到富豪榜的排名后,就請胡潤到橫店喝茶,給他講解“中國國情”,告知將自己推上榜的“不合理性”。
胡潤與徐文榮見面后,徐文榮開門見山說:“橫店是獨一無二的社團經濟,如果說計算橫店的財富,絕對不止榜單上那么多,但如果說是個人,我絕對沒有那么多錢。”
盡管與同處江浙的另一位農民企業家魯冠球交情甚好,但徐文榮卻直言雙方在根本方向上的差異,“他僅僅是為了個人財富的積累,而我是希望共同富裕。”
看看與徐文榮同時期的村官式企業家的境遇,或許我們就能更清晰地感知徐文榮的政治哲學。
天津大邱莊早已變了臉,莊主禹作敏如過眼云煙,在1999年保外就醫中去世;南街村同樣爭議不斷,特別是2008年初,《南街真相》等報道揭開了王宏斌的面紗,一直宣稱反對私有制的南街村,將集體財產從法律屬性上轉到“村里三大班子”的個人名下。公眾能看到的是,跟徐文榮同時代發展起來的村官式企業家中,只有徐文榮在市場化運作這條路上走得最遠。
風口浪尖
2001年8月,徐文榮把班交給兒子徐永安。盡管已經退休,在橫店,徐文榮享受著很高的榮耀,但在全國范圍內,他默默無聞。早幾年,人們知道橫店,是因為各種娛樂新聞的“本臺記者橫店報道”,至于幕后英雄,姓甚名誰,公眾似乎也不太關注。
徐文榮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父親是裱畫匠,寫得一手好字。建國之后,徐文榮進入了縣供銷局,很快因業績出色被提升為安文區的辦公室副主任。但在那個“大放衛星”的年代,徐文榮不愿意說謊,就放棄了鐵飯碗,回家務農。
最初,他發現地廣人稀的安文區肥料奇缺,以肥料換糧食,第一次就換了五十多斤玉米,但卻落上了“投機倒把”的罪名。不久后,他又做起了用廢鉛提煉真鉛的生意,而這不受國家政策限制。他憑借著當時的土風箱和鐵爐,一路收購到了上海,還用賺來的錢坐了飛機,一下成了當地人盡皆知的大人物。幾十年光陰荏苒,徐文榮被全國人民知曉是因為“重建圓明園”。
2008年2月18日,農歷正月十三。許多人還未從春節長假中回過神來。73歲的徐文榮就已風塵仆仆地從家鄉趕往北京,出現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橫店建設圓明新園的新聞發布會上。面對全國200家媒體記者,他正式宣布在浙江東陽橫店鎮建設圓明新園。
“在橫店建設圓明新園”的構想被披露后,這位橫店集團的創始人幾乎成了眾矢之的。有人罵他“商業炒作”,有人罵他“勞民傷財”,還有人罵他是“商人沾滿銅臭味的破壞”。“廢墟派”和“復修派”爭論不休,建園之事長期處于爭議的漩渦。
時隔兩年,“重建圓明園”這個當時引爆了輿論的沸點,已經降溫,但對徐文榮來說,已經錯失了建設圓明園的最佳時機,他的暮年因此而傷感。因為輿論爭議,土地批文也因此變得遙遙無期。當時,為了配合圓明新園項目征地,橫店鎮所處的東陽市,已把臨近鄉鎮的5個村并入橫店。
圓明新園的計劃最終擱淺,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按照1:50的比例完成的巨型沙盤,以及園中11個具有代表性的景致。徐文榮會不時來到圓明新園展館,看著15年來收集的資料如何呈現為模型,盡管昔日愿景中的實體依舊是他最大的遺憾。
“他們都很好奇一個72歲的老爺子為什么要做這件事,等它完全建成了,我也快80了,圖什么呢?他們不懂的,我計算過,圓明新園一建好,可以帶動35000人就業。當時我就說,橫店不讓建,我到外省去建,中國不讓建,我到外國去建。”徐文榮告訴記者。
兩年來,徐文榮幾乎走遍了國內30個省,其中最令他敬佩的官員是仇和。仇得知徐文榮要建圓明園的消息之后,一天半夜打電話給徐的秘書。徐文榮應約去了云南,最終因地貌和面積不足等原因不得不放棄,“但我很感激他,他是第一個主動找上門的官員。”
盡管目前并沒有更多進展,但談及此事的徐文榮,仍一股腦的堅持,絲毫沒有放棄的意思,“我遺言都寫好了,圓明新園沒建好,下一代要幫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