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宏觀審慎政策框架
——訪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
■本刊記者 魏革軍
記者:非常感謝周行長接受《中國金融》雜志的采訪。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將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這是貨幣政策取向的重要轉變。請問“穩健”的內涵是什么?貨幣政策為何要從適度寬松轉為穩健?
周小川:正確把握穩健貨幣政策的內涵有三個關鍵:一是要控制好貨幣供給總量,保持貸款總量合理適度增長,實現中央提出的把好流動性總閘門的要求。二是要繼續優化信貸結構,把信貸資金更多投向實體經濟特別是“三農”和中小企業,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結構調整的大局。三是要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努力維護金融體系穩定。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近兩年多來我國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成效顯著,我國在全球經濟中率先實現企穩回升。當前,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回升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經濟增長動能較為充足。但隨著經濟的持續、較快回升,我國也出現了通脹預期加大、通脹壓力上升等問題。美國等主要經濟體持續實施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又使國際流動性溢出效應更加明顯,進一步加劇了輸入性通脹壓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入分析了我們面臨的形勢,明確提出2011年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取向從適度寬松轉向穩健,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考慮:一是危機極端狀態已經緩解,外需相對穩定,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二是貨幣政策回歸穩健有利于加強通脹預期管理,防范資產價格泡沫。三是穩健的貨幣政策有利于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四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也要求貨幣政策及時回歸穩健。
記者:根據“十二五”規劃建議,我國要在未來五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包容性增長,這對金融業發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戰。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如何協調管理金融市場及市場內各主體,從而實現既定目標?
周小川:實現包容性增長,就是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金融業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服務實體經濟、促進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功能。在實現包容性增長的過程中,金融業應努力通過發展金融市場,加快金融創新,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增加社會財富,讓發展成果為人民共享。
近年來,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以維護幣值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為使命,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推進金融業改革、開放和發展,金融宏觀調控體系不斷完善,金融市場功能進一步發揮,金融服務水平顯著提升,成功經受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有力支持和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今后,人民銀行將緊緊圍繞實現包容性增長的目標,在協調管理金融市場及市場內主體方面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增強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保持經濟平穩健康運行,為金融市場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二是加快發展金融市場,改善社會融資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引導更多資金配置到“三農”、中小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積極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競爭力。三是根據市場需求,加快金融市場產品創新,豐富我國金融市場的產品體系,為非金融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更多工具,并為市場參與者管理各類風險提供便利。四是豐富市場投資人群體,通過“廣泛參與”與“合理分享”,讓更多各類投資人分享經濟發展和金融市場發展的成果,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五是通過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場風險監測與預警體系,動態跟蹤金融市場風險的變化情況,加強投資者利益保護,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和國家金融安全。
記者:現在各部門也都在研究制定“十二五”規劃,未來幾年,金融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和重點是什么?
周小川:未來幾年,金融改革應該堅持以下指導思想:一是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各項工作,把握金融業發展的科學規律,提升金融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二是必須堅持按照市場化方向推動金融改革,充分發揮市場主體自身的活力,處理好有效監管和市場化發展的關系。三是必須堅持對內、對外開放,拓展國內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在“引進來”的同時,鼓勵國內金融機構“走出去”。四是必須堅持探索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之路,將國際經驗與我國國情相結合,提升金融改革的有效性。
金融改革的重點,一是健全金融宏觀調控體系,建立和完善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二是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三是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四是建立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預警體系和處置機制。提升金融業穩健標準。五是繼續深化金融機構改革。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六是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記者:正如您剛才提到的,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是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重點,這也是國際社會在反思此次金融危機教訓過程中取得的共識。能否請您詳細介紹一下中國在這方面的舉措?
周小川:國際金融危機重大教訓之一是,不能只關注單個金融機構或單個行業的風險,還必須從系統性角度防范金融風險,而宏觀審慎管理正是防范系統性風險的良藥。在深刻分析國際金融危機教訓、深入總結國內實踐經驗、準確把握金融管理制度改革方向的基礎上,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關于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了“構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的要求。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人民銀行正在研究加強系統性風險防范、構建逆周期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的有關工作,重點是建立逆周期信貸調控機制和強化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宏觀審慎管理。一是建立金融體系穩健性分析監測和評估制度,強化宏觀審慎分析,把握宏觀經濟走勢及其風險變化,建立系統穩健性監測評估指標體系。二是建立和完善逆周期的貨幣信貸動態調控機制。把貨幣信貸和流動性管理的總量調節與構建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結合起來,實施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措施,豐富和補充政策工具,引導貨幣信貸適度增長,提升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研究建立逆周期的動態資本緩沖和前瞻性撥備安排,維護金融體系穩定,提升金融支持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三是強化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市場和工具的監管制度。建立和完善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規則和制度,督促金融控股公司加強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彌補監管真空和不足。四是構建多層次的金融體系,完善金融市場價格發現功能,完善有序的風險處置安排,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降低金融體系的關聯性,防止金融主體“羊群效應”等。五是加強部門配合,實現宏觀審慎管理與微觀審慎監管的有效協調和補充,人民銀行和金融監管部門根據職責分工實現統籌協調,加強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分析和研判,促進貨幣政策和監管政策措施的協調,強化金融風險化解和處置行動的配合,加強金融穩定信息共享等。
在提升我國金融業穩健標準方面,應繼續強調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在銀行資本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提高對資產證券化、衍生品交易等業務產品的資本要求,適當提高資本充足率的最低標準,設定杠桿率標準,強調資本約束,強化流動性風險監管標準。同時,研究建立逆周期的資本緩沖和前瞻性撥備安排,研究制定針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更高的資本、流動性、大額風險暴露等要求。
記者:您是“整體改革理論”的主要貢獻者。近幾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人民銀行會同有關部門穩步推進大型商業銀行改革,取得了豐碩成果。可以說,這也是“整體改革理論”的成功實踐。請您談談“整體改革理論”的精髓及其對金融改革的重要意義。
周小川:“整體改革理論”強調的是改革開放的整體性,也就是要系統地從傳統的集中型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改革要配套進行,要在搞活企業、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統一市場、實現宏觀經濟管理模式轉換等方面相互協調,還要與法律體系建設和社會體系改革相互協調。“整體改革理論”既強調改革的整體性,也強調在不同時期突出重點,合理安排各項改革的順序,朝“最優順序”努力。“整體改革理論”的基礎是漸進主義,要求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之間的關系,使改革盡量平穩、取得成效,同時給大家帶來福利,不斷實現帕累托改進。
金融改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革過程中,我們始終考慮到金融改革與其他改革的配套協調以及金融體系改革的整體性。改革開放初期,各個領域的改革需要消耗相當多的資源,當財政資源緊張、體制上又缺少靈活性時,主要是金融業承擔了改革成本。而當改革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我們就把改革的重點轉到了金融行業。在亞洲金融危機后,我們抓住了一個有利的時間窗口,推進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金融機構改革為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奠定了基礎。目前,各項金融改革穩步有序地推進。正是因為堅持了“整體改革”,我國的金融改革才能平穩進行,成效顯著。
記者:伴隨著改革的有序推進,公眾都對金融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不排除對金融企業大而不強、效率較低、創新不足等提出質疑的情況。您對此如何評價?
周小川:“十一五”期間,我國金融機構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股權結構和治理結構日益完善,經營管理方式得到轉變,資本充足率大幅提高,資產質量大為改觀,綜合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大幅提高。2010年第三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達到906395.6億元,資本充足率達到11.6%,不良貸款率為1.20%。
但是,面對當前和未來的環境變化和挑戰,我國金融企業特別是商業銀行還有很多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的重要方面:一是仍然過度依賴貸款增長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二是過度依賴存貸利差的盈利模式;三是過度依賴對大企業、大項目,包括對政府背景下的項目的貸款所產生的增長和盈利;四是單純或者過多寄希望于未來進行跨越性經營和業務雷同情況下的同業競爭;五是快速的信貸擴張,快速的資產擴張,依賴頻繁的融資進行支撐的模式。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有緊迫感、危機感,加快調整和轉變。第一,更加注重傳統發展方式的轉變,注重實現集約式、內涵式、以效益和質量為核心的新發展模式;第二,更加注重資產負債結構和資產質量的優化,這是銀行實現流動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最基礎和最重要的支持和保證;第三,更加注重通過機制的創新和業務、工具、服務的創新,來支撐綜合競爭力、品牌和市場影響力;第四,銀行應立足自身條件,走差異化競爭和以特取勝之路,將資源集中于具有比較優勢的業務領域,著力提高核心競爭力,真正形成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努力營造富有活力的銀行業格局,既有國際一流大銀行,也有扎根地方的小銀行;既有專注于提供小企業服務的銀行,也有著重為“三農”服務的銀行。
同時,要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強化市場對金融企業的約束,完善金融機構的市場環境。
記者:在未來金融改革中,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成為重要內容,央行將會采取哪些措施?
周小川:近年來,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可兌換程度不斷擴大。下一階段,將進一步深化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改革,加強跨境資本流出入的統計監測分析,在有效防范跨境資金異常流動風險的前提下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
一是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著力點將放在目前部分可兌換或不可兌換的項目上,主要措施包括:以直接投資便利化為出發點,率先實現直接投資基本可兌換;以便利跨境融資為重點,加快改革對外債權債務外匯管理;以擴大個人用匯自主權為著力點,進一步放松個人其他資本項目跨境交易;以資本市場開放為重點,進一步提高證券投資可兌換程度。二是在繼續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中,對現有的資本項目法規進行整合,逐步構建簡明清晰的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法規體系。三是強化跨境資金流動的統計監測和預警,防范跨境資本流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