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國內產業就會面臨沉重的漲價壓力
全球經濟處于糟糕的實體經濟下行而物價上升的滯脹周期。不管是從需求、還是從供給等角度看,我國通脹壓力在四季度與明年,恐怕有增無減。
實體經濟體過熱會引發通脹壓力,我國的實體經濟指標有過熱之憂。10月宏觀經濟先行指標——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4.7,比9月份的53.8上升0.9點。這是該指數連續第三個月回升,并創下半年來高點。
企業熱情不減,政府的投資熱情同樣高漲。從我國GDP的貢獻率來看,顯示投資熱度并未減少。為了削減貿易順差,將來國內投資必須維持在較高的位置。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投資對GDP的貢獻率高達58.8%,消費為34.4%,進出口為6.8%。由于政府對房地產泡沫的擠壓政策,房地產開發商必須加快周轉,投資有增無減。雖然9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比8月下降0.7個百分點,為23.2%;前9月累計投資同比增長24.5%,比前8月同比增幅下降0.3 個百分點。但房地產投資堅挺,前9月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36.4%。
影響通脹的因素還包括支付改革成本。中國經濟處于又一個三十年的轉型周期,大量的稅收改革、資源價格調整以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都會增加通脹壓力。
當然,如果政府效率與大企業效率大大高于貨幣的增速,中國的內部通脹就可以被平抑在一定的范圍之內,相反,如果政府與大企業成為賠錢的黑窟窿,那么有多少新增財富都會被源源不斷的貨幣所稀釋,外在表現就是貨幣購買力下降,通脹預期上升。
通脹的首要原因是財富增長速度低于貨幣發行量。我國的廣義與狹義貨幣發行量依然維持在高位,而央行11月2號公布的《2010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至少在今年年內,仍將繼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也就是廣義貨幣發行增速維持在17%。
上述原因顯示,內部通脹壓力巨大。以翹尾因素解釋9月、10月已經解釋不通,我們必須視之為,另一輪通脹周期的起始階段。今年1-9月,我國糧食、鮮菜價格同比上漲12.1%和18%,顯著高于歷史平均水平。農產品與食品價格還在上漲,據商務部監測,10月中旬,桶裝食用油零售價格平均為13.77元/升,較7月中旬上漲1.2%,其中菜籽油、花生油、豆油分別上漲1.4%、1.4%和0.5%。
我國還面臨著輸入性通脹的壓力。經濟熱度不降,全球貨幣發行量上升。美國維持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日本、英國緊跟美國,全球貨幣發行水浸銀根,導致的惡劣后果是,全球大宗商品投資處于高位,倒逼企業利潤空間。風險投資資金紛紛進入新興市場追逐溢價,大規模流入中國及中國周邊經濟體。在這方面,我國以外匯占款主導的貨幣發行體制是最沒有抵抗力的,只要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國內產業就會面臨沉重的漲價壓力。
通脹是全球現象。美國的物價扣除每況愈下的房價,同樣在上漲,而歐元區10月份CPI達到1.9%,離2%的警戒線只有一步之遙。10月26日,棉花價格指數收報25946點,突破了國際棉價15年來的最高點。與此同時,各地糖價全線突破7000元/噸。
通脹是國際貨幣超發、國內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與寬松貨幣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國際貨幣超發我們無法掌控,國內貨幣政策受到各因素掣肘,惟一能夠改變的是國內資源配置效率,以避免貨幣購買力大幅下降。
作者系著名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