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管理 > 20年特別策劃之上交所風云 > 正文
The agony and the ecstasy Two decades of SSE ( first part)
文 /本刊記者 葉滿天 實習記者 羅 然
經過10年的發展,中國證券市場的上市公司已從1990年的8家發展到1063家;募集資金達4645.80 億元;
股票總市值超過4.6萬億元,約為GDP的50%;投資者開戶數超過5500萬;專業的證券公司近百家。這是
10年前在浦江飯店敲鑼時的尉文淵絕對不曾預料到的。
即使在今天看來,20年前上海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上交所”)的成立都是不可思議的。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會的大環境仍是“左的思潮、計劃經濟的桎梏、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傳統的意識形態”,上交所成立沒有一項條件是成熟的,首任總經理尉文淵在回顧那段歷史時,也覺得“做早了”。交易所是二級市場,要求有足夠的上市公司和市場中介,具有相關的市場監管法律、統一的監管體制以及必要的投資工具,包括要啟蒙投資人意識,進行投資人教育等,當時,這些要素幾乎都不具備。
但上交所必須成立。1990年初,為了向世界表明,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方向不變,國家提出了開發、開放浦東的戰略。在上海制訂的浦東開放一攬子計劃中,就包含了成立上交所。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金融管理處負責牽頭組建上交所籌備辦公室。因為一個偶然,35歲的金融管理處正處級的副處長尉文淵在1990年6月底成為上交所籌備負責人,尉當時“什么都不懂,沒有任何歷史經驗借鑒”。他向人民銀行借了500萬元來籌建上交所。
1990年6月,時任上海市市長朱基在海外宣布交易所年內要開業,籌備工作壓力劇增。幸運的是,1990年12月19日,僅僅籌備了不到一年的上交所在上海浦江飯店如期舉行了開業典禮,朱基致開業詞。在談到上交所成立的重大意義時,他首先就表明,它標志著我國將堅定不移地繼續奉行改革開放的政策。隨后,尉文淵敲鑼開市,他也成為當時全球最年輕的交易所老總。
高起點
籌備時期,尉文淵從當時不多的國外資料中了解到,國際上證券交易有三種模式:口頭競價、書面報單(寫板)、電子計算機交易系統或者計算機輔助交易。他堅信,“終究幾十年過去了,高科技發展這么快,我們不可能再重復過去的道路”。
為了開發一套計算機系統,尉文淵先從向央行借來的籌備金中拿出100萬元。接著,找到了當時在上海財經大學基礎部任助教的謝瑋。從1990年8月開始,尉文淵和謝瑋兩個人實際上組成了上證所技術系統的攻關組,尉做決策,謝具體負責編程,采納用PC網絡系統實現證券自動交易和行情傳送的方案。之后,與深圳黎明公司簽定了207萬元的《上海證券交易所電腦網絡系統》合同。在黎明搭建起的網絡平臺上,上交所最初所有的應用程序都由謝瑋一人開發,其中最核心的程序就是全自動交易撮合系統。
在上交所第一聲鑼響之前的最后一周,尉文淵終于拍板—摒棄國外沿用了百年的手勢/寫板交易。1990年12月19日,開業后第一筆交易通過計算機順利完成,上交所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直接采用計算機自動撮合配對系統的新交易所。
1992年,中國股市經歷了開創以來的第一個飛速成長時期,每天以10萬筆計的交易委托從全國各地的營業部匯集到深滬兩地交易所的自動撮合系統中,令其不堪重負。尤其在電話委托迅速推開后,證券市場新的失衡點再次轉移到交易系統身上。
1993年年初,上交所下決心給創始系統擴容。上交所最終選擇了惠普公司的827S作為主機系統,惠普請了一個澳洲專家Philip,幫助上交所開發應用系統。上交所為這套應用軟件花了40萬美元,盡管上交所咬著牙掏錢,但他們認為值得,因為“所有的原程序都留給上交所,這不但考慮到維護的需要,最主要是為了培養一批人”。在上新系統的同時,上交所順便把整個系統從微機/Novell網平臺升級到了主機/Unix平臺。 1993年12月24日,上交所的新系統切換成功。新系統上線后,上交所交易通道暢通無阻,除對原有席位綽綽有余的保障外,新系統還大力支持了上交所業務的快速拓展:席位從200多個增長到了2000多個;交易大廳也從1個發展到了8個。1996年12月,上交所的交易系統順利通過了每天360萬筆交易的高峰考驗。到2001年時,上交所系統每秒鐘的連續處理能力已達到3000筆交易。之后,系統在隨時打補丁隨時升級中運行,一直堅持到2009年11月23日,上交所新一代交易系統上線。
強推無紙化
同自動撮合交易系統一樣,上交所推行的股票無紙化交易也具有世界領先意義。
成立早期,股票稀缺,為防止投機太盛,上交所對股票買賣實行漲跌停板制度,使供求關系嚴重失衡。1991年3月,上交所只有20多個席位處理交易,完全容納不了成千上萬的上海投資者的要求,再加上交易系統和計名過戶制度的阻礙,上交所完成一筆股票買賣最長要用半個多月。這樣,場外交易即黑市開始形成,黑市一形成,完全突破了場內的價格,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為了打擊猖獗的黑市交易,上交所設計了無紙化交易,將股票實物轉化成“電子股票”,在交易所電子交易系統中集中存放,統一劃轉,黑市交易就會失去市場。
開始,投資者把股票當成“傳家寶”,不肯上交;一些柜臺網點也拒不執行交易所的規定。做了大量的宣傳動員工作,也收效甚微。有一天,尉文淵在交易所加班,早晨刷牙時,他突然想,如果只認場內成交記錄,有沒有那張股票也就無所謂了。于是,上交所干脆宣布,股票沒有上交,沒有換成電子股票的,一律不得在場內交易。
1991年4月,最終取代實物股票的股票賬戶在上交所誕生了。當年10月,作為上交所開業后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上海興業房產準備發行股票實物券,尉文淵堅決不予放行。最后興業房產僅印制了30%的股票,并全部封存于上交所倉庫,作為上交所外事活動的禮品、紀念品保存。從興業房產以后,上海發行的所有股票一律采用無紙化。無紙化交易、中央結算系統大大提高了交易系統的運行效率,使復雜的交割過戶流程在買賣的瞬間完成。后來,無紙化交易又被引入到國庫券的發行交易。
上市公司蛻變
開業之初,上交所共有30種證券上市,其中國債5種、企業債券8種、金融債券9種、公司股票8種(俗稱“老八股”)。當時,全上海的證券經營機構有25家,柜臺交易點50多個,可作為會員的證券公司只有3家—萬國、申銀和海通。
上交所成立十周年的時候,尉文淵在總結自己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時說:“從成就感來講,讓我想起的事是1992年;從挫折感來講,是‘327’事件。”
1992年年初,尉文淵曾考察了美國的證券市場,體會到一個成熟的市場,最關鍵的是兩點,一是開放,二是競爭。而當年春天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發表掀起了股份制改革的熱潮。1992年,尉文淵的主要精力開始放到了推進市場化進程上,大刀闊斧地推進市場發展,他干了三件事—放開股價、增設營業網點、股份公司大擴容。
當時,基于對市場風險的認識和控制,交易所實施漲跌停板制度和流量控制,使得交易十分清淡。“應該尊重市場,實行價格競爭”,尉文淵自作主張做出放開股價的決定。在經歷了兩個月的小范圍放開股價嘗試后,于是有關部門宣布“5月21日,股價全面放開”,這就是令很多早期投資者一夜暴富的“5·21井噴行情”。
股價放開后交易火暴,但投資者卻苦于交易席位不足跑道不暢無法交易,而營業網點的擴建又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為。于是在上海文化廣場出現了壯觀的超大型營業部,100多家證券公司進場設攤。隨著各個營業部入駐新的辦公地點,股民也分流散去,瘋狂了一年半的文化廣場,在1993年12月24日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1992年是早期市場的第一次擴容高潮,當年有30多只股票上市;股票總成交額為247億元,比1991年增長了近30倍;上交所的會員單位也在不斷擴展,交易所內的席位從最初的25個增加到1992年底的500多個。隨著股票的供應量大大增加,供求關系發生急劇的變化,上證指數從1992年6月的1500點一路跌至300多點,這是中國股市第一次“大熊市”。
有資深證券媒體人在記錄那段歷史時用“大躍進”運動來形容1992年的中國股市,“那時的瘋狂是如此不可思議”,股市是一種爆發式的成長。
最初的上市公司也帶有那個時代的特征—起點低、規模小、局限于上海本地企業。最早的上市公司上海“老八股”中除了電真空,其他全是鄉鎮企業或街道工廠。規模最小的愛使股份,上市時只有40萬股本。
“老八股”撐臺的局面直到1992年初上海擴大試點才改變,新增了30多家上市公司,及至1992年7月24日,沈陽金杯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滬市上市公司開始擴大到全國。
1993年6月,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簽訂《監管合作備忘錄》,允許內地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7月15日,第一家中國內地上市企業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H股掛牌上市。當年,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內地企業還有上海石化總廠、廣州造船廠、北京人民機器廠、馬鞍山鋼鐵公司和昆明機床廠 。從1993年起,中國公司就開始在美國上市。這一階段包含了兩類企業,直接上市與間接上市并存:一類是在香港上市的國企H股以美國存托憑證方式(ADR)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如青島啤酒、上海石化、馬鞍山鋼鐵等8家公司,另一類為外資或中資的公司以紅籌方式上市,如華晨金杯汽車、中國中策輪胎和正大易初摩托。這批企業的集體上市形成了第一波“中國熱”。
這波熱潮事實上是一次思想飛躍的體現,它反映出當時人們對資本市場認識的深化,意識到中國要把最核心的企業拿出來上市,利用資本市場,發展經濟。
此后,素質優良的國有企業開始陸續登陸上交所。1999年11月10日,滬市第一只銀行股—上海浦東發展銀行A股股票上市;2000年12月12日,國內最大的鋼鐵企業寶鋼在上交所掛牌。
2000年11月2日,上證指數創出歷史新高2125.72點。經過10年的發展,中國證券市場的上市公司已從1990年的8家發展到1063家;募集資金達4645.80億元;股票總市值超過4.6萬億元,約為GDP的50%;投資者開戶數超過5500萬;專業的證券公司近百家。這是10年前在浦江飯店敲鑼時的尉文淵絕對不曾預料到的。
中國證監會直管
1992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證券管理辦公室成立,這是最早對證券市場實施統一監管的機構。7月,國務院建立國務院證券管理辦公會議制度。
1992年8月10日,深圳發生因新股認購潮引起的股民游行事件,這一事件直接催生了中國證監會。1992年10月,國務院設立國務院證券委和中國證監會。1998年4月,國務院證券委撤銷,中國證監會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集中統一的證券期貨市場監管體制。
在中國證監會成立前,上交所的自主權非常大,“游戲規則都是自己定的”。即使在證監會成立初期,也和交易所之間形成一個自然分工—證監會主要在一級市場管理,交易所負責管二級市場。正因為如此,交易所在當時的環境下發揮了自主能動的主導性,尉文淵將這種主導性歸納成四個方面:一是管人事,會員大會選舉理事長、總經理按程序來;二是管交易規則的制定,早期漲跌停板的取消,“T+4”到“T+1”再到“T+0”的交易規則,都是上交所定的;三是市場供求關系的調整;四是交易產品的創新,上交所早年推出新的交易品種,都是自己研究決定,不用證監會批準。
也正是因此,后來上交所在國債期貨創新上出了問題,尉文淵因“327”事件辭職。1995年9月15日,楊祥海出任上交所總經理。
1997年6月13日,《人民日報》發文指出,1996年9月份以來,海通證券公司、申銀萬國證券公司和廣發證券公司分別操縱上海石化、陸家嘴和南油物業等股價,三家公司的負責人被免職。深圳發展銀行行長賀云和工商銀行上海分行行長沈若雷也被撤職。不久,上交所的第二任總經理楊祥海去職。
1997年8月15日,國務院決定,滬深證交所劃歸中國證監會直接管理,任命屠光紹為上交所總經理。此后,上交所總經理、理事長等人事都由證監會任命。上交所的歷史由此發生重大轉折。
也是在這一年開始,世界各主要交易所開始向公司制轉型,并在幾年后陸續完成自身的上市。而上交所仍定位為“會員制的事業單位”。
證監會成立之前,證券市場的具體運作制度的制訂和修改基本上在地方政府和交易所的層次上展開,形成了基本完整的地方性法規體系。滬市主要有《關于發行股票的暫行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1984年8月10日)、《證券柜臺交易暫行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1987年1月)、《上海市證券交易管理辦法》(1990年11月)和《上海市股份有限公司暫行規定》(1992年6月)。這些地方性法規和市場化的探索基本覆蓋了證券市場運作的主要方面,為以后全國性法規的制定積累了經驗。
證監會成立之后,開始為中國證券市場訂立法度。1993年4月,《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頒布,6月《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細則》頒布。1993年8月發布《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1994年7月,證券市場的第一部“根本大法”《公司法》誕生。1996年10月頒布《關于操縱證券市場行為的通知》。1997年11月,國務院證券委發布《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直到1999年,證券市場的另一部“根本大法”《證券法》開始實施。
(本文參考公開資料整理撰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