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誰來點亮中國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3日 16:32  《競爭力》

  誰造中國屏

  世界是平的,也是屏的,全球化正滲透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而每一個角落都將充滿傳遞信息的“屏”。

  這不僅將是一個潛質驚人的市場,更是兵家必爭的高科技產業陣地。

  “屏”不僅與“芯”、軟件并列,構成信息產業的三大基礎,更重要的,以“屏”為核心的新型顯示產業不僅具備資本與技術密集的特性,更是我國擁有自主創新領軍企業,與國際巨頭技術最為接近的產業之一。

  正因如此,新型顯示產業成為我國最重要的3C產業突破口,被中國政府連續列入十大調整振興產業以及新興戰略性產業,重點扶持。

  同樣關鍵的是,市場留給中國的時間并不充裕。

  據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統計,2009 年我國彩電行業總產量為9590 萬臺,同比增長6.2%。其中,液晶電視產量6780 萬臺,傳統顯像管(CRT)電視產量2510 萬臺,同比減少45.9%,呈明顯的加速退出之勢。等離子電視產量299 萬臺,市場份額僅余3% 左右,基本退出舞臺。這意味著液晶電視成為絕對的行業主力,液晶稱王的時代已經全面到來。

  誰來稱王?中國的彩電產量全球第一,卻始終停留在量上。中國彩電產業在CRT 時代造就的王者之風已然不復存在,沒有屏,談何稱王。

  作為占液晶電視成本70% 以上的核心部件,液晶面板多年來一直讓中國企業愛之深、痛之切。不投資液晶面板是坐以待斃,投資液晶面板卻容易深陷虧損泥淖,這種左右為難的尷尬處境一直長期困擾著中國龐大的家電、IT 產業。

  海信掌門人周厚健在談及平板顯示產業的作用時深深感慨:“中國彩電制造業如果不在上游核心技術上突破,也許以后我們連為世界級企業做配套的機會都抓不住”。

  長期以來,液晶面板產業形成了韓國、日本、臺灣三足鼎立的局面,三星、LG、奇美、友達、夏普等巨頭幾乎壟斷了液晶面板產業所有的核心技術和絕大部分的出貨量,將產業話語權牢牢控制在東亞。

  “只有一個因素改變了這種局面——中國企業京東方出人意料地開始了反周期擴張。”我國著名產業專家路風教授表示。

  2009 年4 月13 日,虧損中的京東方逆勢投建合肥第6 代,8 月又公告上馬8.5 代線。以此為觸發點,在金融海嘯中停頓下來的夏普10 代線、三星和LG 的8 代線開始恢復建設,友達和奇美的8.5代線建設也啟動起來。7 月1 日,LG Display 向韓國證交所提交了一份文件,內容顯示,該公司考慮“額外”建設一條8 代面板生產線。

  這使得2010 年的中國出現一股空前的液晶面板生產線投資熱。前有三星、夏普、LG、友達、奇美等業內巨擘表態建線,后有TCL、龍騰、深超科技等跟進。據統計,自此之后,國內宣布投建的液晶高世代線已達七條,總投資額超過2000 億元。

  過度的投資引起了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2010年建線審批權被中央政府收回。目前,京東方、華星光電和TCL 三條線已經獲批并開始建設,引人關注的“五選二”仍未有新的結果。

  發展液晶面板產業已經是全民共識,但如何發展才能成功,始終眾說紛紜,國內企業也在實踐中探索。

  到目前為止,中國在液晶面板產業分別從三個方向進行了各自的嘗試,即京東方的買路進入—消化吸收—自主創新模式,上廣電的市場換技術模式,以及龍騰光電和TCL 的混合模式。

  京東方:以創新反圍剿

  京東方是中國液晶面板產業的領軍者,但面對國際巨頭,京東方仍是一個追趕者。在完成技術的追趕之后,京東方又開始遭遇規模化背后的成本圍剿。

  判斷正確

  京東方科技集團前身是北京電子管廠,一家歷史悠久的國有軍工企業,曾在建國后的幾十年中為中國電子管技術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被譽為“中國電子工業的搖籃”。中國第一只電子管、晶體管、顯像管和第一塊集成電路、液晶面板均誕生于此。應該說,這家企業最具技術和創新的基因。

  1993 年京東方成立之后,逐步進入CRT 顯示領域,但與當時的八大彩管廠不同的是,京東方干著CRT,想著下一步。其董事長王東升斷定CRT必將被淘汰,開始尋找下一代顯示技術。經過考察,在當時顯示領域中的三種技術趨向——PDP、TFT和LED 中,京東方決定押賭TFT-LCD,從1998 年開始技術和資金準備。

  模式創新

  京東方的判斷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并非獨家,當時三星、夏普都已經在此領域積蓄多年。京東方對國內最大的創新在于切入方式,公司沒有采取傳統的市場換技術,而是跨國并購。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喬治? 斯蒂格勒說過:“沒有一個美國大公司不是通過某種程度、某種方式的兼并成長起來的,也幾乎沒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內部積累成長起來的。”但中國企業對并購相對陌生,對跨國并購更是如此,這一點上,京東方頗具開創性。

  2003 年,京東方以3.8 億美元并購韓國現代顯示技術株式會社(HYDIS) 的TFT-LCD 業務,迅速切入TFT-LCD 產業鏈核心環節,從源頭獲得了現代在TFT-LCD 領域內的3 條完整生產線,以及其擁有的全部TFT-LCD 專利技術、全球營銷網絡和包括IBM、夏普等跨國企業在內的廣泛客戶群等無形資產,一舉成為世界排名第九位的液晶面板廠商。

  消化迅速

  2003 年9 月,京東方投資12.5 億美元在北京建設第一條TFT-LCD5 代線,開始技術購并之后的消化吸引和實戰練兵。因為技術和人才準備充分,京東方展示了非凡的消化吸引能力,5 代線成為國內唯一一條自主創新的液晶面板生產線,并創造了最短建設期、最快產能爬坡和良率提升等業內之最。

  2005 年,在技術落地生根之后,京東方開始向上攀登,經3 年努力,2008 年3 月,京東方成都4.5代線開工建設,主要生產移動用中小顯示屏;2009年又分別投資175 億和280 億元開工建設合肥6 代線和北京8.5 代線,打破大尺寸領域外資企業的技術壟斷,終于結束了跨國公司對中國本地液晶面板企業的技術封鎖。

  盈利難題

  但這個行業光有技術也是不夠的,同為信息產業的三大基礎之一,液晶面板與芯片類似,技術升級的同時,產品價格也在不斷下降。技術爬坡能力、規模擴張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缺一不可。

  2004 年底,液晶面板產業進入下行周期。2005年至2006 年,京東方連續虧損額達到33 億元。2007 年行業回暖,京東方每月贏利達1 個億以上,但時間轉瞬進入金融危機,產業再遇寒冬,京東方再次陷入虧損。

  與此同時,外資巨頭對京東方從技術圍剿轉向規模和成本打壓,液晶面板價格不斷下降,京東方5 代線都因此陷入虧損,巨大的壓力迅速傳統給尚未量產的合肥6 代線和北京8.5 代線。

  虧損之中,京東方不僅仍要堅持技術創新,還要逆勢擴大規模,以免陷入技術優勢不敵成本劣勢的陷阱,積累翻身的本身,但虧損中擴張,這本身就是對投資者和經營者極大的考驗,同時還帶來巨大的輿論壓力。

  京東方仍處于黎明前的黑暗。

  龍騰&TCL:

  石頭太多難過河

  與京東方的拿來和再創新不同,龍騰與TCL 采取“摸著石頭過河”的戰略

  劍走偏鋒

  龍騰光電成立于2005 年,由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與龍騰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是國內第三家第五代TFT-LCD 生產廠商。但龍騰光電背景復雜,中方股東為國資背景,而外資方龍騰控股的背景神秘。該公司于2004 年6 月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成立,其公布的產權控制關系圖異常復雜,是一家投資控股型的公司,并無日常經營業務。坊間一直傳言,龍騰控股的實際控制人為全球最大的品牌鞋類生產商——臺灣寶成國際集團總裁蔡其瑞。

  正是這樣的資本背景,造就了龍騰光電與眾不同的技術背景。設立之初,日本久負盛名的TFT-LCD行業權威橋本孝久出任總經理。據稱,龍騰光電擁有150 名來自日本和中國臺灣光電行業的工程師,是液晶面板各道工序的專家。

  2009 年才剛剛進入液晶面板產業的TCL 也選擇了一條相似的道路。據悉,TCL 與深超科技共同投資建設的華星光電TFT-LCD 第8.5 代線總投資245 億元人民幣,并稱“經過長期的自主創新和技術合作,在產品開發、工藝設計、人才等方面具有了相當的技術儲備積累,已經具備了項目技術能力。”

  就在2010 年臺灣奇美電子被鴻海集團并購,公司內部動蕩不穩之際,TCL 派出團隊到臺灣展開人才攻勢,大肆挖角。

  2010 年5 月,TCL 液晶面板項目“核心領軍團隊”亮相,由賀成明、陳立宜、金旴植、杜智勇、王國和、黃文君領銜的這個團隊被業內人士稱為是“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的”液晶面板行業資深管理團隊。同時,這個團隊成員幾乎全部來自于奇美、LG、上廣電、賽格等全球液晶行業巨頭。

  技術謎題

  但是,擁有技術團隊并不完全等同于擁有技術。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液晶面板產業,涉及液晶屏的有效專利數量達到9684 項,幾乎覆蓋了面板生產工藝制造的方方面面。即便技術人員已經對技術完全掌握,一旦應用于產品,就將涉及到專利費用的問題,這也正是中國科技企業始終無法有所突破的瓶頸所在。

  根據公開資料,龍騰光電在液晶面板領域已申請了113 件專利,其中已授權的有17 件。而TCL則并未就技術專利問題明確交代。

  龍騰與TCL 并非不知道技術專利的重要性,但是多次嘗試均告失敗。

  2005 年TCL 聯合深超公司、創維、康佳和長虹,以各占10% 的方式成立聚龍光電,計劃生產6 代線液晶面板。不料出師未捷身先死。之后TCL 董事長李東生跟夏普接洽,希望透過購買技術進入液晶顯示器領域,但是此事最終未能成行,夏普對于技術轉讓始終三緘其口。

  未來隱憂

  透過自主創新、購買技術實現技術突破的愿望均未實現,李東生于是把腦筋動到技術的載體,也就是人的身上。李東生認為,技術藏在人腦中,于是TCL 開始實行挖角大作戰。但他同時也知道,液晶面板產業的知識產權訴訟頻發。

  2007 年,三星和夏普就液晶面板及模塊的專利分別在美國、日本、韓國及歐洲發起互訟。在雙方長達兩年的專利糾紛中,先后打了21 場官司,在已經有結果的7 項訴訟中,夏普勝訴5 起,三星勝訴2 起。2010 年初,雙方簽署和解協議。

  2006 年12 月,LGD 在美國向中國臺灣的友達光電和奇美電子提出專利侵權訴訟,友達隨后向LGD 提起反訴,案件于2009 年6 月進入審理。訴訟審理時,LGD 向友達要求超過6.9 億美元的損害賠償。歷經大規模的法庭審理后,法院裁定LGD 全數侵犯4 項友達專利,而友達未侵犯任何一項LGD的專利。

  兩起曠日持久的專利訴訟,讓眾多中小面板廠商觸目驚心,也讓人對龍騰光電和TCL 的前景擔憂,這也是李東生以明星企業家的魅力融資8.5 代線,但仍困難重重的原因。

  上廣電:市場換不來技術

  作為中國液晶面板產業曾經的“三駕馬車”,上廣電有過一個令人心潮澎湃的發展計劃:到2010 年收入達到100 億美元,SVA品牌成為國際著名品牌,公司成為電子信息產業中的世界級公司。這一戰略在上廣電內部曾經被稱為“做中國的索尼”。現如今,這一切都成為了一場夢魘。

  2009 年12 月,上廣電因巨額虧損資金鏈斷裂,以25 億元的低價將TFT-LCD5 代生產線出售給深圳天馬,宣告了液晶戰略的徹底失敗。

  以市場換技術

  上廣電成立于1992 年8 月,是中國電子信息行業的大型骨干企業之一,從VCD、DVD 到彩電、洗衣機,上廣電在家電行業多有涉足。最引人矚目的還是上廣電對于TFT-LCD 的傾情投入。

  2003 年,上廣電與日本NEC 合資成立了廣電NEC 公司。該項目總投資100 億元人民幣,這是中國大陸第一條能夠批量規模生產的5 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該線2004 年10 月正式投產,投產后切割的面板主要以應用于電腦的15 英寸液晶屏為主。上海廣電光電子有限公司占75% 股份,NEC 占25% 股份,五代線的技術主要依賴于NEC。

  在液晶面板生產線投產后,在上廣電整體戰略中,液晶一直是其顯示產業的核心:上廣電在上游其他元器件、下游消費終端業務的布局,都是圍繞著廣電NEC 進行。

  丟市場沒技術

  規模不足是上廣電初期最大的問題。

  2005 年正當上廣電5 代線生產趨于穩定時,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少臺灣地區廠商已經退出這一產品線,開始轉戰17 英寸的主力機型。于是,上廣電領導層決定,年中轉戰17 英寸生產線。

  但是轉戰后卻出現了更大的問題,由于僅有一條第五代生產線,相比于擁有13 條線的友達等一線企業,上廣電的靈活度明顯不足,市場競爭力缺失。

  2006 年,上廣電對5 代線進行擴產,意圖擴大規模以提高競爭力,一次性投資440 億日元(31.36億人民幣)。

  然而,只看到規模卻沒有看到技術的上廣電最終敗北。

  根據中日雙方簽訂的《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執照技術轉讓與許可合同》,上廣電NEC 除了向NEC 總部一次性支付總額為45 億日元的技術費,還須按產品凈銷售價格的3% 向對方支付“技術許可提成費”。這成為影響上廣電NEC盈利的一道硬傷。

  “上廣電幾乎變成了純粹的加工廠。以采購材料為例,核心技術在手的日方,只要聲稱是技術要求,就必須買他們提供的高價材料。”上廣電一位內部人士這樣評價上廣電的技術策略。

  技術上處處遭到掣肘,還要支付高額的專利使用費,使得本來資金就不充裕的上廣電雪上加霜。即便是2007 年行業的春天,上廣電也并未取得絲毫的盈利。

  合資陷阱

  液晶產品技術升級與產品降價不過是壓垮廣電集團的“最后一根稻草”。上廣電集團真正被掏空是長期以來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上廣電一直走合資路線,嘗盡合資的甜頭,但最終咽下的卻是合資的苦果。

  上世紀70 年代末,當時電子工業部斥資200 多億美元大規模引進CRT 彩電技術和生產線。在國家批準下,上海電視機廠1978 年從日本日立公司引進了全國第一條彩電生產線。

  1992 年,作為上海市政府的“1 號工程”,上廣電集團投資27 億元成立了“上海永新彩色顯像管公司”,開始在國內率先生產CRT 彩電的重要部件——彩管。之后,上廣電不斷與國際領先企業開展合資,從1992 年到2003 年十年間,上廣電的“合資軍團”擴大到索尼、西門子、松下、LG、東芝、三星、JVC、電氣硝子、夏普等幾乎所有日韓企業。

  合資在短期內憑借市場先機帶給上廣電高利潤,但高利潤的背后是技術空心,最終在與NEC 的合資中咽下苦果。

  成功者的基因

  液晶面板產業,日韓臺三分天下,中國正在逐漸成為有望打破這一格局的第四極。在追趕的道路上,前者的成功經驗就成為中國企業的必修之課。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

  在產業領袖夏普、三星、友達的發展歷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共同的基因——自主創新加政策支持。

  夏普:產業化先行者

  LCD液晶面板技術誕生于美國,產業化于日本。

  在美國RCA 公司發表開發出LCD 時,日本并沒有相關技術知識的積累,也沒有任何相關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力。但是當時的日本正處于經濟上的黃金年代,對于新技術的敏感度很強。這一報導立刻引起了日本科技界、工業界的重視。將當時正在興起的大規模集成電路與液晶相結合,以“個人電子化”市場為導向,很快開發了一系列商品,打開了LCD 大規模實用化的局面,掌握了主動,促成了日本微電子業的驚人發展。夏普在此過程中充當沖鋒。

  1983 年,夏普成功開發出以TN-LCD 技術所制成的E L -805 電子計算機,成為全世界最早量產LCD 電子計算機的廠商。其后,在日本政府的“官產學研”技術體系的雄厚支撐下,夏普不斷開展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逐漸將TFT-LCD 面板推向大尺寸。在日本液晶面板產業唯我獨尊的年代,夏普成為第一代霸主。

  雖然韓國的崛起對夏普的霸主地位發起了有力挑戰,但在基礎技術和液晶電視領域,夏普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動。

  三星:青出于藍勝于藍

  三星在液晶面板領域所走的路,正是一條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的道路,在向夏普學習的過程中,三星完成了對前者的超越。

  早在1970 年代,三星就對LCD 產業蠢蠢欲動,但在沒有得到政府支持的情況下,只是進行了小規模的試探。1990 年代,TFT-LCD 產業超高的利潤引起韓國政府注意。

  政府主導、企業財團積極投入、大專院校提供技術支持,三星等企業一出發就氣場強大。

  三星緊緊跟蹤全球的產業技術最新發展趨勢,同時通過引進外部人才,吸收外部知識。更重要的是,還在世界各地對具有產品設計能力但資金困難的高科技企業采取收購、合資等手段,將這些企業轉移到韓國本土,大大加速了三星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發展速度。

  產業專家羅清啟表示,三星之所以能夠跳出陷阱,發展出自主的技術能力,原因有三:第一,將合資只作為自身技術學習的一種手段;第二,大力引進外部人才和吸收外部知識,自主創新不是“閉門造車”,更要放眼世界;第三,政府給予大量的補貼和產業保護。

  友達:后發制人

  友達光電前身是宏碁集團旗下的達棋科技,2001 年與聯友光電合并后更名為友達光電,2006 年再度與廣輝電子合并。經過與兩家公司的合并,蛻變后的友達全球產能比例超過19%,躋身全球三甲。

  友達的崛起源于亞洲金融風暴,日本企業在無力投資之時,為保持與韓國液晶面板產業對抗,開展了一波對臺灣的技術轉讓。借此機會,友達引入日本的先進技術,在臺灣“兩兆雙星”計劃的支持下,進入TFT-LCD 產業。

  友達除了布局全球市場,更深耕于技術與研發。2002 年11 月成立友達科技中心,是臺灣最大的光電研發中心,研發技術包括TFT-LCD 與LTPS 等顯示技術。

  友達光電投入研究發展的經費居臺灣光電業之首,研發專利成果豐碩。據美國商業專利數據庫報告,友達名列2004 年美國專利成長速度最快的十大公司,以成長率98% 名列第五;而臺灣《商業周刊》公布2006 年之臺灣專利100 強,友達亦排名第六。

  雖然友達進入產業較晚,且是在日本企業的技術扶持下步步成長,但友達始終不忘自主創新,在液晶面板領域已經擁有完整的自主技術體系和創新能力。在與LGD 長達四年的專利訴訟中,友達反訴成功,避免了數億美元的專利罰款,已經成為液晶面板產業舉足輕重的力量。

  此文刊于《競爭力》三聯財經2010年第6期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留言板電話:95105670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