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緋專欄
經濟學是選擇的科學。選擇的意思是在同一指向的系列不同對象中確定一個,對于已經確定下來的就沒有選擇的余地。消費的過程就是用充滿可能性的貨幣交換那個選擇唯一的貨物。在既定條件下,貨幣選擇權的限制程度不一樣,對應的需求價格將有所不同。
俗話說“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看上去雙方各得其所,是等價交換,實際上交換后持幣
的一方(即賣方)賺到了。為什么?
貨幣最大的特點是具有流動性。100 元貨幣可以跟市場中所有標價不高于100 元的商品進行交換,選擇權近乎無限。一旦跟某件商品交易成功,選擇權從“萬”變為“一”。假如商品供應稀缺而需求旺盛,商品還有機會再交換回100 元貨幣甚至更多,比如黃金、郵票等投資品。但是正常情況下,二手商品的價格總是低于一手原價。如果商品供應過剩而需求不足,二手商品的價格將更低。
在即時消費中,消費者需要馬上滿足對某商品的效用需求,可能不得不接受選擇權的變化,但是對前置消費(尤其是產能過剩的商品)來說就無法忍受了,必須給予一定程度的補償,否則沒有人愿意預定消費。
分散風險的消費組合
理性的人們都不喜歡選擇權受到限制,因為未來總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經濟學中不確定通常指風險。所以有一句投資名言流傳極廣,那就是“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只籃子里”。多幾個選擇,就可以相對分散風險,達到“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
對前置消費來說,當然不是未來的每一個商品需求都百分之百地確定。以餐飲為例,不管到什么時候,人們總需要一日三餐,所以能夠預定五年后肯定得吃飯,不過是自己做飯吃還是下餐館吃不一定,吃川菜還是吃粵菜不一定,去這家餐館還是那家餐館不一定。保留這些選擇權是必要的。
即使有人愿意放棄這些選擇權,還是有風險需要防范:萬一餐館半途倒閉了怎么辦?萬一餐館因為你預付費而對你服務不好或者飯菜質量下降了怎么辦?萬一餐館滿員或者停車位不足無法按時招待怎么辦?
最好的辦法是預定一個分散風險的消費組合,保留有限但充分的選擇權。比如某城市100 家餐館,各種檔次、風格、價位都有。因為餐館之間的充分競爭,服務質量得到了保證,萬一這家不好還可以選擇另外99 家。另外,預付的資金交第三方存管可保障安全。
如果你在這個城市常住,手中的100 元人民幣卻可以在全國任意一家餐館吃飯,有很多選擇權用不到,不如指向這具體的100 家餐館,你并沒有實際的損失。而選擇權從“萬”變為“百”,不會白白被限制,餐館要給出折扣作為補償。
有限選擇的影響因素
如果即時消費100 元,提前一年預定只需用90 元。那么提前一年預定100 種商品的組合之一,應該用多少錢?這需要在時間既定的條件下考察貨幣選擇權與貨幣價值的關系。
選擇權(select)的含義非常廣泛,主要包括地區(area)、產品(commodity)、商家(market)、支付方式(payment)這四種。選擇權在既定時間內是常數,一個不小于1 的整數。
設Sa 為地區選擇權,表示貨幣在什么地方消費;Sc 為產品選擇權,表示貨幣消費什么商品,比如行業、品種、品牌、型號、產地、批次等;Sm 為商家選擇權,表示貨幣的交易對手,比如商場、超市、專賣店、網店、個人等;Sp 為支付選擇權,表示貨幣的支付手段,比如現金還是刷卡,信用卡還是借記卡,使用哪個銀行的卡,是公積金還是消費賬戶等。同時設cs 為選擇優惠指數,即貨幣選擇權影響的貨現率,則有
cs=f(Sa,Sc,Sp,Sm)
先假設其他選擇權都保持常態,單獨考察Sm 對cs 的影響。
選擇權的限制為客戶增加了麻煩,在正常的交易價格的基礎上,額外消耗了客戶的時間,應該給予優惠作為補償。顯然,商家選擇權越少,消費者忠實程度越高,折扣就應該越多。選擇優惠指數與選擇權之間呈現反比例關系,如右圖所示。然后構造一個函數關系來表示
cs=Km/Sm
其中Km 為商家選擇系數,是一個與供求狀況相關的常數。
選擇權近乎無限的現金,是一國貨幣的本幣(Domestic Currency),設為DC,貨幣選擇權被限制了以后,形成了需要補償的次一級的子幣(Secondary Currency),設為SC,二者的關系是
SC=DC(1+cs)
具體商品可以視為選擇權唯一的“子幣中的子幣”,商品這種子幣所對應的本幣,應該是多少呢?
DC=SC/(1+cs)=SC/(1+Km/Sm)
假設K m 為1,全國共1000 萬家餐館,那么,保留全部選擇權,Sm 為10000000,cs為0.0000001,可以忽略。如果只保留一個選擇權,Sm 為1,cs 為1,消費100 元(子幣)只需用使用50 元(本幣),相當于滿50 返50。如果保留10 個選擇權,cs為0.1,消費100 元(子幣)只需使用91 元(本幣),如果保留100 個選擇權,c s 為0.01,消費100 元(子幣)只需使用99 元(本幣)。
考慮到其他選擇權的變化,則有
DC= SC/(1+ Ka/Sa+Kc/Sc+Kp/Sp+Km/Sm)
當然,在此基礎上,選擇權的種類還可能更多,假設有n 種,即
DC= SC/(1+ Ka/Sa+Kc/Sc+Kp/Sp+Km/Sm+…+Kn/Sn)=SC/[1+ ]
選擇系數之間可能相互影響,比如地區限制了,商家選擇范圍也變了,但終究是常數。即時消費也存在貨幣選擇權的變化,多表現為支付方式的限制,比如指定使用代金券或某銀行卡購買。
通常cs 小于1,特殊情況下也可能大于1。比如住房公積金購房時,cs 為2,那么 100 元當做300 元使用,優惠率或折扣率為c/(1+c)=2/3,大約相當于打三折。
買價與賣價相互選擇
《與時間相關的需求價格》一文中,已經推導出前置消費的貨幣價值,即
AV=PV/(1+c)t
這里c 只與時間有關,設為ct,即時間影響的貨現率。從廣義的選擇權角度看,ct 相當于對選擇前置消費從而失去投資機會的補償。如果提前一段時間拿出本幣做出選擇,不投資而消費,得到同期無風險的社會平均利潤率作為補償,即ct=r。通常貨現率c 與利率r 都小于1,也可以采用公式AV=PV(1- c t)來粗算近似值。
如果這筆錢進一步具體地指向一個消費組合,從貨幣變為子幣,還要對失去組合外的選擇權進行補償。于是我們得到統一的公式
DC= SC/(1+cs) =PV/{[1+ ](1+r)t }
有的超市在傍晚下班前會有面包、蔬菜等特價商品促銷甩賣,這是時間因素在發揮作用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些特價商品即將過期,能賣一點是一點,賣不掉就全砸手里了。此時特價是對貨幣失去選擇同類普通商品的補償。
公式看上去有些復雜。從操作角度看,時間因素很容易落實。對于普通日用消費品,提前幾個月預定就可以達到廠商按需生產的要求。對于住房公積金購房的消費者,卻至少提前一年以上就開始存繳了。因此,最大的困難是怎么發現市場中選擇權系數的數值,以及如何跟蹤其變化趨勢。
實際上不需要仔細計算選擇權影響貨現率之類的細節。廠商進行商品銷售時不會花費巨大的時間和人力物力去精確研究需求的彈性一樣,消費者不會消耗一整天的時間尋找一顆最便宜的大白菜。那么消費經紀也不必要完全厘清市場上所有的選擇權系數、每一項商品具體的需求序列等等,只需溝通消費者和廠商,讓產品既有賣價又有買價,即可相互選擇,發現客觀的需求價格。
消費經紀是把需求擺上貨架的人,需求價格(即貨現率)就是他的產品價格,是他的利潤(傭金)來源。同時,消費經紀的信用能夠“一手托兩家”,能夠為資金的流轉提供配套的支付服務支持。因此消費經紀有動力、有必要也有可能通過新興的信息技術搜集市場需求,然后反向配置給生產和流通企業。
當然,單個消費經紀可能判斷錯誤,導致需求價格失真,從而失去生存空間,但是那些判斷正確的消費經紀會活下來,并且在市場競爭中繼續完善規模需求的運行模式。
此文刊于《競爭力》三聯財經2010年第6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