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潤峰
前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歷經十年,倪潤峰帶領長虹從一個總資產 2000 多萬元的軍工企業發展到總資產 166 億元的著名上市公司,造就了中國家電產業的奇跡。然而突然長大的長虹患了一種新病:大企業病。倪潤峰開創了中國企業家對巨嬰企業的反思潮。
2000 年我有幾個月的休假,退出經營的第一線,借此冷靜地思考了長虹的現狀和未來。
長虹公司在 15 年時間里資產總額從 2600 余萬元猛增至 130 多億元,特別是 1993 年至 1998 年期間,其產值,銷售收入和利稅年均增幅都在 50% 以上。高速度掩蓋了不少問題和矛盾,加上市場形勢的急劇變化,使得長虹近兩年走入低谷。
一個時期以來,長虹陶醉于“國內特大型企業”的頭銜,陶醉于“中國彩電大王”、“世界第四”等光環,頭腦不冷靜了,思考的東西也少了,企業行為就變形了。事實上,從 1998 年開始,長虹的增速明顯放緩。
當我跳出過去的那些光環,用全球眼光看,雖然長虹還僅僅是一個中小企業,卻過早地染上了大公司的一些毛病。我認為長虹得了“大公司病”。
長虹“大公司病”的“臨床”表現,一是“高燒”,企業的高速增長讓管理者頭腦有些發燒,缺乏冷靜;二是“肥胖”,企業組織結構膨脹,管理層次增多 ;三是低效,決策執行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長虹的“肥胖”可以說是“高燒”的并發癥。由于長期把自己當成了大公司,長虹的組織結構、管理方式、人員配置都是按大公司模式,中層干部從 130 多人增加到了 330 多人,不但有“二級中干”,還出現了“三級中干”,有的人還配了秘書。
2001 年初以來,經過全公司上下的反思,長虹逐漸清醒,開始向自己挑戰。
首先是在公司治理結構層面的調整,長虹過去的企業治理結構和內部的分工、基本是按照如何完成年度經營目標來設計的,這種傳統的企業構架更注重實現短期目標,而對如何保障長遠目標力不從心。
這次調整我們叫做組織創新或體制創新,可以用突出企業發展平臺,年度經營目標、戰略目標和基礎建設并重,加速董事會決策這三個特色來概括。確立了長虹未來十年發展規則,這需要有一個執行委員會來貫徹落實,于是我們設立CEO,防止了決策層和執行層脫節,同時,我認為這對樹“百年長虹”大業,造就一拼企業家隊伍是非常有利的。
體制理順以后,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消腫”,沒有或不能產生效益的部門,就是調整的重點。調整,撤并 47 個部門,縮減 50% 的機關人員,重建整個業務鏈的快速反應機制。
治理大公司病,更重要的還在于調理——調整結構,長虹的彩電將以高清晰度“精顯”,“背投”為主,與國際知名品牌搶市場,空調靠技術含量,力爭 2002 年擠進全國前三名,打響環保電池的牌子,搶占技術和市場的制高點,鋰電池,液晶顯示,家庭信息平臺,遠程醫療網絡等盡快推出一流的新產品,走多元化經營之路,同時要大力拓展國際市場。
我的判斷是,大公司病尚未傷及企業元氣,長虹的身體還是強壯的。長虹公司目前的 130 多億元凈資產中,90% 以上是優良資產,負債率僅為百分之十幾。從 1985 年到今天,長虹的模擬技術、數字技術、顯示技術、背投技術都是一流的。2001 年企業的銷售收入,利潤比上年增長約 20%,初步實現“一年走出低谷,兩年穩步攀升”的計劃。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新經濟時代到來的背景下,企業間競爭越來越表現為戰略層面的競爭
通過這些年的摸爬滾打,我們認識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和新經濟時代到來的背景下,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戰略層面的競爭。首先要把事情做對,然后才是把事情做好。
此文刊登于《競爭力》三聯財經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