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軍
過去,中國沒有選擇,但現在,一味追求低成本的情況應該到頭了
5月26日晚11點,富士康深圳廠區又發生一起員工跳樓事件,這是半年內發生在富士康的第12跳!員工跳樓無疑是悲劇,但更大的悲劇則是:富士康無法制止悲劇的一再發生!
在一個強調民生和以人為本的國家,富士康跳樓事件已不再是一家企業的偶發個案,而成了一個嚴重的公共事件。在任何一個文明國家,任何一家有頭有臉的企業如果連續出現這類事件,都會受到嚴重的警告和對待。但迄今為止,富士康在中國大陸還沒有受到這種待遇。國內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只是督促、協助富士康進行調查,有地方官員出面表態,將跳樓事件的部分原因歸咎于80后、90后的年輕人情緒容易波動。從政府的角度,這種公共表達無疑是很不合適的。
為什么富士康會發生連環跳?除了各方探討的各種原因,筆者認為,應該從郭臺銘旗下企業的“基因”和企業文化來尋找原因。郭臺銘旗下的旗艦公司鴻海集團和富士康,已經習慣了做代工業的“王者”。這個在中國大陸就有80萬員工的企業老板,將低成本代工業發展到了極致。他的核心法寶就是以“半軍事化的管理”、以效率和低成本來獲得市場。郭臺銘對鴻海和富士康的成功曾作過如下總結: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技術、一流客戶。
顯然,客戶在鴻海和富士康是排在第一位的,富士康的確有世界一流的客戶,如蘋果、戴爾、惠普等;而人,在富士康是被排在最后的。一本總結郭臺銘這位臺灣首富成功之道的書中曾提到,郭臺銘表示“Cost down(即降低成本)也是一種服務”的策略,企業能夠以虧本價接單,卻以盈利來輸出產品,通過嚴控成本以至在微利之間險中救勝,成為富士康成功的法寶。從2000年以來,中國內地的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再加上2008年金融海嘯的沖擊,為了抵抗邊際利潤一再下跌,富士康不得不進一步壓低成本。不斷壓低成本的做法,已經成為郭臺銘旗下企業的基因,成為一種企業本能。
富士康的廠區內有游泳池、有宿舍、有醫院、有托兒所確是不假,但幾十萬人被圈在一個狹小的區域里工作,缺乏交流、缺乏娛樂,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意味著絕望。在富士康有工作經歷的人說,“一進那個工廠,氣氛就很凝重,除了機器設備、宿舍,什么醫院,托兒所都在里面,完全就是在暗示你,你這輩子呆這里就這樣了。”這種生產與管理格局的形成,與富士康和鴻海的企業文化不無關系。
富士康在中國并非個案,許多類似事件,與中國當前的發展方式有關。誰需要富士康?中國政府需要它,因為它能解決就業,僅在深圳工廠就雇傭了48萬人;深圳市政府需要它,因為它能帶來稅收,其產品出口量占深圳外貿出口的22%,每年為深圳創造超過百億元的稅收。長期以來,我們都做低端代工,只重視工人作為廉價生產要素的“物性”,忽視了工人的“人性”,這成為相當長時間內的時代特點。過去,中國沒有選擇,但現在,一味追求低成本的情況應該到頭了。
跳樓事件是富士康的一次危機,但也反映了過去中國以低成本要素參與全球化的時代特點。企業必須為此負責,社會也應該對此反思。在一個強調以人為本的時代,人的生命應該是被放在第一位的。在連環跳樓事件之后,中國低成本代工的模式恐怕不得不進行調整。
作者系安邦咨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