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人會相信,王老吉的善舉絕對不求回報,但事情的本質是:回報要取之有道
文 蔣軍
玉樹蒙難,舉國哀悼。在央視賑災晚會上,王老吉捐出了1.1億,是捐款金額最多的企業,而在兩年前,汶川地震時,王老吉捐了1億,其后續的一個帖子:“封殺王老吉!”在網絡上流傳甚廣,成為了互聯網營銷的一個經典案例。
這幾天,網絡上對于王老吉的捐款新聞和帖子層出不窮,討論也自然“不絕于耳”,但就其觀點而言,無非是贊成和反對。贊成者盛贊王老吉的大手筆和愛心;反對者認為是拿地震來炒作自身和宣傳企業和品牌形象。筆者覺得,拋開一切狹隘的認識,單從社會責任來說,王老吉的捐款行為理所當然是值得提倡和尊敬的;不管是從客觀和主管因素來看,最現實的是:解決了災區的和救災的燃眉之急。
這總比某些企業在災難到來之時,鼓吹捐款不是義務強很多;也比起某暴利行業的老板,天天橫渡海峽、永登最高峰的“作秀”來得更合乎人性。他們的觀點是:救災是心意,想捐就捐,我不捐,也沒有什么!
俗話說:救急不救窮。對于突如其來的災難,我們都應該想辦法去盡一份力量,但同時不要對別人的愛心表示質疑。
王老吉的捐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救急”,而不是“救窮”。
撇開“愛心和社會責任”,僅從營銷的角度來看看王老吉的“事件營銷”,也能發現王老吉善良背后的商業智慧。
如今的事件營銷已經與以往的事件營銷有本質的區別了。傳統的事件營銷往往是電視、報紙等媒體主導,而如今是網民主導,大眾互動。
沒有一個人會相信,王老吉絕對不求回報,但事情的本質是:回報要取之有道。王老吉捐款之后,網絡上關于此次事件的帖子以幾何級數增長,這是網絡的力量才能達到的效果。在三大門戶網站、天涯等論壇,各種網絡社區平臺,手機門戶網站,滿眼都是新聞和激烈的討論。
不可否認,這些或多或少是有“策劃”的,仔細看看那些主題帖子,諸如:王老吉一舉破了十八項世界記錄、飲料只買王老吉、喝水就喝昆侖山,捐1.1億,要賣多少罐王老吉?等等。
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王老吉的營銷已經從傳統營銷中跳了出來,從單純的一個“定位”和終端營銷,開始利用互聯網進行企業和品牌形象宣傳,這是很多中國企業,甚至是世界500強企業都難以做到的。中國自己的世界500強企業就不說了,因為基本都是壟斷型企業,不用進行品牌和營銷;而肯德基,前段時間跟淘寶合作搞了一個“秒殺”活動,不但沒有“秒殺”到消費者,還為此付出了沉重的品牌形象代價。
因此,就王老吉的互聯網整合營銷而言,確實像IMC之父唐·舒爾茨所說的:互聯網營銷的本質,是人際關系營銷。縱觀這幾天的網絡關于王老吉的言論,90%以上的言論都是正面的,雖然有引導和策劃的“嫌疑”,但能夠在互動的網絡世界里,控制住言論的方向,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為大家都知道,互聯網的開發,決定了互聯網話題的不可控制性。
王老吉的事件營銷從汶川地震的試水,到玉樹地震中的善舉,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以我們看不到官方的新聞通稿,很正規的“軟文”,相反——取而代之的是論壇的帖子、主題、討論或者一些形式獨特的新媒體。如手機媒體和手機門戶網站等。
王老吉如此的事件營銷,并不是每一家企業都能做到的。
首先,企業肯定要有實力。有網友說,中石化、中石油、中移動、中國煙草等等也很有實力啊,為什么不見這么大手筆?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不需要用這種方式做品牌、做營銷,他們更怕的是承擔這樣的營銷風險。這是國企的特性決定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也有網友說:中國房地產企業、新興的電子商務等企業為什么沒有及時出現?這是什么原因?房地產企業是不是暴利,我們心知肚明,不再討論,但房地產市場的品牌建設區別于快速消費品的品牌塑造,況且房子還不夠賣,根據營銷學和經濟學規律,不需要營銷。那么,電子商務企業呢?他們覺得已經脫離了傳統的營銷,以互聯網技術取勝了,他們是平臺,宣傳你們還可以,宣傳自己就不用了。
其次,維持品牌形象。大眾消費者,特別是快銷品品牌,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為了維持品牌形象,每年要花費大量的廣告和推廣費用。僅僅是硬廣告的投放,對于“消費者的粘性”提升效果越來越不明顯,這就需要用情感營銷,提升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
再次,如果僅僅從短期的銷售效果來看,王老吉的1.1億捐款,馬上要得到幾倍或者數倍的銷量,從現在的局面來看,似乎很難;但對于旗下高端水昆侖山礦泉水的廣告和宣傳效果而言,確實是物超所值,這個可以說是經典的晚會“廣告植入”。在當時特定的環境之下,這種植入,比起“春晚”的那些廣告植入不知要好多少倍。
無論從社會責任的角度還是純營銷的角度來看,王老吉的作為都是值得學習的。其一,救急救難的時候,起到了“模范”作用,盡到了大企業的社會責任;其二,基于互聯網的營銷,做得更加有技巧,更加成熟。
環顧周遭,我們還能要求一家企業怎么樣?這樣已經夠了,難道不是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