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唐雙寧文集《上下求索·危機觀察》
To live in a poetic life, to exist as a thinker
文/宋輔良
始于2007年3月的美國次貸危機,人們開始看得并不那么重,隨后其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卻出乎預料愈演愈烈。危機迅速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蔓延至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最終釀成一場歷史罕見、沖擊力甚強、波及范圍甚廣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這場危機使西方主要國家金融體系受到重創,實體經濟進入衰退下滑的軌道。為拯救金融體系、防止經濟下滑,多國政府和央行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常規和非常規的緊急救助措施,以應對危機的沖擊、蔓延。對于這場危機現象,如何觀察和解釋,采取何種措施以應對,是每個金融行業的領導者、專家、實務工作者所必須面對的。
光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唐雙寧先生,出于職業習慣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出于憂國憂民之心,以其較深的金融理論素養和哲學思辨力,對這場百年一遇的危機進行了深入的觀察。近日,他將自己從2007年4月到2009年12月間應邀參加論壇發表的演講、會上的發言和撰寫的文章,集結成冊出版,取名《上下求索·危機觀察》,共收集了作者文章51篇,加上記者相關訪談4篇,共55篇,稱得上是作者“飛鴻踏雪”之跡。
從其書名《上下求索·危機觀察》,就可大抵理解作者的寫作動機、目的與情懷。《上下求索》,取自屈原《離騷》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將“哀民生之多艱”、“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名句作為書名,表明了作者唐雙寧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正如作者自序中所言,“位卑未敢忘憂國”,其心是與屈原相通的,血管里流淌著憂國憂民之憂思。其主旨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對危機產生、發展、變遷作出合理解釋,分析危機對我國金融業乃至經濟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和沖擊,提出妥善應對的謀略和措施,提高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為應對危機采取的一攬子計劃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為金融促進我國經濟率先企穩回升獻計獻策。
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了怎樣的機遇,是本書求索的第一個重點。黨中央國務院在應對危機中,多次提出要化危機為機遇,積極應對,妥善決策,把握機遇。作者在文章中,從金融的角度,具體分析和指出機遇所在。在這個問題上,作者在《農村金融的統籌拉動》一文中提出這樣的觀點,“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換個角度看正是發展中國農村金融的歷史機遇”,“解決好農村金融問題正是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情況下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和歷史機遇”,解決了農村金融問題也就解決了中國金融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在《實現大國崛起下的金融崛起》一文中,作者明確提出,“國際金融危機將使世界各國重排座次,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把握這次崛起,中國將歷史性地邁出和平崛起的步伐,而大國崛起中的金融崛起將是這一歷史過程的重心。金融崛起包括金融機構國際地位穩步上升,金融市場國際輻射力日益增強,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穩步推進,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規則制定權逐步提高,等等。”在《60年:中國的借鑒、機遇與選擇》一文中,作者明確提出:“此次全球金融危機,或許將使世界格局出現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今天,‘東西問題’已然明顯弱化,‘南北問題’愈加錯綜復雜。未來若干年,很可能一部分‘南’升級為‘北’,一部分‘北’降格為‘南’。這是歷史賜給人類的新機遇。”“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將給中國帶來六大機遇:包括和平發展的機遇、發展道路選擇的機遇、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他國讓位機遇、文化認同機遇、金融危機中的市場‘騰空’機遇、外需減少的‘倒逼’機遇。”作者以拳拳之心,反復求索,意在以一己之鼓與呼,喚起決策者和實踐者對機遇的關注和把握。
經濟拐點與金融風險之間的關系,是本書求索的另一個重點。作者在2007年所做的《認識經濟運動規律警惕經濟拐點下的金融風險》一文中認為,經濟拐點必然帶來金融風險,這是客觀規律,必須在思想上對此有足夠的應對準備,以便讓拐點“慢拐”,而不是“快拐”。而造成經濟拐點的原因,作者認為主要是外匯儲備過高、流動性過剩和經濟增長過快三要素,并且這三要素互為因果,循環推動。其中,外匯儲備過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作者由此結合我國的外匯儲備情況,提出了這樣的獨到見解: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主要金融風險是通貨膨脹,90年代主要是不良貸款的話,那么當前的主要金融風險可能來自外匯儲備過高。后來的事實證明,我國外匯儲備過高積極作用不可低估,也必須給予足夠的肯定,但也確實帶來了諸如國際貿易摩擦、外匯如何保值增值等一系列問題,顯示出作者高屋建瓴的宏觀觀察和把握能力。那么,如何制定相應的對策,未雨綢繆,化“險”為夷,則是當前政策必須著力的地方。為此,作者在后來的《下決心對外匯儲備進行戰略調整》一文中提出了外匯儲備應控制在相對合理的數字內,其余通過“補充國有銀行資本、購買戰略資源、擴大境外投資、發行外國債券、鼓勵民間持匯”,實現五路分流的戰略思路。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制定前瞻性政策,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則是本書求索的第三個重點。作者2008年4月在《關于貨幣政策的總量、結構和質量問題》一文中就前瞻性地提出,“中國目前經濟下滑的風險遠遠大于過熱的風險”的判斷,還認為對經濟金融形勢的判斷需要有點逆向思維,也就是不能隨大流。只有具有前瞻性,貨幣政策要打出一定的提前量,調控才能取得很好效果。而前瞻性如何取得,作者認為,必須對全球金融危機理論和實踐進行系統思考,走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道路。在《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的理論與實踐思考》一文中,作者從理論高度,集中探討了當下國內外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認為“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首先應當認清中國的金融特色主要囿于中國的經濟特色”,而要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解決中國金融發展中的不平衡,必須在今后一個時期重點解決十個問題,其中居于十個問題之首的,正是“增強貨幣政策制定的前瞻性、科學性”,顯示出作者對前瞻性政策制定重要性的高度關注和深刻認識。
呼應黨中央國務院應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和措施,從獨特的視角為應對危機獻計獻策,是本書求索的第四個重點。《上下求索·危機觀察》中提出很多有價值的理念:消費與外需是抗擊金融危機第五次拉動,亦是最終拉動的觀點;戰勝金融危機要依靠市場“看不見的手”和政府調控這只“看得見的手”共同作用經濟社會生活才最有效的觀點;要妥善處理好“保增長”這一當前的主要矛盾和“調結構”這一經濟發展長期存在的基本矛盾關系的觀點;解決金融存在的五大問題的核心是解決好流動性過剩的觀點;以提升金融“軟實力”為切入點轉變我國金融增長方式的觀點這些觀點,閃耀著作者的睿智和深邃的洞察力。
此外,在本書中,作者還對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等資產市場自身的問題,以及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對金融衍生品的分類監管問題、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和認識問題、對金融家素養問題等進行了廣泛求索。
唐雙寧文集具有三大特點:
其一,哲學的思辨力。唐雙寧在文集中多次談到哲學的重要性。2008年5月,作者見高盛董事長和紐聯儲前主席時,送給客人一本書法集,客人非常驚奇,說銀行家怎么還懂藝術?唐雙寧說,這里面有一個哲學,藝術家要懂哲學,銀行家也要懂哲學。這兩者是相近的。唐雙寧對哲學的重視可見一斑。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這是笛卡兒的人生存在方式。其實,人生存在方式有多樣。有人以思索、理性的方式存在,有人以詩意的方式棲居,有人以唯美主義、理想主義的方式存在,有人則以追逐金錢與物質利益為準則的方式存在唐雙寧至少以詩意人生和思想者的方式存在。翻開其文集,不但睿智、思辨充盈其間,而且以哲學為題的篇章就有許多,如《從哲學的角度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幾點思考》、《用哲學的觀點指導應對金融危機》,他在接受“新浪網”和“中國金融網”訪談時,談的題目是《金融·哲學與藝術》、《生活之樹常青》,這些文章充滿著思辨的力量。
其二,文學的感染力。唐雙寧的為文與演講,多用比喻、排比,深入淺出,引經據典,常常文采飛揚,有一種磁石般的力量,能吸引感染讀者和聽眾。
古人常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我國古代有本專門研究如何才能寫好文章的書,叫《文心雕龍》,書中說,“虎豹無文,則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以形象的比喻強調了文采對于文章的重要性。環顧古往今來,穿羊皮襖者眾,坐虎皮交椅者能有幾人?蓋因其紋也華麗斑斕,質地也精良。文采,對于文章來說,作用不可小視。唐雙寧悟得其真諦。他在《中國金融文化:利信義道》中說,“解決中國金融問題,一靠自身的‘形而下’層面的努力,二靠社會環境的改善,三靠‘形而上’——金融文化。”“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是軀體和靈魂的關系,經濟是一個國家的靈魂,人不能沒有軀體,不能魂不附體;人也不能沒有靈魂,不能成為植物人。”他用“靈魂”與“軀體”的比喻,來說明經濟和文化相互依存的重要性,十分貼切、生動。在《雷曼兄弟破產周年反思》一文中,他借用一首詩,然后比興,“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去年今日,雷曼將頃,我輩曾抽絲剝繭,評頭論足;今年今日,雷曼烏有,我輩卻難笑春風,惟再反思。”其文采華麗,才情橫溢,抑揚頓挫,頗具節奏感。
唐雙寧為人也謹慎低調;為文也張力、恣肆;寫起書法來,則龍飛鳳舞,癲狂至極,時人呼為狂草;寫詩則才情橫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到之地,必“下馬問志”,其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將此“情”、“意”融入文章與演講中,故有“虎豹”斑斕之象。
其三,為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這是唐雙寧文集一大鮮明特點。寫經濟金融類文章,專業性強,概念多數據多,常易流于枯燥、晦澀、難懂。但唐雙寧為文、演講,有化復雜為簡單、化晦澀為明白、化深奧為淺顯之功力,使一般業界之外人士也能看得懂、聽得明白,這也算一種真本事。
(作者為《金融時報》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