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支元
MOU的簽署,橫亙在兩岸金融互投的大山終于在一夕之間消失了,長遠估計,商機不止萬億人民幣。
兩岸金融業者等待這一天的到來已經很久了。
2009年11月16日,就在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英文簡稱MOU)簽署的當天,中國銀行的新聞發言人趙蓉就迫不及待地公開表示,中行設立臺灣分支機構的準備工作已“萬事俱備”,進入最后沖刺階段。
而從12月7日起,福州市商業銀行正式更名為福建海峽銀行,這是大陸首家冠名“海峽”字眼的銀行。更名后的福建海峽銀行表示,將進一步加強與臺灣金融機構的交流合作,積極實現兩岸金融業務合作的先行先試。
據悉,MOU完成簽署后,兩岸銀行業監管機構將在信息交換、機構設立、危機處置、人員交流等方面開展合作,以確保對互設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實施有效監管。
而且除了銀行業,MOU生效后,兩岸在保險、證券、資本市場等方面的藩籬將被拆除。
在MOU簽署的前一個晚上,臺股大漲逾127點,臺幣匯率大升一角多。MOU引爆了股匯雙升。而MOU后再簽ECFA,“錢會排山倒海的進來臺灣”,預期臺股新建投資金額可能以“兆”元計算。
MOU“橫空出世”
MOU是兩岸官商期盼已久、討論多年的議題。但2009年11月16日下午,MOU正式簽署,還是讓很多人跌破了眼鏡。因為,之前,似乎沒有一點的風吹草動。臺灣島內還在為,究竟是海基會還是臺灣金融業監管機構——“金管會”出面簽署協議,爭吵不休。
就在MOU簽署前幾個小時,臺灣“金管會主委”陳沖在出席臺灣“立法院”財委會,針對MOU項目報告時,還聲稱兩岸簽署“MOU”并換文絕對不會拖延過12月5日臺灣“三合一”選舉,因為行政效率不會那么差,這還導致了國民黨“立委”盧秀燕等人提案,要求“金管會”盡速簽署兩岸MOU。
但僅隔了幾個小時,陳沖就在“金管會”舉行記者會,宣布臺灣和大陸已于傍晚6點完成了金融 MOU的簽署,雙方是以專人換文的方式,同時,在傍晚六點完成簽署。雙方簽署MOU之后60天生效(2010年1月15日)。 與此同時,國臺辦發言人楊毅也在北京宣布,11月16日,“兩岸銀行、證券及期貨、保險業監管合作備忘錄”順利完成簽署。這是落實《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的具體舉措,標志著兩岸金融監管機構將據此建立監管合作機制,為進一步深化兩岸金融業交流與合作創造了積極條件,預示著兩岸金融合作將進入實質階段,有利于促進兩岸金融業的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有利于進一步優化大陸臺資企業的融資環境,在兩岸金融合作歷程上具有重要意義。由此可見,兩岸雙方協商MOU的效率并不低。
這樣,一切保密到家,島內外金融界期待已久的市場入門票MOU,終于通過同步換文的方式簽署完成。
根據MOU,2010年1月中旬,大陸法人(境內合格機構投資人,簡稱QDII)就可進場買臺股。另外,2010年初,陸資銀行也可申請在臺灣設立分行,民眾在臺灣就可以開立人民幣存款賬戶。
金融監理合作了解備忘錄是金融機構從事跨境經營業務時,母國監理機關與地主國監理機關同意相互交換意見,協助彼此履行金融監理職責,并將此一了解,以備忘錄方式保留,是國際間建立監理合作關系最常見的方式,臺灣地區已經與34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監理機關簽訂39項了解備忘錄。同時,了解備忘錄只是提供雙方相互合作的基礎,不具備法律約束力,三項兩岸金融監理合作了解備忘錄的內容,也是如此。
關于臺灣島內金融業者所關切的赴大陸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問題,臺灣“金管會”表示,在三項金融監理合作了解備忘錄生效之后,島內金融業者就可以提出申請。未來“金管會”將可依據三項金融監理合作了解備忘錄,對島內金融機構在大陸地區的分支機構進行有效監理。
兩岸簽署金融MOU,代表封閉多年的兩岸金融市場即將互相開放,邁入新里程碑。臺灣“金管會”主委陳沖說,以往兩岸簽署文件都是通過海基會、海協會辦理;MOU是首次由兩岸金融監督機構簽署,替兩岸交流創立新模式。
兩岸金融交流跨出歷史性的一步,陳沖指出,取得MOU這張關鍵入門票后,國有銀行大陸辦事處將可申請升格分行;臺灣也將在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談判時,替臺灣金融業者爭取最佳條件。
大銀行相互搶灘
MOU時代來臨,中國大陸重量級銀行摩拳擦掌,將搶灘臺灣設分行。
據彭博社報道,中國大陸及臺灣的金融主管當局前天簽署三項MOU后,將放寬對銀行、券商及保險業的投資限制。
除了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中國大陸重量級銀行紛紛打算率先在臺灣設立分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此前也表示希望在臺灣開展業務。
已在大陸設置辦事處的臺灣8所銀行,摩拳擦掌,爭取升格分行或成立子行。中國銀行意氣風發,力爭成為第一家在臺設分行的大陸銀行。臺灣最大的上市金融服務業者國泰金控及其對手打算加速在中國大陸的擴張。 國泰金控總經理陳祖培表示,在兩岸簽署MOU后,該金控將申請為中國大陸的辦事處升格為分行。
據臺灣媒體報道兆豐金控發言人林瑞云表示,兆豐金控將申請蘇州辦事處升格為分行。林瑞云表示:“有機會能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我們很興奮,本土市場的毛利率受到壓縮,中國大陸市場還有很大增長潛力。對于想在臺灣設立據點的中國大陸銀行,此舉的象征意義大于經濟效益,臺灣的銀行業規模較小,也較分散。”
林瑞云表示,兆豐金控打算在中國大陸的城市申設更多分行,包括北京、天津及山東省、福建省和遼寧省的城市。林瑞云表示,該公司也考慮入股中國大陸城市的商業銀行,以加速擴張。兆豐金控是臺灣市值第二的金融服務業者。
總部在臺北的臺灣開發金融控股發言人曾垂紀表示,一旦新規定生效,開發金控將申請設立上海分行。
全球最賺錢的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11月13日表示,該行需要在臺灣有據點,并希望拓展當地業務。
另據路透社報道,臺灣最大銀行臺灣銀行說,隨著兩岸已簽訂MOU,料在數天內可獲批上海辦事處資格,未來在大陸的發展除了開分行和注冊成法人銀行外,該行也不排除會投資大陸城市商業銀行。
臺灣的金融機構進軍內地市場雖然起步較晚,但由于語言和文化上與內地相近,因此會比其他外資經營者享有更多的競爭優勢。此外,很多臺資企業(特別是制造業公司)都已經將部分業務移往內地,從而降低成本, 因此,作為起步點,臺灣的金融機構將能為其臺灣客戶在內地的業務提供服務。這將能提供新的盈利來源及帶來利潤多元化的好處。
500億陸資空降臺股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兩岸簽署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后,未來兩岸基金公司可以QDII(陸資投資臺股)以及QFII(臺資投資陸股)形式相互投資兩地股市。預計明年1月16日MOU生效后,最多約有500億元大陸QDII基金即可直接投資臺股。
根據最新統計,目前十檔大陸QDII基金最新規模約為5000億臺幣,若以投資上限10%來計算,約有500億元大陸QDII基金可直接投資臺股,為臺股注入新的資金活水。
不過,投信公司認為,大陸的QDII基金前進臺股速度,應該會較臺灣基金公司以QFII形式進軍A股更快。目前島內投資人想投資A股,仍須透過QFII制度,以基金方式參與。
摩根富林明JF中國亮點基金經理人魏如宏指出,兩岸簽定MOU后,最快在60天生效后,投信基金才能以QFII形式直接投資A股。但要投資A股,必須先擁有QFII資格與額度,而申請門檻并不低,例如規定基金管理規模必須在50億美金以上,因此目前島內尚無投信取得,且相關細則亦尚未出爐。
群益投信投資長吳文同指出,關于大陸QDII開放陸資來臺投資部份,留給市場想象空間卻是無窮,尤其市場會對照香港與大陸在2003年簽訂CEPA之后的經驗,香港恒生指數在2003年4月落底后,7月開始正式走向長線大多頭,指數在半年內漲幅超過3成,3年后指數更上漲超過6成,若從2003年低點8331點至2007年10月份創下31958點歷史高點來看,港股在大陸開放政策下,漲幅高達278%。
在MOU簽訂后,臺灣資產管理業者也將可通過申請QFII額度,直接投資上證A股,尤其是今年度以來的基金募集熱潮仍方興未艾,包括群益華夏盛世、第一金中國世紀、國泰中港臺、JF中國亮點等四檔基金在第四季募集,未來兩岸資金活水,可望持續帶動大中華地區股市的榮景。 11月17天,是MOU簽訂后的首日,雖然臺股下跌59點,但外資還是持續大買臺股186億元,是今年第七大買超,且也是外資已連續八天買超臺股745億。 同時,外資匯入下,新臺幣匯率升值7.8分,收在32.12元,創下13個月來新高,交易量擴增約17億美元。
富蘭克林華美投信第一富基金經理人諶言表示,MOU拍板定案,將有助于市場資金卡位和布局。因此,具新臺幣升值題材相關概念股,成為昨天盤面上的強勢股;反倒是金融保險類股,則因利多鈍化及實質獲利挹注及相關效益有待觀察下,成為昨天跌幅最重類股。
證券基金摩拳擦掌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道,兩岸金融MOU終于簽署,島內投信業早已摩拳擦掌!臺灣國泰投信宣布與大陸規模最大的華夏基金香港公司策略結盟,簽下兩年排他性合作契約,預期MOU明年正式開跑后,競爭力勢必高人一等。
寶來投信也與大陸大型資產管理業者談妥合作,計劃引進A股ETF來臺掛牌,而第一金投信也與大陸資產管理規模第四大的南方基金公司洽談合作,爭先領取MOU的入場券。
國泰投信即將發行的陸港臺基金,即首度與大陸規模最大的華夏基金合作,總經理張錫表示,大陸股市投資思維與臺灣很不一樣,若不跟大陸業者合作,而以臺灣模式操作陸股,將會不貼近市場反而“錯得離譜”。但通過與大陸當地的基金公司合作發行基金,可尋找標志性、戰略性及互補板塊中的優質股。如今兩岸簽訂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后,將在大中華區更積極策略合作,提升產業競爭力。
寶來投信也早已積極布局兩岸三地的商機,總經理劉宗圣表示,對于大陸市場,寶來投信日前已經與大陸的資產管理業者談好合作,未來兩岸資產管理業者有很多事情可以合作,包括ETF互相掛牌、QFII、QDII 等。等明年初MOU正式上路,就可以引進A股ETF來臺掛牌,將帶給臺灣投資人更多元的資產配置工具。而未來與大陸業者的合作不會只限定一家,而是著眼于挑選好的ETF,將具代表性、有規模的陸股ETF引進臺灣。
第一金投信也與大陸資產管理規模第四大的南方基金公司洽談,希望藉由與大陸基金管理公司的合作,提升雙方在資產管理業的競爭力。另外,據了解,除國泰投信外,與華夏基金洽談的島內投信還有6、7家,包括元大投信、富邦投信等。
險企首吃螃蟹
MOU剛剛落地,臺灣的保險就按柰不住了。近日,大陸保監會下發公告稱,批準富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富邦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在大陸籌建一家財產保險公司。兩家“富邦”同宗同祖,都是臺灣富邦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由此以來,富邦金控成為兩岸簽訂MOU后,首家獲準登陸的臺灣金融機構。
保監會批復顯示,該財險公司的籌建期限為一年,兩家 “富邦”的持股比例各為50%。根據富邦金控此前發布的公告,獲準籌建的公司注冊資本將為人民幣2億元,總部將設在廈門,即時將成為福建省首家法人產險機構。截至12月30日,已到大陸營運的臺灣壽險公司有國泰人壽、新光人壽和臺灣人壽;產險公司則有國泰產險,此次富邦的登陸將是臺灣產險進入大陸的第二家。
保險專家郝演蘇表示,目前臺灣保險市場競爭激烈并且已趨飽和,在利潤的驅使下,臺灣的保險業必然要尋找新的發展空間。隨著MOU的簽署的,更多的臺資保險公司決意轉戰大陸淘金,被業內解讀為兩岸保險市場互動加速的催化劑。
根據該備忘錄,兩岸保險監管機構將在信息交換、機構設立、人員培訓和交流等方面開展合作。但仔細分析可以看出,兩岸金融最先落實的合作可能會是兩岸實現代查勘、代定損和代索賠,至于市場人士關心的大陸保險公司是否赴臺投資股市或實現IPO,則短期內恐難成行
讓業內人士所熟知的是,2000年開始,“同文同種”的臺灣大批保險精英來大陸淘金的熱鬧場面。不下數十位臺灣保險業中高層被調派或高薪挖來籌備大陸一線城市的合資壽險公司,他們所帶來的培訓、銷售及管理模式常被冠以“臺灣模式”之稱,并被隨后進入的外資壽險拿來仿效。
人才預熱之后,機構紛至沓來。國泰人壽率先獲批來滬淘金,令諸多臺資保險公司艷羨不已。按照一位臺資保險公司管理人士的說法,臺灣保險市場已趨飽和,加上多頭競爭激烈,已使本土保險市場淘金空間受擠。利潤微薄之下,必然要尋找新的生存空間。
為何傾向北上之旅?來自相關調研機構的一組數據顯示,2007年,臺灣市場的保險深度(保費收入占GDP的比重)為15.7%,而大陸的這一數據為2.9%,臺灣平均每個人所交的保險費是2628美元,而大陸的這一數據為70美元。顯然,投保率較低的大陸市場到處蘊藏著商機。與其他外資入場條件一樣,臺資險企在大陸設立機構也須符合“5、3、2”要求(提出設立公司申請前總資產不少于50億美元、經營保險業務30年以上、已設立代表機構2年以上)。目前已有一批臺資險企達標,市場人士預計,隨著備忘錄的簽署,排隊遞交申請以及監管審批放行的速度將會明顯加快。
與臺資險企爭相“登陸”淘金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大陸保險公司的“按兵不動”。“據我所知,目前這邊還沒有保險公司去臺灣設立分支機構的。”一家中資保險公司人士直言:臺灣市場發展空間不大,國泰、南山、新光三大壽險公司已占據當地市場近八成份額,市場飽和度偏高,人均擁有兩張保單,在此背景下,“外來和尚就更難念經了”。
短期內,內地保險公司赴臺投資或IPO,可能性不大。因為“臺灣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不如香港,另外,我們也對這個市場不夠了解。”
在保險專家看來,備忘錄簽署后,最先被落實的將是兩岸保險業實現保險服務相互代理。“兩岸直航開通后,商務、旅游人士往來更趨頻繁,兩岸保險公司之間在保險服務上實現相互代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好戲還在后頭
事實上,該MOU的簽署,只是為兩岸金融相互開放“鋪了一個底”,表明雙方金融之公權力機關,愿意相互進行信息交流、配合對方的金融檢查、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等。但它對雙方金融營業機構,未來進駐對方領域所從事的業種與業態,并未加以表述。換言之,兩岸金融相互開放的實質業務面,現在還是模糊狀態。這方面將在未來的兩岸ECFA內容中,予以明確界定。
對于將來大陸金融機構的入臺營業,目前值得關心的問題點在于:第一,人民幣待遇問題。即大陸金融機構將來在臺灣,其營業范圍及其資本投向,是否比照本地臺資銀行。如為是,則其一進來臺灣,即可辦理新臺幣業務,及介入臺灣一般民眾的保險、證券投資等家計理財領域,其并可自行選擇開設分行或參股本地銀行等各種投資運營形式。這將使臺灣的金融生態丕變。
第二,臺灣市場秩序問題。即大陸金融機構因規模遠大于臺灣同業,其未來進入臺灣設營業機構,很可能給本地臺資銀行帶來沉重的競爭壓力,且若競爭無度,會造成利率行市失準、客戶群起跳槽搬家等市場脫序現象。而在資本運營方面,大陸金融機構亦能輕易并購本地臺資機構,造成臺灣本身“金融主導權”的流失。
第三,臺灣資金外流問題。即大陸金融機構將來在臺灣營業,因其背后依托大陸雄厚的經濟增長動能,加上人民幣呈現長期升值趨勢,所以很可能成為臺灣資金大量外流的新渠道。換言之,臺灣居民會因此而熱中將手上的新臺幣資產,轉換成人民幣資產,以與大陸市場掛鉤,或分享人民幣的“升值紅利”。
嚴格說來,臺灣方面如能作全方位的妥善因應,則大陸金融機構之入臺營業,其對臺灣帶來的風險將可以最小化,而其益處則可以最大化。大陸金融機構之入臺,對臺灣而言,誠然有風險,但也是機會。因其會打通兩岸之間的“錢脈”,使臺灣進一步聯結蓬勃發展中的大陸市場,這不但有助臺資廠商擴大爭取大陸商機,也將使臺資金融機構獲得彼岸的經營新天地。
而對臺灣整體而言,陸資金融機構之登臺,最大好處是,使臺灣對外金融關系補足了一個大缺口,臺灣可以從此開始,進入國際資金流通的主流圈之內。臺灣局應把握契機,全力優化臺灣的資金市場與資本市場,此工作包括提出周延配套措施,營造人才充足、信息暢通、法律公正、會計完善、政策一貫等要件,以吸引全球的資金供求者,來此進行各種金融交易。如此則臺灣構想已久的建立“亞洲那斯達克市場”、“亞太資產管理中心”等政策目標,都會因兩岸金融的開放,而“從夢想變成現實”。甚至,由更大的格局來看,停擺已久的“建設臺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計畫,也會因“金融骨干”的強力支撐,而得到實現的機會。
展望將來。兩岸可能會在2010年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簡稱ECFA),屆時兩岸金融機構在對岸“相應”市場的業務前景將會更加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