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公眾所知的改革》,張軍著,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中國的改革開放歷程中,究竟包含了多少爭議、質疑、抉擇、對抗和風暴?不為公眾所知的改革背后,是一段中國經濟學家摸索中的成長歷史。
作者揭露了中國經濟學家和經濟研究學者在改革30年歷程中的作為與沉浮,以及改革背后不為公眾所知的內幕。
□張軍
30年來,中國經濟所經歷的變化包含了太多引人入勝的故事,不勝枚舉,也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我總覺得,30年間,經濟學家在經濟變革過程中的感受和經歷應該是非常不同的。與其他社會科學家不同,30年來經濟學家這支隊伍不停地從事研究、寫作、報告,堅持不斷地呼吁、討論、批評和上書。他們自己內部意見分歧、分裂,充滿爭論和相互指責。這些事件和情節只有身在這支隊伍里才能觀察和體會到。而我的觀察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進入大學之時,那個時候正是中國經濟改革和經濟學家參與改革過程中最為精彩紛呈的歲月。我的記憶難以抹去。
自2006年我就開始思考和醞釀動手寫一本記述這30年所發生的精彩故事且又可以輕松閱讀的書。目的是想記錄下我記得的那些曾經對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的事件、人物以及與之相關的經濟學家的研究工作。我想把事件講成故事,而對故事的敘述則選擇以我的視角為角度,它多半來自我個人的記憶,雖然在必要的時候我也必須去查證一些事例和文獻。
對于我來說,完成這部作品其實并不難。因為我從讀大學開始就堅持每天都觀察中國正在進行的改革,熱衷于閱讀各類文獻,跟蹤經濟學家的研究,關心經濟學家內部的爭論,較早地參與經濟學的各種會議討論。而我自己從事中國經濟的研究已很多年,寫過不少的研究論文,研究興趣也頗為廣泛。除此之外,我還高度關注著中國經濟本身和其他經濟學家的研究工作。因為這些原因,即使我自己并沒有像身在北京的一些經濟學家那樣親身參與中國經濟改革中的政策制定,但仍自認為是一個認真的觀察者。我自己并不寫日記,但從十多年前開始我就記錄著自己的學術流水賬,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與中國經濟和經濟學家有關的事件與研究活動保持著濃厚的興趣,這也算是另一種參與和體驗的過程。這個習慣讓我對我所經歷的、看到的和參與的事情存留著良好的記憶。當我動手寫這樣的故事時,我頭腦中的素材不怎么凌亂,也很容易梳理。于是,我決定嘗試用我自己在過去二十多年里的所見所聞和自己的敘述語言寫出這本關于中國經濟改革的作品。既然是以我自己的視角和記憶來寫中國經濟改革,那么我就不需要追求對中國經濟改革過程的全面記述,也無須追求邏輯完美和具有權威性。
所以,我在書中開篇就從1984年在浙江莫干山召開的“全國首屆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寫起。我想要在記述改革的歷程中講述更多的經濟學家自己的故事,因此,我從經濟學家以一個集體的形象走上歷史舞臺的重要事件開始記述當然是最恰當的。在“莫干山會議”上,上百位“中青年經濟理論學者”作為整體開始形成,他們走上了擺脫經典注釋性的經濟研究的軌道,成為活躍在中國經濟改革理論和政策研究領域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復旦(微博)大學“當代中國經濟”長江特聘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