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十五”末,當地GDP總量突破500億元,年均增長27%,五年累計創造的GDP總量是前51年總和的1.9倍。經濟發展由內蒙古后列,一躍成為排頭兵。這一切被國家有關部門稱其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鄂爾多斯模式”,即以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為要求,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優勢特色產業為主導,以自然資源為依托,以生態建設為根本,以制度創新為動力,以改善民生為目的,政府強勢主導,企業市場運作,要素聚集優化,經濟自主增長的模式。
文/蔣格
鄂爾多斯:讓資源釋放能量
當國際金融危機到來時,內蒙古鄂爾多斯人并不緊張。他們確信,這次危機也是一次提升產業層次、促進結構轉型的機遇,保增長與轉變發展方式相結合,做足資源的文章,可以率先在危機中崛起。
自然資源——“揚眉吐氣”
一說那句廣告語:“鄂爾多斯羊絨衫,溫暖全世界”,至少全國人都知道。人們知道這個有世界上最大山羊絨加工企業,盛產被譽為“纖維鉆石”的珍品羊絨的地方,還是中國有名的資源大市,8.7萬平方公里土地面積,70%的土地下面都蘊藏著煤炭資源,探明儲量1496億噸,占中國的六分之一;天然氣已探明儲量7504億立方米,其中蘇里格氣田儲量規模達到5000億立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整裝天然氣田,已列入世界知名氣田之列;正在勘探開采中的石油、天然堿、食鹽、芒硝、石膏、石灰石、高嶺土等礦藏儲量也很可觀,各類可供工業開采的礦產有33種之多。除此之外,黃河在這里三面環顧,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長眠此地,也在給現代人帶來旅游開發的資源。
人才資源——優秀企業家
王林祥,這位蜚聲中外的鄂爾多斯羊絨集團董事長,當年就是從山羊身上發現了阿爾巴斯山羊絨的纖維寶石價值,以后和日本形成的貿易補償經營,不僅把鄂爾多斯羊絨衫送向了全世界,也把鄂爾多斯人誠實守信的經營理念帶到了世界各地。現在,鄂爾多斯羊絨制品產量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世界的四分之一,企業使當地成為中國絨城,世界羊絨產業中心。
張雙旺,伊泰集團董事長,靠挖煤起家。最早時別人挖煤,只能銷到周邊地區。他覺著不過癮,作為民營企業家首開先例投資20億人民幣修鐵路,把煤送到了更遠的地方。不滿足于像老祖宗那樣挖煤,他參股1200萬和中科院的專家搞煤矸石發電,投資2000萬搞新能源方面太陽能發電,建成205萬千瓦發電量的大型太陽能發電廠,2008年發電成功后將所發電送入華北電網。現在的他,正在和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科研人員深入研究,把雙方合作開發八九年的500萬噸大型煤制油項目變成現實,已形成了我國煤炭間接液化完全自主技術產業化生產線。這一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是企業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研發與產業化風險,加快實施國家煤變油能源戰略的重要工程。2007年1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鄂爾多斯時曾代表黨中央親自宣布;煤制油項目正式上馬。這一項目的上馬,標志著鄂爾多斯市建設國家能源重化工業戰略基地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劉埃林,蒙西集團董事長,鄂爾多斯乃至內蒙古循環經濟最早的實踐者。在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恣意排向天空的濃煙里,他開始清潔生產探索,他用“小黑三角”堆積如山的廢棄煤矸石,生產水泥,發電,生產高嶺土;用電廠產生的粉煤灰,提取氧化鋁;用風積沙,生產水泥。上下游這樣結合,使一條循環經濟產業鏈形成,保證了整個生產園區無廢料,實現零排放。以生產水泥為例,有人算過一筆賬:煤矸石在水泥生產中所占比例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成本就會降低1.8元。在蒙西工業園,采用新技術可將煤矸石所占比例由原有的25%提高到35%,每噸成本降低18元,以100萬噸的生產能力計算,與不采用這項技術相比能節省1800萬元。劉埃林表示:“我在想,要著眼于增加產業鏈每一個環節的增值空間,使傳統產業發展到高層次的復合式產業。”
整合資源——“聯”、“引”、“育”
在鄂爾多斯市奮斗的企業也未必都是當地的。鄂爾多斯市培育企業家,打造市場主體的創意還在于,一靠“聯”,二靠“引”,三靠“育”。“聯”就是打破區域、行業和所有制界限,通過多種形式,進行聯合重組,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美國西格瑪、美國GE公司等國際知名企業入駐發展,與當地企業組建“聯合艦隊”,實行集團化運作,成功推出億利集團與神華、上海華誼強強聯合模式。“引”就是擴大開放,創造條件,把國內外的大企業、大集團引進來,近兩年來,圍繞能源重化工產業的發展,當地成功運用“以優勢資源規劃優勢項目,以優勢項目吸引優勢企業”的理念,合理配置資源和各類生產要素,以獨特的資源品質,相對的成本優勢,使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涌入,簽訂項目協議資金4000多億元。目前世界500強中已有7家入駐鄂爾多斯高原。國家五大發電公司、兩大石油公司、神華集團、新奧集團、華泰公司等大型企業紛紛前來投資,外來大企業投資項目的個數、投資額度、所占比重連創新高;“育”就是培育本土企業家,變“輸血”為“造血”。現在,三方面的力量,多數匯集于開掘當地資源的發展平臺上,各顯其能,把當地資源的文章做成了世界的文章。
鄂爾多斯:發展不忘關注民生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這幾年經濟發展速度快,過去在內蒙古12個盟市中曾排列倒數第二位,現在早已位列內蒙古各地區之首。即使是2008年在面臨各種困難的大環境中,鄂爾多斯市持續快速發展,財政收入265億元,增長50.8%;固定資產投資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072.2億元,增長24.2%。進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先進工作城市行列,入圍中國城市綜合創新力50強,榮獲中國最安全城市稱號,特別是“鄂爾多斯發展模式”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視,已在全國宣傳推廣,成為改革開放30年全國十八個典型地區之一。
農民進城 實現城鄉一體化
農民進城,東勝區政府為大家做了一件大事,即統一城鄉戶籍管理。在內蒙古全區范圍內率先實行戶籍管理與承包土地管理分離的制度,在二輪土地承包的基礎上建立以承包土地卡為主的農村土地承包確權體系,在戶口簿上不再標注農業和非農業家庭戶口類型,按照常住居住地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目前,第一批農村居民身份登記卡和新換發的家庭居民戶口簿已全部下發。
康巴什統籌城鄉辦公室白主任表示“這里的農民很幸運,進城后是市民,家里每人還有兩畝地。為了讓進城的農牧民有工作,我們和東勝園林學校已說好,還將和北京園林學校合作,培訓康巴什的轉移勞動力,今年將免費培訓農村勞動力3000人次,重點是年內轉移的轄區農民,每戶至少培訓1名勞動力。培訓費用預計達900萬元,全部由新區管委會承擔。”
農民進城,最擔心老了以后靠什么生活。對此,2008年以來,鄂爾多斯市已全面啟動了統籌城鄉的養老保險制度,就東勝市而言,目前已有近2萬農民辦理了養老保險手續。
建立市民健康服務圈
鄂爾多斯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建設,按照規劃,從2008年開始,要用2年時間完成2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4個社區服務站標準化建設任務。截至目前為止,已建成1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9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普及社區衛生服務是為形成“大病在醫院、小病在社區、雙向轉診、分級負責”的看病就醫新格局,形成15分鐘健康服務圈。
鄂爾多斯市正在形成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和社會救助體系,重在解決城鄉困難群眾看病難、就醫貴、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在具體操作中,有關部門會針對無錢看病的特殊大病患者情況,以蘇木鄉鎮分管領導擔保的形式,提前預借一定數額的大病醫療救助金解燃眉之急。全市各旗(區)、鄉鎮蘇木、街道辦事處及村、嘎查、社區對城鄉貧困人員已經摸底調查,全面掌握了這部分人患病和就醫狀況,建立健全救助檔案,輸入微機管理。
根據調查,鄂爾多斯市全年累計救助農牧區醫療救助對象48077人次,累計支出醫療救助資金1132萬元。救助城鎮醫療救助對象3554人次,支出醫療救助資金826.85萬元。城鄉醫療救助工作的實施,有效地保障了困難群眾和弱勢群體的基本醫療需求。
健全完善教育體系
把教育作為改善民生的先導工程,加快構筑現代化教育體系,鄂爾多斯市2000年以來累計投資63億元,組織實施了大規模的教育振興工程。市、旗區黨委政府把發展教育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惠民工程的又一關鍵點,切實加大了免費教育力度,使教育補助不斷增長。從2006年起市里實施城鄉一體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累計投入4.44億元,其中市、旗區財政總共投入2.64億元,將義務教育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2008年,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繼續完善,各級財政總共投入1.59億元,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有條件的地區如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東勝區、鄂托克旗基本實現高中階段免費教育。
為解決上好學的問題,當地進一步優化教育布局,大力度撤并鄉鎮中小學,提高教育的集中度,城鎮核心區和城鎮新建高標準學校70多所。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在全國范圍內選聘優秀教師,極大地提高了師資隊伍水平,為全市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礎。現在,當地全年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初中入學率和高中普及率達到100%、99.7%和84.5%。
針對過去教育體系不完善、不配套的問題,當地積極與國內外高等院校合作,努力創辦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現在內蒙古大學鄂爾多斯學院、鄂爾多斯職業技術學院相繼招生,內蒙古工業大學準格爾學院、清華大學鄂爾多斯職業教育基地正在加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