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寶榮
2009年12月1日,聯想集團在北京總部舉行了“聯想青年公益創業計劃”訓練營開營儀式,迎接從全國選拔出來的28支創業團隊代表。開營儀式上,入圍的28支創業團隊代表分別領取了1萬元創業種子基金和一臺聯想ideapad Y450筆記本電腦。這些創業團隊,大多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他們是從全國10,469支參賽團隊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他們的創業計劃富有創新性和公益性,涉及環保、教育、縮小數字鴻溝、特殊群體關愛、公益服務支持等領域。截至12月21日,經過網絡投票,專家評審團和網友根據團隊在創業實踐中的表現,已經評選出14支決賽入圍團隊。而到12月底,10支創業團隊將最終勝出,贏取聯想集團資助的10萬元創業資金。
公益創業的希望
公益創業,是指個人或者社會組織在社會使命的激發下,追求創新、效率和社會效果,是一種面向社會需要,以建立新的組織,向公眾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社會活動。它主要包括創建非營利性組織、創辦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的的社會企業兩種類型。公益領域的創業需要兼顧公共利益、社會利益,強調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創業。
現在,中國已有許多地區的人均GDP正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過渡,東部發達地區人均GDP甚至超過了3,000美元,這種經濟發展水平催生了社區服務、環保、教育、特殊群體關懷等各類社會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長。民政部2009年9月發布的《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09)》顯示,截至2008年底,中國已注冊和非注冊的各類民間公益組織已有142.3萬個。若按每個組織7名員工估算,則有近1,000萬人已在社會公益機構實現就業。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公益機構創造的就業機會可占城鎮就業數量的10%。按照中國已有1,000萬公益從業者的數據,對比中國近3億人的城鎮就業數量,目前這一比例僅為3%,中國公益領域就業的潛力還亟待挖掘。蓬勃發展的公益事業,以及社會性服務業存在的就業缺口,為緩解大學生就業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新興市場總裁陳紹鵬表示:“公益創業是很新鮮的事情,這種創業跟商業創業不一樣,它更具有挑戰性、更加困難。”作為全球企業公民,聯想致力于成為IT產品和技術的創新者,行業趨勢的探索者,美好生活的詮釋者和社會進步的推動者。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聯想的社會責任實踐也在不斷地演進和創新。大學生等青年是聯想一直以來非常關注的群體,因此,聯想在教育部學生司和多家公益組織的支持下,在2009年10月份啟動了“聯想青年公益創業計劃”,鼓勵青年學生拓寬視野,把自己的愛心和創新想法付諸實踐,在社會公益事業中開創自己的精彩未來。
據介紹,“聯想青年公益創業計劃”自2009年10月份啟動以來,已經在全國42所高校舉行了校園宣講活動,超過20,000名在校大學生深入了解了公益創業的理念。在一個月的報名期內,通過互聯網聯想收到了來自全國的10,469份公益創業計劃書。
企業做公益
同時,一些富有遠見的企業已認識到,解決社會問題最有效的辦法不是靠善心簽支票,而是找到懷有強烈公益使命感的優秀人才,幫他們更好地運營社會服務性機構,并讓他們為自己的績效擔負起責任。這些公益機構的發展壯大,將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因此,專業的事應該讓專業的人做,這是企業通過支持公益組織從而間接推動中國公益事業發展的最簡單、最根本的邏輯。
在開營儀式的同時,聯想發布了2008/2009財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分享了上一財年的社會責任實踐。在縮小數字鴻溝方面,聯想已幫助400多萬農村用戶圓了使用電腦的夢想,為2,000多萬農民兄弟普及了電腦知識。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聯想進一步完善了環境管理體系,并制定了到2012/2013財年將碳能效提高10%的目標。
多年前,聯想就制定了企業社會責任戰略,并關注縮小數字鴻溝、環保、教育、扶貧賑災四大公益領域,不遺余力地通過創新的方式去履行社會責任。2007年,聯想啟動了“聯想公益創投計劃”,與公益界的專家一道,把“公益創投”這種創新的公益模式率先引入中國,開創了中國公益事業的一個先河。兩年來,聯想通過兩期公益創投計劃,提供公益專家資源、創業資金、宣傳公益組織品牌等方式,已經支持了近30家公益組織,幫助他們發展壯大。
2009年,“聯想青年公益創業計劃”的推行,意味著聯想進一步將履行社會責任上升到了企業戰略的高度。通過不斷完善社會責任體系,更加深入地履行對環境和社會的責任,聯想創造了較高的社會價值和環境價值。而履行社會責任提升了聯想的品牌形象,增強了聯想的軟實力,助力了聯想的國際化進程;同時在聯想內部也產生了強大的凝聚力,使員工更有激情、更有戰斗力。
20多年來,企業社會責任伴隨著聯想一路成長,是聯想一步一步做大做強的基石,是聯想由本土化走向國際化的必然選擇。社會責任不僅僅關系到企業的短期利益更對企業的長期成功產生影響,它已經成為聯想的內在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