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發生了很多事,幸運的是,華立的每一步,都沒有與時代的變化脫離太遠。”
文|本刊記者 羅影 出處|《英才》雜志2010年1月刊
汪力成不只一次對媒體說要在“50歲退休”。現在,這位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剛好50歲,但他卻忙的沒辦法退休。兩個月前,他在自己的辦公室里,邊吃盒飯邊接受《英才》記者的采訪;2009年12月初的寒風中,他風塵仆仆趕來北京參加了好幾場與民營企業相關的會議,并見縫插針地接受采訪。
從當年的國有電表廠轉變為今天純粹的民營企業,汪力成帶領華立完整地經歷了改革開放后中國企業發展的所有階段。
20世紀80年代,大多數國有企業還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所有的訂單依賴一年兩次的訂貨會。那時的華立帶頭沖破體制,在全國各地設立銷售處,把產品給客戶送上門,很快發展成為行業老大。
90年代,多元化風行。最多時華立投資了12個產業,參股、控股了23家企業,一時間成為風頭無雙的多元化典型。
1995年后,華立又開始果斷瘦身,將主業逐漸從市場容量不大的儀表業轉向潛力無限的醫藥行業,其成功轉型又成為無數民營企業學習的樣本。
回首往事,汪力成自豪地說:“30年來發生了很多事,幸運的是,華立的每一步,都沒有與時代的變化脫離太遠。”
聽起來,汪力成的運氣似乎不錯,每一次都正好“踩到點”。其實,稍微了解華立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從多元化道路上轉身的時候,它也曾面臨生死關頭。
代價
“人可以犯錯,但不能犯承擔不起的錯誤。”
30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的市場機會非常多,大部分企業在這個過程中都成為了機會主義者,“逮著什么做什么”,沒有長期戰略思維,華立也不例外,“曾有一個朋友告訴我礦泉水能賺錢,我們就馬上引進生產線,結果很快虧了幾千萬。”汪力成回憶道。
盲目投資導致的損失讓華立的資金鏈越崩越緊。1995年,這根鏈條到了崩潰的邊緣。現在想起當時的情景,汪力成還有些后怕:“十幾個產業、二十幾家公司,一天到晚跟我要錢,放眼望去,全都是虧損的報告,銀行也開始催債。”
所幸,汪力成果斷做出“瘦身”決定。1995年下半年開始,華立集團陸續關停了旗下19家企業,只留下4家公司,并把主要精力放在老本行——電表制造上。
兩年后,華立成為電表行業無可爭議的老大。不過,這頭銜并不足以支撐華立的長期發展:“全中國的電表生意哪怕都由華立做,一年也不過三五十億的銷售額。”因此,汪力成要尋找一個“能夠替代電表業的、適合華立未來長期發展的新產業”。
當時,華立管理層的意見分為兩派,一派主張做I T,一派主張做醫藥,誰也沒辦法說服誰。汪力成自己心里也沒底,于是決定“兩個都搞,但每個投資不超過2億”。“我算了一下,如果損失2億,受傷的華立晃一晃還能站著,再多就不行了。人可以犯錯,但不能犯承擔不起的錯誤。”
從多元化到專業化,“試錯”是一個必經的途徑。華立試錯的代價不小,從1996—2005年,十年間,華立在多元化方面的損失總計大約五六億。不過,在汪力成看來,這筆學費是必須要交的:“企業跟人一樣,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也許有很多人告訴他,這個不能做,那個能做,但他是不會聽的,一定要碰一鼻子灰之后,才能真正明白該怎么做。”
轉型
“對于主業,我絕對不允許別人來主導。”
IT和醫藥雙頭并進的局面持續了四五年。其間,華立在IT業做過一次非常著名的收購:收購飛利浦CDMA核心技術部門。因為這次收購,2002年,汪力成被《財富》雜志中文版評為8位“中國商人”的第一位,排在張瑞敏、魯冠球等人前面。
在這樣的光環下,要保持清醒并不那么容易。但汪力成卻是一個很實際的人。到2005年底一盤點,汪力成發現醫藥的銷售額已經做到38個億,而IT只有3.7億,他立刻做出決定:將醫藥作為主業,逐步退出IT行業。
除了銷售額上的差異外,汪力成還總結了華立最終選擇醫藥作為主業的其他幾個原因:首先,“要進入一個新行業,不能在最熱的時候”。華立在2000年左右進入醫藥行業,正是整個行業形勢最差的時候,成本低;其次,當時醫藥行業的集中度很差,這也是外行進入的好機會,“如果一個行業里前5家已經把80%的市場占掉,你要向他們挑戰,成本就太高了”;再次,中國的人均醫藥消費占GDP不到5%,而在美國,這個比例大約是17%,因此“我們的空間還很大”;最后,汪力成認為中國人有“養生”的傳統,一旦富起來,會比老外更重視在健康方面的投入。但華立不是新興企業,之前的多元化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全部撤出,因此,汪力成把華立目前的發展階段定義為過渡期:“多元化投資、一業為主”。“非主業并不是說一定要退出,而是只做股東,不花費太多精力和資源。而對于主業,我絕對不允許別人來主導。”
民營企業的轉型主要有兩種:一是在自己原先的主業上不斷升級;二是轉換到另一個行業。華立的轉型屬于第二種,在這個過程中,汪力成始終小心翼翼:“轉型時,首先要保證原來的老主業穩定,繼續提供現金流支持。而新主業,要很謹慎地一步步加大力度,一直到你覺得很有把握了,才能算真正的轉型成功。”在這種思路的主導下,直到2006年初,華立才宣布,其主業由儀表變為醫藥。
回歸
“中國國情決定了勞動力密集的制造業還是我們最擅長的一塊,丟掉太可惜了。”
汪力成曾被媒體稱為“洗殼高手”,1999年借殼ST川儀(000607.SZ,現已更名為“華立藥業”)、2000年借殼ST恒泰(600097.SH,即后來的“華立科技”,現已更名為“開創國際”)、2002年入主昆明制藥(600422.SH)、2005年收購武漢健民(600976. S H )??都是非常漂亮的資本案例。在2007年的“中國資本市場控制榜”上,汪力成被評為控制上市公司數量最多的人,旗下A股上市公司共有四家。
不過,最近兩年,汪力成似乎開始“回歸”。2008年5月,華立科技被作為一個凈殼賣掉,換取了上海遠洋漁業(600728. S H)14.8%的股權;8月,華立藥業將旗下子公司華立九州的股權全部轉讓給中國醫藥(600056.SH);每年為華立帶來數千萬利潤的華泰化工也被溢價賣給韓國公司,投資回報率高達3.3倍;而房地產行業,華立早在三年前行業發展最紅火的時候就退出了。
汪力成希望華立集團未來成為一個Industry Capital(產業投資公司):“國外很多知名品牌的背后都有一家Industry Capital投資。我們也希望投資具體的實業,我們有耐心跟著它慢慢成長,也許5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在汪力成看來,華立最核心的競爭力是一種“制造業精神”:踏實、嚴謹、有毅力。
雖然目前中國的制造業投資回報慢、利潤率低,很多企業都不愿意做,但汪力成認為,制造業是中國企業的立足之本:“現在浙江很多民營企業家都不搞企業了,都去變現、搞PE。可是,大家都不做企業,PE投什么?中國還遠遠沒到可以在價值鏈最高端跟全世界高手博弈的程度,要從現實出發。目前的中國國情決定了勞動力密集的制造業還是我們最擅長的一塊,丟掉太可惜了。”
汪力成說自己曾經有過三個夢想。從小喜歡研究昆蟲等小動物,想做個動物學家;讀中學時對電子著迷,拆過手表、修過電視機,想當一名工程師。遺憾的是,這兩個夢想都沒有實現。
現在,他的第三個夢想是:退休后去讀一個社會學博士,研究自然與社會的關系,并設立一個動物保護基金,來保護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