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京離開了,但時機很微妙,他在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中的角色剛剛扮演完畢,他的中芯國際即將盈利。
2009年11月是中國半導體產業劇烈震蕩的一月,重磅消息層出不窮。
11月3日,中芯國際在與臺積電的侵犯專利并盜用商業機密案中敗訴,據傳美國法院可能會判中芯國際賠付臺積電10億美元罰款。
作為中國半導體代工產業的龍頭,中芯國際的敗訴不僅家丑外揚,令公司本已糟糕的財務狀況雪上加霜,更令整個產業陰云密布。
世事難料,10日下午,中芯國際突然宣布與臺積電達成和解,條件是臺積電入主中芯國際,成為第二大股東。
作為和解條件的一部分,中芯國際的創建者張汝京被驟然解職。
張汝京曾一手將中芯國際帶到世界芯片代工廠商第三的位置,不僅創造了一個產業傳奇,更帶給中國半導體產業一線希望,一度被譽為“大陸半導體教父”。
他的無預警出局,尤其是秋扇見棄,讓業界震驚。
擴張過速
張汝京離開的時機相當微妙。中芯國際雖已連續10個季度虧損,但到今年年底,三個8寸芯片工廠的折舊期將結束,而且半導體市場正在回暖,盈利指日可待。
雖然先期虧損是半導體業界的共識,是產業規律,但在低迷的業績面前,張汝京有口難辯。
2000年2月,張汝京獲得上海市政府的資金和土地支持,創建中芯國際。次年11月,中芯國際張江八寸芯片廠成功投產,生產出當時內地最先進的0.18微米芯片,創造了半導體業從建廠到投產時間最短的世界紀錄。
之后,張汝京通過與國際業界巨頭的技術協議,逐步提高了中芯國際的芯片生產能力和工藝水平,將中芯國際打造成為中國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半導體代工廠商。迄今為止,中芯國際已經擁有45納米制程工藝的生產能力,將中國芯片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從整整5代直接降低到9個月。
最彰顯張汝京運營水平和功績的是建廠。被稱為“建廠專家”的張汝京,在中國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實現了生產規模的幾何級數擴張。2003年,中芯國際被半導體界權威刊物《半導體國際》評選為當年“最佳半導體廠”,張汝京的名字幾乎等同于中國大陸半導體行業。
2004年3月,中芯國際實現香港和紐約兩地上市。2005年,中芯國際以11.71億美元的銷售收入超過新加坡特許,坐上半導體代工領域的第三把交椅。
中芯國際的建設速度遠遠超過了競爭對手臺積電、聯電,并且總是能夠踩準點,在產業低谷期建廠,在產業景氣時投產。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繼續下去,即使是臺積電也將失去在工廠數量上的優勢。
2007年以來,中芯國際為此多受批判。和艦總裁徐建華曾在多個場合批評中芯過于側重量的增長,忽視技術研發,甚至攻擊中芯搞亂市場。高盛這個中芯國際的股東也曾多次發布報告說中芯國際擴張過度,盈利前景欠佳。
張汝京一直堅持規模化的擴張。他說:“客戶只有看到你有10倍以上的產能,才會把單子投給你。”
但過快擴張也給張汝京帶來兩大難題,一是資金鏈緊張。盡管張汝京本人一直節衣縮食,甚至勤儉過度,但無濟于事,反而讓員工大幅度流動,成為對手的培訓班。為降低擴張成本,張汝京甚至創造出極具“融資租賃”特色的“中芯模式”,但后來這一模式成為他“試圖套牢政府實現低成本擴張”的佐證。二是訂單難以同步跟進,再加上經濟危機和半導體低谷,很多廠吃不飽。雖然這在產業低谷期是正常的,但并非每個股東都能忍受。
人事過繁
張汝京擴張有爭議,但痛失控制權,與他特別設置的公司結構不無關系。
張汝京多年前在臺灣世大積體電路公司有過一段著名的不愉快。世大積電的大股東中華世大瞞著張汝京,以50億美元把世大積電賣給臺積電,張汝京頓失話語權,憤而離職,到大陸開疆拓土。
這一塹之后,張汝京深知控制權有多重要。
2000年創辦中芯國際時,張汝京巧妙地設計了中國本土和外資勢力之間的平衡股權結構:上實、北大青鳥、高盛、華登國際、漢鼎亞太和祥峰投資等都持大致10%左右的股權,持股1%至10%的股東還有11名,股東極為分散,沒有一家有絕對控制力。
這樣一來,董事會全面信任張汝京的局面就此形成,但張汝京忘記了,這只是一家表面上的“張氏公司”。
這一過于平衡的結構在2007年遇到問題。由于中芯國際連虧兩年,國際市場DRAM價格暴跌,中芯國際決定引進戰略投資者,結果張汝京為控制權考慮,竟然放棄愿以6億美元換購25%股份的KKR,而選擇了只出1.72億美元獲得16.6%股份的大唐控股。
但大唐最終獲得19.87%的股份后,就不再完全聽從張汝京的安排。
戰略過失
除了一味擴張,張汝京還犯下另一個戰略錯誤:逆勢而行。
張汝京的拿手武器是引進外資半導體巨頭的先進技術授權,利用中國大陸的廉價生產成本,通過規模擴張,賺取半導體代工的微薄利潤。然而,張汝京沒有看到一張更大的圖畫:中國想要發展半導體產業,在代工環節盲目投資是短視的。因為全球半導體代工行業正風云突變,拉開整合序幕,代工成為競爭最殘酷的一環。
芯片巨頭AMD剝離制造工廠后,阿聯酋國家基金——阿布扎比控制的穆巴達拉發展公司宣布接手,并與第四大芯片代工廠新加坡特許公司合并成立Global Foundry,產值規模直逼臺積電。11月10日,阿布扎比咄咄逼人地表示,將在中東海灣國家建設第一座處理器半導體工廠,以對抗全球巨頭英特爾。
同時,存儲芯片巨頭三星積極切入代工領域,對代工市場虎視眈眈,低價搶訂單。
全球半導體產業確實有意向中國轉移,但張汝京式的分散式投資和布局不利于整合,單純的代工戰略也不利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中國政府已經以上海為中心啟動產業整合,甚至開始推動大陸與臺灣的互動。2008年,上海貝嶺并購先進半導體;2008年底,大唐高層到臺灣洽談合作;今年年初,傳聞華虹將并購宏力半導體,甚至可能與中芯國際三合一。如今,張汝京離開,曾在華虹任職的王寧國接任,各界普遍認為這是為日后的整合掃清了障礙。
2009年6月,大唐宣布與臺灣工業研究院合作在臺灣建設TD實驗網絡,而張忠謀在1985年曾是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在雙方的默契中,張汝京被邊緣化了,已經入冬迎春的中國半導體產業已經不需要這把過時的扇子。
張汝京年表:
1948年,張汝京出生于南京;
1970年,畢業于臺灣大學,獲得機械工程學士學位。
1974年,畢業于紐約州立大學,獲得工程科學碩士學位。
1986年,于南衛理公會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進入德州儀器工作,并幫助該公司在美國、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和中國臺灣建設過多家芯片工廠,獲得了業界“建廠專家”的盛譽。
1997年10月,張汝京加入世大積體電路公司,并從1998年1月開始擔任該公司總經理。
2000年1月,世大公司大股東中華開發將世大作價50億美元賣給臺積電后,張汝京離職,到大陸創辦中芯國際。
|
|
|